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事到漢口去了一次。動身的前一天,看見報上登有一條小新聞,說蕪湖有一個山西寡婦,帶著孤兒,來滬謀生不遂,只好空無所得,重返故里;因為沒有錢買票,給建國輪船上的茶房推落浦中,淹死了。孤兒就拋在岸上。在這大家忙著“攘內(nèi)安外”的年頭,這類事自然是沒有人注意的。
但我卻因此想起不久之前,有一個賣報的孩子給人推下電車碾死,和某家戲場失火,十幾個人被推死踏死的事。這被推死踏死的,大抵是婦人和小孩,而且是“下等人”。
我又想起某先生為這件事作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推》。大意說,我們時常可以遇到兩種以“推”為業(yè)的人物,一種是洋大人,另一種是同胞,然而是“上等人”。
但據(jù)我這次旅行親自得到的經(jīng)驗,除上面所說的兩種“推”以外,還有第三種人物的“推”。這種人,既非“上等”,亦不便列作“下等”,然而他要“幫閑”“上等人”來推“下等人”。山西寡婦,就是給這種幫閑的人物推下水去的。
這幫“幫閑”的人物,陸上也有,船上也有,是屬于“兩棲”一類。在馬路上的小販和小手藝者,常要被扯去“家生”,摔上一丈多遠,自然是被推仆地,甚至送了性命,這就是第三種“推”法,是幫閑“上等人”來推“下等人”的。這種人大抵是頭戴銅盆帽,手執(zhí)哭喪棒之類的人物,這是在陸上。
上船,進艙,下船,你也要被推。這也是第三種“推”法。但被推的只限于坐統(tǒng)艙或買半票,或買不起票的。買了統(tǒng)艙票的要被房艙里的人推,單單買了船票,而不買床位的要被無論哪一艙的人推,推得你無容身之地。至于連船票也買不起的人,就直接了當,推上岸或推下水去。萬一船開了,才被發(fā)現(xiàn),就先在你身上搜一遍,在衣角上或褲腰里搜出一毛兩毛,或十幾枚銅元,盡數(shù)取去,充作船費,然后把你推下船底的貨艙了事。而這以后,不論遠近,不管久暫,船上是不供給伙食,要把你餓得半死不活的。這些事,都由船上的“幫閑”者們來干,使用的是第三種“推”法。
我這次親眼看見從南京上來兩個苦學(xué)生,買了船票但買不起床位,給他們且喝且推,推得無處容身,問站在旁邊“閑看”的我道:“我們出錢買票,卻不許我們立足,難道錢是叫我們白出的嗎?”我告訴他們:“你們出了錢,他們自然要把你從南京‘推’到上海去的??!”
【原載1933年7月24日《申報·自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