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通電影的首映式略有不同,首部中朝合拍影片《平壤之約》,7月16日舉行的中國首映式似乎包含了一些外事儀式。以16人組成的朝鮮電影代表團,在朝鮮著名歌曲《萬景臺之歌》樂曲伴奏聲中進入影廳,影片里中朝兩位女主角分別被兩國電影局當場授予“中朝電影友好合作形象大使”。
《平壤之約》完全由民間發(fā)起投資,但由于種種原因,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一波三折。
發(fā)起人北京九州中原數(shù)字電影院線總經理李水合前后去過九次朝鮮,用朝鮮文化省副相、朝鮮電影總局總局長樸春男的話說,“李水合同志特別清楚朝鮮觀眾喜歡看什么電影”。
即便如此,影片還是歷經坎坷——需要同時通過兩個國家的審片,而相關部門還從電影局一直擴展到外事部門。
2009年中朝雙方就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兩國對劇本開始不停地修改。2010年電影終于報批立項,一年后中朝雙方攝制組在平壤開始拍攝,歷時三年,片名也變了三次。
劇情最后決定以一個中國青年舞蹈家去平壤與朝鮮女舞蹈家進行交流、尋找朝鮮舞蹈真諦,并幫奶奶尋找其抗美援朝老戰(zhàn)友作為故事主線,“展現(xiàn)今日朝鮮真實的面貌”。其中,大型團體操和文藝演出“阿里郎”成為重要的表現(xiàn)對象。
朝鮮文化省副相、朝鮮電影總局總局長樸春男就此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
“兩國藝術家會有不同看法,但不是不能克服的”
中國新聞周刊:朝方為什么選擇和中國合作拍攝《平壤之約》這部電影?
樸春男:朝鮮和中國本來就是有著傳統(tǒng)友好關系的國家,我們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合作基礎,不是突然想起來要做或是不做。我們一直認為,如果跟中國合拍一部電影,它肯定會對世世代代繼承的傳統(tǒng)朝中友誼做出貢獻。
這部電影本身是以“阿里郎”大型團體操演出為背景的,我們想做的原因就是通過這部電影教育新一代,讓他們世世代代繼承朝中兩國老一輩革命家親自締造的、寶貴的、傳統(tǒng)的朝中友誼,同時也可以向全世界宣揚“朝中友誼永遠不會變”的這種立場。
中國新聞周刊:此前是否有其他國家向朝鮮方面提出過合拍電影的想法?
樸春男:有。1980年代,我們同前蘇聯(lián)、意大利、英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也做過幾部合拍電影和紀錄片。相當于是定制影片,基本上是他們投資,由我們自己拍,自己做。
中國新聞周刊:據(jù)說后來西方一些國家也給朝鮮提供過一些劇本、或希望投資拍攝,為什么朝方沒有答應與他們合作?以后是否還會考慮與其他國家合作拍攝電影?
樸春男:我們主張,只要電影思想內容健康,有利于教育新一代、有利于加強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有利于加強世界人民的友好關系,我們都接受合作或者定制。
中國新聞周刊:你在首映式上提到“這部影片從此打開了兩國電影合作的大門”,可否對這句話做更深一步的解讀?在拍攝時,雙方有什么分歧?
樸春男:從朝中兩個國家歷史來講,共同經歷太多,比如: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而且兩個國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非常友好的鄰邦。我們還沒有具體地確定做哪一方面的電影,但一定會在近期內商定下一步的項目。
在拍攝《平壤之約》這部電影中,朝中兩國藝術家如果出現(xiàn)了不同的看法,也是正常的。電影是藝術作品,在藝術上有分歧,完全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不能克服的。我們還會經常派這方面人員,組成代表團來中國,也會邀請中國的電影藝術家到朝鮮,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大部分朝鮮電影反映當代現(xiàn)實生活”
中國新聞周刊:在中國人記憶里,對朝鮮電影的印象還停留在“賣花姑娘”年代,能不能請你介紹一下近30年朝鮮電影發(fā)展的狀況?
