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瑩簡介】
臺灣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專欄作家,海峽兩岸多家電臺、電視臺主持人,曾用10年時間只身走訪我國54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出版著作30余部。根據(jù)長期的傳媒制作與主持親子節(jié)目的大量積累,及對其一雙兒女教育的成功實踐,形成了特立獨行又行之有效的家教理論,《媽媽不壞孩子不愛》等家庭教育書籍多次在內(nèi)地和臺灣地區(qū)榮登暢銷書排行榜,深受家長信賴,被家長們親切地稱為“郜媽”。
郜瑩是一位閱歷豐富、事業(yè)成功的奇女子。更讓人羨慕的是,她還培養(yǎng)出一對有出息的兒女:兒子家石獲得美國建筑學碩士學位,在上海做建筑設(shè)計師;女兒沈妮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畢業(yè)后,赴美國洛杉磯深造,如今在紐約擔任中醫(yī)針灸師。郜瑩有什么教育秘籍,使得自己專心于事業(yè)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出如此優(yōu)秀的兒女?郜瑩笑著回答:“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壞比較懶,孩子們不得已才要努力、要堅強吧?!?/p>
關(guān)于生命意義的頓悟
兒子女兒相繼出生后,郜瑩一心想付出全部的愛給孩子,生活重心全在兩個小家伙身上。但是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生活中永遠有做不完的家務,只有在哄睡了兩個孩子后,她才能有片刻的安寧。她不禁問自己,如果此刻自己被宣布得了不治之癥,會不會有“我還沒有享受過人生”的遺憾?經(jīng)營一個圓滿的家庭,真的需要女人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嗎?她反復思考,不得其解。
郜瑩35歲那年,3歲半的女兒被確診患了急性骨髓炎,生死難料。在女兒病榻前,郜瑩整整守候了42天。在那些擔驚受怕的日子里,她不斷想起與死亡有關(guān)的往事:10歲的時候,有一天早上和14歲的大姐吵了一架,沒想到晚上大姐就因突發(fā)心臟病去世;大學畢業(yè)時,正打算與之結(jié)婚的男友突遇車禍過世……人生無常,不是你想活多久就活多久,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郜瑩頓悟:生命是一個“成為自己”的過程,不能虛度,更不必做無謂的犧牲。
女兒病愈出院,郜瑩突然宣布要去旅行和寫作。朋友打電話來罵她:“你不要這么不守婦道。”兒子哭著說:“為什么你不能像別人的媽媽那樣留在家里照顧我們,要這樣跑來跑去?”郜瑩強忍淚水,毅然上路。
郜瑩獨自一人深入內(nèi)地偏遠地區(qū)從事旅行采訪,每天背著二十多公斤的行囊走幾個小時的山路,清晨摸黑搭車趕路,常常深夜抵達另一個陌生之地,以極簡單的食物果腹,艱辛可想而知,但她樂在其中。
回到臺灣,郜瑩依據(jù)沿途筆記,以每天5000字的速度瘋狂寫作,常常寫得頭、頸、肩膀堅硬如石。即便躺臥于床,腦中盤旋的還是寫作,久久難以入眠。因為長時間負重和伏案寫作,造成她的脊柱變形,腰酸背痛經(jīng)常折磨她。
幾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換來累累碩果:根據(jù)旅行經(jīng)歷寫作的《新疆的太陽不睡覺》《行走在美麗的最深處》《美麗心世界》《信物》等多本著作陸續(xù)出版?!兑蚓壢碎g》獲中國文藝協(xié)會報道文學獎。
有人問郜瑩,幾個月不在家,丈夫是否會不滿。郜瑩直率地回答:“即使我盡心盡力在家當一個傳統(tǒng)的好太太,也不可能讓先生百分之百滿意,那么何不干脆做我自己?”她的丈夫沈亮則說:“我其實很羨慕她,有時真想和她交換一下角色?!?/p>
郜瑩的率性也在激勵著兒女。2011年年初,在美國紐約剛考上針灸師的女兒打電話給郜瑩:“媽媽,我真佩服你,去年你替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募集了7萬多本圖書,居然還有時間寫了4本書!你真是了不起!有活得這么帶勁的媽媽,讓我也有信心努力向上,讓自己過得好!”
郜瑩說,女人想要成為一個好媽媽,首先要讓自己成為優(yōu)秀的女人,因為媽媽是兒女的榜樣,有了優(yōu)秀媽媽做榜樣,何愁兒女不優(yōu)秀呢?
