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縷頑皮的風悄悄地推開了第一初中的大門,我邁開步伐,投入到五彩繽紛的校園,開始了我的三年初中生活。
走進學校,仿佛進了一片風景區(qū),小道草地的布局、樹木高樓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都令人嘆為觀止。而最令我陶醉的,還是竹與亭的融合。
據(jù)史料記載,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著名詞人周邦彥被貶為溧水縣令。他初到任上,便拜訪了居住在分龍崗上的俞氏望族。從主人的介紹中,周邦彥了解到俞氏先祖曾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以插竹護花”,其后“竹活且茂”,成為一種“異跡”。周邦彥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建議主人在后花園中修亭紀念。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春,亭子建好后,周邦彥為其題名曰“插竹亭”,并作《插竹亭記》。此后插竹亭便成了俞氏子孫發(fā)奮苦讀的場所。如今,經過原址重建,插竹亭傲然挺立在我校文化大廣場的一側,令今日少年仰之、慕之并追隨之。
我常于插竹亭旁徘徊。插竹亭靜靜地佇立在白玉欄桿內,6根棕黑色的柱子襯著高高翹起的飛檐,每處飛檐下都懸掛著一個鈴鐺,每當微風拂過,鈴鐺左右搖晃,總會有人停下腳步,靜靜地尋覓遙遠的聲響。輕輕地邁入亭間,抬頭看去,四大發(fā)明等一系列圖畫環(huán)繞其上,兩條金龍盤繞在亭頂,令人充滿無限遐想。坐在白石凳上,些許的寒意竟令人更覺插竹亭高雅脫俗。插竹亭周圍是一叢叢翠竹,綠葉似乎在訴說著生命的高潔,挺拔的竹節(jié)也似在描繪著生命的頑強。靜與動的和諧使人想要久久地坐在亭內,感受這獨具一格的美。
在學校的日子,難免有讓我感到疲乏的時候。但是,每當我看見竹與亭,心中的浮躁就少了許多。特別是與同學在亭內暢談時,總會找到屬于我的快樂。坐在亭內,望著人群,嬉戲的,討論的,看書的……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是屬于我們的青春笑容!
在翠竹的見證下,青春昂揚的我們揮灑汗水,大膽表達內心的渴望!
在插竹亭的見證下,一批批優(yōu)秀學子邁出了第一初中的大門,臉上寫滿了驕傲!
感謝那縷頑皮的風,帶我走進這美好的青春世界。在這片五彩繽紛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這里有竹,有亭,還有與我朝夕相處的伙伴。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我找到了屬于我的夢想。
插竹留傳奇,筑亭續(xù)佳話;勖勉眾后學,成才興中華!
(指導教師:黃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