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半?。喊萘?xí)缶翁 博采眾長
1894年,19歲的陳半丁在表叔吳隱(字石潛)的帶領(lǐng)下,前往上海虹口著名實業(yè)家嚴(yán)信厚(字筱舫)家的小長廬館謀生。當(dāng)時嚴(yán)信厚在小長廬館主持拓印《七家印譜》而缺少人手,于是陳半丁就在上海嚴(yán)家做了拓印的伙計,這可以說是陳半丁人生的轉(zhuǎn)折點。當(dāng)時客居嚴(yán)家的除了陳半丁的表叔吳隱之外,還有書畫大家吳昌碩等人。至此陳半丁始與吳昌碩相識,吳昌碩對陳半丁印象很好,后正式收他為徒。
吳昌碩除了自己指點陳半丁書法、篆刻和大寫意花卉之外,還將他介紹給好友任伯年、蒲作英。于是,陳半丁又得以跟任伯年學(xué)翎毛、人物;跟蒲作英學(xué)山水。海派三位藝術(shù)巨匠同時教授一介游子,陳半丁可謂幸莫大焉。就這樣,陳半丁得以伴隨吳昌碩左右,“旦夕得同室深研,有十年之久,獲益匪淺”。1903年,嚴(yán)信厚去世,小長廬館所聘畫家盡皆散去。于是陳半丁又應(yīng)吳昌碩之邀,在其蘇州新居雍睦堂居住了一年有余。其間,陳半丁為吳昌碩仙逝的父母圖繪神像,吳昌碩則手把手地教授其篆刻技法,篆寫印面,囑授刀法。
吳昌碩的篆刻當(dāng)年是從“浙派”入手的,后專攻漢印,廣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進而成為一代宗師。陳半丁在吳昌碩身邊的十幾年間,除了親學(xué)親觀缶翁治印,得其“秘訣”外,還從吳昌碩而上溯,取吳熙載吳帶當(dāng)風(fēng)、飄逸婀娜之韻,學(xué)趙之謙蒼勁有力、意境清新之法,“師之師,徒亦師”,多方汲取營養(yǎng),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面目。陳半丁曾在學(xué)仿吳熙載的白文印“漸近”邊款中說:“刻畫自如,仿佛有鬼神助者”,此“自如”即是仿得吳熙載印章之精神,“有鬼神助者”則是一種與先賢靈魂的溝通。
來楚生:刻苦鉆研 融會貫通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年僅9歲的來楚生隨在武昌做縣官的父親回到了浙江老家蕭山,就讀于私塾滄橋小學(xué)。數(shù)年之后,來楚生的父親因病而去世,家庭的重?fù)?dān)落在了身為長子的16歲的來楚生身上,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通過他的精打細(xì)算、合理安排,日子過得竟比父親在世時還略好一些”,這也許是鑄成他倔強性格的一個開端。
在鄉(xiāng)間讀小學(xué)時,來楚生的藝術(shù)天賦開始萌動。他的家鄉(xiāng)出產(chǎn)一種不脆不膩的石頭,少年的來楚生喜歡用小刀在這些石頭上面刻刻畫畫,正是這些不經(jīng)意地刻畫游戲,奠定了他日后篆刻藝術(shù)的基礎(chǔ)。
1918年,16歲的來楚生入杭州宗文中學(xué)學(xué)習(xí),美術(shù)老師樊羲臣極為欣賞其藝術(shù)才能,竭力培養(yǎng),指導(dǎo)其書畫篆刻。1922年,20歲的來楚生高中畢業(yè),打算去報考北京大學(xué),后因故未果,暫居北京著名畫家金城家中學(xué)畫。次年他聽說上海美專招生,于是毫不猶豫地趕回上??既×嗣缹?。美專的年輕教授潘天壽與來楚生同為浙人,年齡相差不多,性格也都相仿,都是寡言少語、耽于思考的人。他們常常徹夜長談,特別投緣。潘天壽的藝術(shù)見解對來楚生日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極大影響。