樸春男:中國觀眾這幾十年來,確實很少看到朝鮮電影。因為中國經濟和其他方面都發(fā)展較快,電影產量高,進口的外國電影也不少,可能沒有機會看到朝鮮的電影。但這并不是說朝鮮沒有電影,朝鮮的好電影也不少。
朝鮮黨和政府一直重視發(fā)展電影,朝鮮電影的觀念是:電影是以服務、教育人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和統(tǒng)一祖國事業(yè)為目標的,我們不把電影當做商品。但我們不排除吸收國外電影的經驗,非常歡迎國外好電影來朝鮮放映,我們也非常愿意跟外國進行合作、交流。
中國新聞周刊:是否能具體舉幾部特別有代表性的朝鮮電影作品?
樸春男:比如說我們有系列電影《朝鮮的啟明星》《民族與命運》《無名英雄》等等,共拍了20余部。還有很多反映朝鮮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電影,比如《桔?;ā贰兑粋€大學生的日記》《夙愿》等等。
中國新聞周刊:朝鮮有多少家電影制片廠?它們之間怎么分工?朝鮮每年的電影產量平均是多少部?
樸春男:朝鮮有藝術電影制片廠、425藝術電影制片廠、426動畫電影制片廠、紀錄科學電影制片廠等等。每年故事片40部左右,電視劇50~60集左右。
中國新聞周刊:這兩年朝鮮有沒有演員通過一兩部電影就成為明星?會不會有大批粉絲?朝鮮人民演員和功勛演員的評選標準是怎樣的?
樸春男:參加一兩部戲就非常著名的演員是有的。人民演員和功勛演員的評選,主要是看他為人民做出多大的貢獻。當然,身為電影藝術工作者和創(chuàng)作家,他們做的不是什么倒山填海的體力勞動,他們做的是在思想、文化、藝術方面給人民提供精神食糧。當然也有一些演員一生中沒有得到過這種稱號,但他們是在默默地、兢兢業(yè)業(yè)、認認真真工作,黨和國家看到他確實為人民做出了貢獻,也可以給他授予稱號。
中國新聞周刊:朝鮮電影的審查機制是怎樣的?如何審查、審查涉及到哪些方面?
樸春男: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審查機構和審查制度,我們國家有這種機構,叫電影審查委員會,導演想做一部電影的時候,先會審查文學(劇本),看看這部電影是不是有利于人民的教育、思想、精神,是不是損害國家利益。這種文明的審查不參與意識形態(tài),當然,當意識形態(tài)太差的時候也會(考慮修改),通不過的話,審查委員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修改方案。
“健康的東西我們都歡迎”
中國新聞周刊:之前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將軍都對電影事業(yè)十分關注。現(xiàn)在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同志對電影事業(yè)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樸春男: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同志不僅英明領導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視文學、藝術和電影等方面的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最近金正恩同志觀看了迪士尼的演出,這是不是一個朝鮮對國外文化有新看法的信號?
樸春男:我們的文藝演出節(jié)目中一直有國外文藝作品。最近,最高領導者金正恩同志觀看牡丹峰樂團的示范演出,里面就有外國的音樂,比如中國歌曲《紅旗飄飄》。只要是健康的文藝作品,我們都不排斥。
“我們對中國的情況是非常熟悉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對中國現(xiàn)在的電影市場是否有所關注?你對其中呈現(xiàn)出來的中國景觀和變化有什么看法?
樸春男:我們很關注中國電影發(fā)展的狀況。我們從中國電影中看到中國近年來發(fā)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我們把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當作自己的成就一樣,感到十分高興。
中國新聞周刊:在朝鮮,哪些中國影片最受歡迎?
樸春男:比如:電影《唐山大地震》《風聲》等,李水合同志拍的《暖春》《暖情》,朝鮮人民都特別喜歡。還有中國電視劇《毛岸英》《任長霞》《潛伏》《戈壁母親》也很受歡迎。
中國新聞周刊:這次朝鮮代表團來中國會去北京、上海、鄭州三地,包含了中國政治文化中心、東南沿海開放城市和中原內陸城市,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能不能談一談對中國現(xiàn)實的一些感觀和感受?
樸春男:我們代表團對中國的情況是非常熟悉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建設中國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諧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衷心祝愿今后中國人民取得更大的成就。
(實習生王釔淼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