輕松做媽媽也做自己
頓悟之后,郜瑩就像換了一個人,不僅醉心于自己的事業(yè),而且還在家里當起了甩手掌柜。她向兒子女兒宣布,從此以后媽媽不再做他們的保姆、快遞員、輔導員,甚至鬧鐘,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打理,她統(tǒng)統(tǒng)不再干涉,因為媽媽有自己的事情——寫作。
起初,郜瑩的家里一片混亂。兒子找不到東西,向媽媽求助,郜瑩用“等一下”來拖延,用“忘記了”來推托;4歲的女兒不會自己上廁所,手上、衣褲上沾上了糞便,郜瑩也置之不理,讓孩子自己清洗。有一天晚上,郜瑩發(fā)現(xiàn)女兒準備穿著校服上床睡覺。一問才知道,原來女兒怕早上遲到,為了節(jié)省時間,干脆提早穿上校服,明早爬起來就能出門了??粗畠簯n心忡忡的小模樣,郜瑩差點就脫口而出:“媽媽明早叫你起床,保證你不遲到!”但她忍住了,只是建議女兒將鬧鐘調(diào)快5分鐘,留出充足的時間穿衣洗漱。兒子學習成績不佳,抱怨媽媽只知道過自己的生活,而不能像別的家長那樣給他輔導功課。郜瑩不買賬:“又不是我們做爸媽的要考試,我們又不能幫你拿高分,為什么不能正常地過日子?”
面對媽媽的變化,女兒一時無法適應。她向媽媽抗議:“你為什么不能像某某的媽媽(一位保姆式媽媽)那樣呢?”郜瑩回敬道:“那你就收拾自己的東西去某某家,去做某某媽媽的女兒吧!”女兒拖著哭腔說:“你以為你這個媽當?shù)糜卸嗤昝绬??你是沒有去看看別家的媽媽對孩子照顧得有多周到!”說完她“砰”地關(guān)上了房門。女兒的話深深觸動了郜瑩的心。那晚,她失眠直到凌晨4點。
郜瑩說:“我知道孩子不理解我的變化,但是不理解又能怎樣?有些事情,媽媽每多做一件,孩子就失去一次鍛煉的機會。生命的溫室只會誕生出生命的災難?!笨粗鴥蓚€年幼的、事事依靠父母的孩子跌跌撞撞地學習自理生活,郜瑩的內(nèi)心非常痛苦,但她認為值得,因為她明白,此時她的“無情”,是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為“合格品”。真正的母愛是看著孩子漸行漸遠,看著孩子走出母親的籬笆墻,走向?qū)儆谒麄冏约旱氖澜纭?/p>
郜瑩相信,教育孩子,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一跑就是十年二十年。在這期間,父母所做的努力并不會立刻顯現(xiàn)效果,但是將來的某一時刻,曾經(jīng)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果然,盡管兒女不時抱怨媽媽狠心、懶惰,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迅速增強,大小事情都能自己搞定。
對郜瑩的特立獨行,許多人不理解,認為她在講歪理。但“歪理”未必無理。比如,“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早已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郜瑩卻認為“每個媽媽都是獨一無二的”,媽媽應該尊重孩子,但首先要尊重自己。也就是說,媽媽要接納自己是個不完美的媽媽,不要整天盯著自己的缺點,而應該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閃光點,讓孩子認為“我的媽媽和別的媽媽不一樣”。一旦媽媽的長處獲得肯定,就足以掩蓋不完美之處。這是一個重要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奇跡由此發(fā)生。當媽媽接納自己是個不完美的媽媽,自然會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待?!澳銜庾R到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不管孩子是否合乎我的期待,我都要無條件地去接納他的好和不好;我只有先肯定他的好,才能引領(lǐng)他走向更好?!臂撜f。
做用心不用力的媽媽
當甩手掌柜并不意味著對孩子撒手不管,更不意味著拋棄母愛。郜瑩要做的,是用心不用力的媽媽。
郜瑩認為,在兒女成長的路上,會遇到許多岔路口,父母常常忍不住跳出來指導,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孩子怎樣選擇才是正確的??墒歉改覆恢?,這些所謂過來人的經(jīng)驗,無法直接轉(zhuǎn)換成孩子的智慧,父母也無法代替孩子去成長。所以,面對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重要選擇,她絕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決定,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提出建議或提醒。
郜瑩的女兒學習成績優(yōu)異,初中升高中時,她既可選擇離家近一點的景美中學,也可選擇離家較遠的中山中學。兩個學校各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女兒猶豫不決。