四年的美專生活,不僅打下來楚生一生牢固的藝術(shù)根基,也奠定了其終生事業(yè)。他深入秦漢古印,又吸取近現(xiàn)代印壇名家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的印風(fēng),廣參漢簡、鏡銘、畫像石以及石刻造像的特點,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古雅、厚重、雋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貴能深造求其通”,來楚生正是以他對秦漢璽印的理解及獨特的表現(xiàn)方法來處理篆刻作品的章法、字法,成為近代印壇不可多得的大家。
陳半?。洪_宗立派 名譽京師
1906年,陳半丁再次受邀來到上海,為嚴(yán)氏作畫,同時為上海寧波會館修復(fù)日久受損的任伯年畫作。在寧波會館,陳半丁偶遇從北京到上海的國畫大家金城,二人一見傾心,嘆為知己,金城遂與嚴(yán)子均再三商量,力邀陳半丁同往北京,子均欣然應(yīng)允。就這樣,陳半丁跟隨金城來京城謀生,時年31歲。
初到北京,陳半丁在金城的推薦下知遇肅親王善耆,肅親王除了請他作畫,還一度力邀他加入新成立的民政部(善耆為尚書)為官,然而陳半丁無意于仕途,最終辭出,仍以書畫為生,正式開始了其在京的鬻畫生涯。
其時,陳半丁因初入京城畫圈,既無人脈,更無關(guān)系,故購畫者寥寥,頗不如意。1910年,67歲的吳昌碩為此專門從上海趕往北京,為愛徒“把場”,介紹關(guān)系,推介書畫,并親自在琉璃廠紙店內(nèi)為其書寫了潤格:“四尺四兩,五尺六兩,六尺八兩,八尺拾貳兩。條幅:視整張減半。冊頁、紈折扇:每件一兩。性嗜古,能作畫,寫花卉、人物直追宋元,近寫羅漢變幻百出,在佛法上可稱無上妙諦,求者履盈戶外,為定潤目如右。庚戌長夏,吳俊卿??逃。好孔忠純?。硯銘:另議?!?/p>
在京期間,吳昌碩還為陳半丁治印十?dāng)?shù)方。如“山陰道上人”、“半丁”、“靜山無恙”、“我無為、“陳”、“有魚”等,以示對陳半丁 之器重。其中,有相當(dāng)部分為吳昌碩篆陳半丁刻的合作佳品。在缶翁的大力推介下,陳半丁聲名鵲起,書畫篆刻漸為京城人氏所接納。
1917年,42歲的陳半丁在遠(yuǎn)親蔡元培的介紹下入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工作,1918年又受聘出任國立北京藝專國畫教授。當(dāng)時齊白石也在此任教,二人惺惺相惜,彼此盛贊有加,常常研討書畫篆刻之法,而齊白石的“衰年變法”而學(xué)吳昌碩,也有陳半丁對他的影響在里面。而陳半丁對于齊白石的治印之法也深有感觸,他曾將吳昌碩和齊白石的治印風(fēng)格做過比較:“吳缶老善用拙,齊白石學(xué)缶老能巧不能拙”,而我們從陳半丁的大部分印作來看,都是拙中帶巧的,并非真正的“拙”,很多印在挪讓、篆法上還能見出“巧”。最終,以陳半丁和齊白石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北京畫派。
來楚生:躋身西泠 名揚海上
1933年,來楚生攜妻帶子,隨岳母全家遷居杭州,正式開始了鬻字賣畫、給人刻印的全新生活。由于杭州的經(jīng)濟文化都比較發(fā)達,文人雅士也集聚頗多,因此書畫有一定的市場。來楚生1935年10月15日在《東南日報》副刊上刊登了一則潤筆廣告:“繪畫整張三尺二十圓,每增一尺遞加銀四圓。立軸視整張例八折,屏條視整張例六折,卷冊每尺方八圓。扇面六圓。篆刻石章每字一圓,牙二圓,銅四圓,晶玉八圓。收件處:杭州王星記扇莊。王一亭、諸聞韻、潘天壽、樊羲臣代訂?!边@與當(dāng)時在杭州比較知名的藝術(shù)家王展如、韓登安等的潤格相比,基本上差不多,可間接說明他的藝術(shù)水準(zhǔn)在當(dāng)時已被認(rèn)可。
