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學后,隔壁辦公室突然聲音大了起來,我忙走了過去,是一位家長和老師在爭辯什么。家長是學生的爺爺,指著書抱怨:“你們老師都是怎么回事?怎么能這樣呢?”這可把我弄懵了。他所指責的這位老師在學校還是頗有教學水平和威望的,什么事情能夠把這位爺爺激怒呢?
我們請爺爺不用著急,慢慢說是怎么回事。爺爺情緒比較激動,大聲嚷道:“這個老師要孩子用什么紙包本子,我們沒有買到,還沒包,今天上課就批評我們孩子。不是這一件事情了,經常給我們小孩穿小鞋,總是批評他。我們不是買來了嗎?為什么還要批評我們小孩?”老師也沒有再做爭辯,就以沉默表示對抗。
我們問她包本子的事由,她解釋道:“星期一就已經布置這個事情了,家長的一線通也發(fā)過了,其他學生都做到了,今天已經星期五了,他還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難道不應該批評嗎?”這位爺爺聽得很不高興,說:“做得不好,可以跟我們說,干嘛要批評小孩?小孩多大啊?懂什么?老是批評他,同學都笑話他了。”
事情說到這里,我想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錯,但是這種交流方式有效嗎?對孩子的成長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嗎?
其實很多家長與老師存在距離感,也常常會不放心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態(tài)度。老師其實不是圣人,也絕不是“壞人”,所以一定會出現你覺得不夠妥當或不合適的教育方法,但千萬別認為老師在為難你的孩子,因為老師的職責就是教育好孩子。不妨從老師那里打開認識孩子的另一扇窗。
如何與老師溝通呢?這也讓很多家長心里糾結,我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1、建立信任,主動溝通
和老師溝通的首要原則就是建立對老師的信任。你心底的信任會通過說話的語氣、交流的眼神不自覺地傳遞給老師。
我有一個朋友,總抱怨幼兒園老師不關心女兒,比如中午讓女兒睡在靠門的位置、運動后出汗沒有適時照顧等等,心里滿是怨氣。我告訴她,沒有老師是刻意不關心孩子的,把小事情進行無形聚集,會影響對老師的客觀判斷,對孩子成長沒有益處。在我的勸導下,她也開始不再對小事情“計較”,主觀消除了抱怨情結。在她女兒大班時見到我,高興地說,老師對她女兒可好了,又是表揚又是安排節(jié)目表演等等,問我是不是老師發(fā)現女兒的“好”了。我笑著告訴她,和孩子一起相信老師,就能爭取到更多來自老師的好感和幫助。
很多家長工作繁忙,從不主動和老師溝通;有些家長存在心理障礙,怕和老師交流。而從我的經驗來看,家長積極與老師溝通的,老師對孩子的關注會相應多一些。如果做不到面談,可以打電話,或者通過電子郵件、QQ等和老師交流,這也是有效的。
2、抓住重點,放寬視野
與老師交流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所以和老師的交流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考試成績、學習情況;放寬視野,還應關注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個性發(fā)展、品格培養(yǎng)、行為能力等等。
孩子在家長面前呈現的是活靈活現的一個個體,在老師面前呈現的不僅有個體的成份,還有群體中的表現和特點。也許一個調皮男孩在家長眼里就是調皮、可愛、聰明,在老師的眼里可能還有專注力欠缺、自控力偏弱、記憶力不夠持久。這說明老師看待孩子的視角和家長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所以需要通過溝通,加強彼此對孩子的了解。
其實在小學階段,首要的是行為習慣的指導養(yǎng)成;其次是學習意識的激發(fā)和保持;再次是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拓展。這三個方面相互影響,請先從行為習慣養(yǎng)成入手,兒童時期的年齡心理特點決定了行為可以帶來意識的轉變,習慣可以培養(yǎng)思維的模式。和老師交流過程中,不妨從以上三個方面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情況,也可以誠懇提出讓老師多鼓勵等建議。
3、了解特點,合作協(xié)調
在與老師交往過程中,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相對另類的老師。比如有的嚴肅認真、不茍言笑;有的做事直率,說一不二;有的追求完美,要求偏高。這就需要家長在信任的前提下,多多熟悉老師的性格特點,從而收到溝通的最好效果。
比如四年級有位老師非常有上進心,事事都追求完美,為了讓孩子們寫作能力迅速進步,就指導學生讀書摘抄并天天日記。有些孩子不習慣這種方式,常常為作業(yè)所累。有位家長很善長和老師溝通,她的孩子動作很慢,每日作業(yè)完成都很晚,再來寫日記基本上都到晚上十點了。她沒有貿然責怪老師布置的任務重,而是先感謝老師的苦心,再客觀陳述了孩子的情況,希望老師可以減輕一些任務。老師了解情況后,感謝家長適時的反饋,并把全班的日記任務都作了調整。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溝通案例,值得父母借鑒。
其實老師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父母要長很多,所以一定要和老師建立一個有效的積極的溝通平臺,不要覺得老師和你的距離遠,當你走近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從老師那里,你能夠打開認識孩子的另一扇窗;也只有你走近了老師,這扇窗才會更加明亮和耀眼。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淑娟 mochouw@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