日前,遇到一位年近50的鰥夫趙先生購買遠郊的商品房,與其交談,別有一番滋味。他告訴筆者,他曾在一家不錯的國營企業(yè)當工人,但上世紀末該企業(yè)改制,他和一批工友被迫買斷工齡離職,不久年僅30歲的妻子抑郁而亡。近20年來,由于無房無穩(wěn)定的工作,他至今孑然一身,無力找到生活的另一半。“我這次下決心買房,就是想討個老婆,生個孩子。”他數(shù)次低首喃喃而語,仿佛做錯了什么似的神情,讓人心頭酸楚。
據(jù)他說,在房產(chǎn)銷售員的幫助下,已為他辦好了一切他自身不可能辦成的手續(xù),也交了東拼西湊的8萬元首付款,辦妥了銀行的15年按揭貸款。筆者為其粗略地算了筆賬,原本24萬元的房價,15年還完銀行的16萬元貸款和利息,此房已近35萬元。也就是說,他僅還銀行的利息就得10萬元,占據(jù)購房成本的三分之一。看得出他十分驚訝,事先他根本沒有盤算過這些,僅以為每月還款1500元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感激的背后是敲骨吸髓的“資本壓榨”。
有資料顯示,中國十大最賺錢的上市公司,其中6家皆是銀行,掙錢掙到手發(fā)軟,而它們的心從不軟。2011年5月,成都銀行發(fā)行10年期24億元次級債,票面利率高達7%,以此計算付息成本將為1.68億元,被業(yè)界稱為“血本發(fā)債”。而這錢怎會白撂呢,最終都會由急需用錢的窮人們來埋單。這就是資本血腥的一面,容不得你抱怨和罵娘,經(jīng)濟領(lǐng)域遵循的是一條不變、殘酷的叢林法則,沒得商量。
試想,成都銀行這10年期24億元次級債,付息1.68億元被稱為“血本發(fā)債”,其之比為24∶1.68;而趙先生的15年期16萬元房貸,需付息10萬元,其之比為16∶10,如此高的還息率,又該稱作什么呢?俗話說,越窮越窮,像趙先生這種沒有房子靠打零工維計生活的人,為了不再飄無定所,不惜老了老了做房奴,其自言,從今往后,吃不敢吃喝不敢喝,更不敢頭疼腦熱。今天還能干得動掙錢還貸,明天呢?后天呢?窮人有窮人的打算,“哎,走著看著,等哪天干不動了,就只好把房子轉(zhuǎn)讓給別人,住養(yǎng)老院去?!壁w先生這句話,刺得人心痛了好久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