在杭州,在潘天壽的介紹下,來楚生加入了畫家云集的“莼社”和西泠印社。在這里,他又和唐云結(jié)識。來楚生個性內(nèi)向、耿介,甚至有些孤僻;唐云則是名士風(fēng)度,交友、喝酒無所不能,兩人一冷一熱,互為映襯,相得益彰??箲?zhàn)爆發(fā)后,來楚生攜妻兒遷居上海,而先期抵滬的唐云為老友打點好了一切。
那時,唐云“杭州唐伯虎”的雅號在上海繪畫圈已眾人皆知。在唐云的提議下,他們二人共同舉辦畫展,他來畫畫,來楚生來寫字或刻印,借此來提升來楚生的知名度。來楚生1946年在上?!爸袊嬙贰迸e辦個展,唐云更是全力以赴。
同陳半丁一樣,來楚生承續(xù)的也是吳昌碩書、畫、印兼修的傳統(tǒng)。他在三方面的修養(yǎng)甚為齊平,難分軒輊,是師法吳昌碩諸人中取得較大突破的一位。其書法拙中寓巧,尤其草書和隸書最為人稱道,糅合六朝碑版、造像、漢木簡等多種因素于行草、隸體之中,楷體又受其師潘天壽影響,既不失樸拙渾厚之風(fēng),更有圓潤流暢之致,洵為一代大家。
“生于鄂諸,長于浙水,游于滬瀆”是來楚生晚年所刻的一方閑章,作者將漂泊多舛的人生歷程鐫刻在這方寸之間,引發(fā)無限遐思。來楚生在上海度過了他的后半生,他曾任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及新華藝術(shù)??茖W(xué)校教師。1956年,來楚生又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進入上海中國畫院,來楚生才總算過上一段安寧的歲月。
陳半?。壕帽宦駴] 正待其時
上世紀(jì)30年代,陳半丁已經(jīng)成為了北京畫壇的中堅人物,在他的身邊圍繞聚集了一大批畫家,一直到解放初,陳半丁和齊白石都是并駕齊驅(qū)的??墒?,40年之后齊白石仍然享有大名,市場上的作品價格也不斷攀升;而知道陳半丁的人卻不多,陳半丁的市場價位更是平平。就目前的現(xiàn)狀而言,陳半丁印作與齊白石的市場價格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回顧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文革”期間陳半丁因直言敢諫、剛正不阿而遭受了不公正的批斗與打壓,最終含冤病逝。這一原因是其改革開放以來藝壇地位受到影響的主要因素,也正因為此,在改革開放之后關(guān)于陳半丁藝術(shù)的研究一直沒有形成規(guī)模,社會對他的接受與認(rèn)識也還有待深入,他在20世紀(jì)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價值與地位還需要重新評估。
由于對陳半丁篆刻藝術(shù)研究的缺乏和不夠深入,目前就陳半丁印章的拍賣情況來看,其價格還相對偏低。不僅不能與齊白石、吳昌碩等人相提并論,就連和他同時代的陳巨來、王福廠等人相比也差距甚遠(yuǎn)。其實早在1996年中國嘉德的秋季拍賣會上,陳半丁的一對獅鈕醬油青田印章就曾以1.1萬元的高價成交,但此后一直到2000年,陳半丁的印章在市場很少露面,偶有出現(xiàn),也都以流拍而告終。2001年,在天津文物拍賣公司的秋季文物展銷會上,一件陳半丁刻雞血石章以4.07萬元成交,此后10年間,其印章的價格一直徘徊在這個價位左右。在2010年12月的西泠秋拍中,陳半丁、唐醉石、方介堪、吳岳四名家刻的共5方玉和青田石章,一共拍出了53.2萬元,平均每一方印章價位約在10萬元左右。而同年在中國嘉德的春拍中,陳半丁1936年所刻白芙蓉雙獅鈕“琴韻書聲”章也僅以5.04萬元成交。