郜瑩傾向于景美中學,因為那是自己的母校,不以學習成績衡量學生的好壞。當年自己成績不好,只是朗誦和演講出眾,照樣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所以,上景美中學對于女兒的個性發(fā)展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十分有利。比較而言,中山中學衡量學生的標準比較單一,學習成績顯然比其他的標準重要,學校名氣也更大一些。郜瑩將自己對景美中學的切身體驗告訴了女兒,然后說:“無論你選哪一所,都是自己的決定?!毖酝庵馐?,如果將來你后悔了,不要埋怨我,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女兒考大學時又面臨兩難選擇:她同時接到了中興大學和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郜瑩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將兩所學校的資料弄到手,打印成冊,供女兒參考,最終選擇權(quán)仍然留給女兒。最終女兒選擇了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只身一人遠赴上海求學。過了不久,女兒打電話給媽媽,抱怨大學里活動少,除了上課就是上課,比起臺灣的大學,生活顯得單調(diào)無聊。等女兒抱怨完,郜瑩說:“可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睆哪且院螅畠翰辉俅騺黼娫挶г?。一年以后,女兒成了全校來自臺灣的學生中適應能力最強的一個。同學請教她經(jīng)驗,她回答:“只因為我有一個狠心的媽媽?!?/p>
郜瑩的兒子進入青春期后,變得怪里怪氣的,像只憤怒的刺猬,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對家人的問話愛答不理,心情好就“嗯”一聲,心情不好干脆充耳不聞。郜瑩知道這是兒子在特殊階段的特殊表現(xiàn),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她還囑咐女兒:“哥哥處于特殊時期,不要去招惹他?!笨墒呛髞硭l(fā)現(xiàn)兒子越來越過分,對家人的關(guān)心視而不見,還常說一些狠話傷人。每當想發(fā)火的時候,郜瑩都暗自忍耐,在心里默默地從l數(shù)到10。這樣一停頓,郜瑩發(fā)現(xiàn),就算臭罵兒子一頓也于事無補,反而會讓他更加叛逆,于是生生把自己的憤怒壓下去。
終于有一天,郜瑩使了狠招兒:不再跟兒子說話,也不再關(guān)注他。剛開始兒子還很享受:“太好了!你們終于都不來關(guān)注我了!”可是過了幾天他就沉不住氣了,跑來問郜瑩:“媽媽,你為什么對我這么壞?”
郜瑩說:“有嗎?我正是用你對我們的方式對待你的啊?!?/p>
兒子被媽媽震住了,開始意識到人人都有情緒,自己無意中傷害了家人。他從中學習到應該處理好自己的壞情緒,使其不影響、傷害別人,培養(yǎng)“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體貼心。
郜瑩對孩子的溫情總是表現(xiàn)在關(guān)鍵時刻。
兒子考中學的那一年,郜瑩一反常態(tài),放下手頭的事,專心陪兒子。每天晚上,她都要給兒子做好夜宵,開一盞燈等夜讀的兒子回家。陪兒子吃夜宵時,她是一個好聽眾,不厭其煩地聽兒子訴說喜怒哀樂。等兒子吃完說完,郜瑩把碗筷收拾好,往往已是凌晨一點鐘。
沈亮勸郜瑩,不必這么辛苦,給孩子點錢,讓他在回家的路上買些喜歡的東西吃,省心又省力。郜瑩不以為然,因為她要給兒子的,不僅是一頓可口的飯菜,而且是脈脈的母愛:當兒子身心疲憊地回到家,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盞燈,是媽媽溫暖的笑容,是聆聽他訴苦的耳朵。她要讓兒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拔以诮o兒子減壓呢!”郜瑩說。
后來,兒子大爆冷門,考上一所名校中學,讓當初不看好他的老師大為震驚。兒子格外感謝媽媽,他說:“雖然媽媽不像其他媽媽那樣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媽媽知道我需要什么。她在我的人生關(guān)鍵期,給了我真正的支持與幫助?!?/p>
郜瑩在書中寫道:“無私的父母很難帶給孩子長久的幸福,反而會成為孩子未來的負擔。因為父母為孩子犧牲太多,不會有多余的心力去充實、開創(chuàng)自己的世界,往往會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期待的標準,父母的焦慮、失望就成了孩子心上沉重的壓力。而做個‘壞’媽媽并不難,只要能舍得、夠狠心,將本該屬于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去做,將自己從紛繁的家務中解脫出來,去追求自己的快樂。作為媽媽,必須先學會滿足自己快樂的需求,才能在心靈豐足之后,去建立愉悅的親子關(guān)系。”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