陳半丁治印的最高價出現(xiàn)在2012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上,一方壽山石平鈕章拍出了63萬元的高價,遠(yuǎn)遠(yuǎn)超出其估價。此章高4.6厘米,刻于民國時期,通體呈金黃色半透明狀,石質(zhì)均勻,印文為“泮澄”二字,當(dāng)為陳半丁的私章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63萬元的高價目前來說是陳半丁印章歷年拍賣中所僅有的一次“天價”。綜合來看,陳半丁所治印章的市場成交價長期以來徘徊在一個較低的價位,有較高的升值空間。
來楚生:起步平穩(wěn) 空間極大
來楚生詩、書、畫、印堪稱四絕。其畫作清新樸茂、筆墨簡練、格調(diào)雋逸,在現(xiàn)代花鳥畫壇上獨樹一幟。其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而他的篆刻遠(yuǎn)師秦漢,近宗吳熙載、趙之謙、吳俊卿、齊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意,開創(chuàng)了一代印風(fēng)。其肖形印融漢畫像、古肖形印為一爐,在印壇上冠絕古今,無出其右。西泠印社副社長、篆刻大家錢君陶先生曾云:“來氏刻印70歲前后所作突變,樸質(zhì)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二吳(吳熙載、吳俊卿)亦當(dāng)避舍,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tài)猶難免誚,20世紀(jì)70年代能獨立稱雄于印壇者,惟楚生一人而已?!?/p>
來楚生的印章出現(xiàn)在拍臺上較晚,但價位比較平穩(wěn),一直在緩慢上升。在2002年9月中國嘉德的第72期周末拍賣會上,兩方傅抱石、來楚生款印章拍出了1650元的價錢,據(jù)統(tǒng)計,這是來楚生的印章作品第一次出現(xiàn)在拍賣會上。接著,在2002年10月上海崇源拍賣公司的首次大型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來楚生的一組18枚18羅漢肖形印一共拍出了9.46萬元的高價,但平均下來大約一方印章的價位也不過5000元左右而已。從2007年開始,來楚生單方印章的價格開始突破1萬元大關(guān),但遺憾的是,一直到2010年,來楚生單方印章的價格也沒有超過10萬元,而其間來楚生單方印章最高價為西泠印社2007年秋季大拍上的來楚生刻象牙獅鈕章,成交價為4.4萬元。在2010年西泠印社秋拍中,一方由其家屬提供的來楚生刻青田石“勝似春光”應(yīng)野平自用印拍出了7.28萬元的高價。從2011年起,來楚生刻制的印章價位才開始突破10萬元大關(guān)。在2011年中國嘉德秋拍上,來楚生刻“農(nóng)家樂”印章以成交價28.75萬元刷新了其印章拍賣價的記錄。此方印章除印面外,四邊皆有來楚生刻以民歌為題材的圖畫印,時代氣息濃厚,藝術(shù)性較強。
正如其好友唐云所評述的那樣,來楚生的篆刻作品“熟中求生,剛健婀娜、清新橫逸、饒有奇致”,遠(yuǎn)師秦漢,近宗吳(熙載)、趙(之謙),有著極強的個人風(fēng)格和時代特色,如此精彩的印章作品,在當(dāng)代的拍賣市場上成交價僅僅一二十萬元,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當(dāng)然,這也同時說明,來楚生所刻印章還有較大的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