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湖南醴陵群力瓷廠曾三次為毛主席紀念堂送上專用瓷器,包括茶盤、茶壺、杯托、煙缸及大花缸等。這三批瓷器在工藝、配方、落款等方面有所不同。為何群力瓷廠要分三批送上瓷器,這背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接到任務
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紀念堂舉行奠基儀式。就是在這個月,毛主席紀念堂工程指揮部委托湖南省制作紀念堂專用瓷,同時也委托景德鎮(zhèn)等其他產(chǎn)瓷區(qū)制作。目的只有一個,要在最短的時間里,生產(chǎn)出最好的瓷器供毛主席紀念堂使用。
湖南省委將制瓷任務交給多次為毛主席和人民大會堂生產(chǎn)瓷器的群力瓷廠。群力瓷廠副廠長胡建球負責組織生產(chǎn)。在醴陵陶研所的配合下,30多名設計人員共設計60多種產(chǎn)品器型和花面圖案。1977年2月1日,紀念堂工程指揮部對醴陵設計圖紙和題材表示贊許,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送審人員李小年、丁華漢、鄧文科在住地北京飯店反復修改,兩天內(nèi)繪制出效果圖。經(jīng)過2月4日和2月8日兩次復審比較,從江西景德鎮(zhèn)和湖南醴陵送去的130多張圖紙中,選定了醴陵陶瓷研究所設計的67號造型圖和群力瓷廠設計的69號芙蓉花裝飾圖為紀念堂用瓷的裝飾圖案,并給群力瓷廠下達了紀念堂專用瓷的生產(chǎn)任務——其中高42厘米、口徑60厘米的芙蓉大花缸16個,芙蓉花方肩茶壺、茶盤20套,芙蓉花蓮子杯托60套,芙蓉花大號勝利杯托400套,芙蓉花大號棋子煙缸100個。
其中芙蓉大花缸陳設于紀念堂瞻仰廳,其他用瓷陳設在紀念堂東西接待廳,產(chǎn)品要求大小、高矮、重量、顏色、線條、花型、白度七個一致;做到無變形、無黑點、無灰砂、無毛孔、無釉子、無擦傷、無節(jié)縫、無釉面不光八個無。
全力以赴
為按時完成這一光榮任務,群力瓷廠上上下下全力以赴,在廠里開展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制坯師傅陳月發(fā)與徒弟周谷良采用最新工藝,實現(xiàn)60厘米大缸手工拉坯一次成型,保證了大缸無接縫;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先進技術。彩繪藝人張震、袁術凡首創(chuàng)雙人配合汾水工藝,使著色濃淡均勻,確保了顏色一致。
1977年6月7日,紀念堂用瓷生產(chǎn)接近尾聲,省委,省、地、縣有關部門在群力瓷廠召開了審查鑒定會,一致認為達到了上級的要求。6月20日,紀念堂專用瓷生產(chǎn)任務全部完成。下午在群力瓷廠辦公樓前召開了“湖南人民向毛主席紀念堂敬獻釉下彩花缸、茶具大會”,有關部門和群眾近千人參加了大會。大會由醴陵縣委書記李穎主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振強代表省委作了發(fā)言。6月22日,這批特制紀念堂用瓷1076件,被浩浩蕩蕩地送往北京。
1977年8月29日,毛主席紀念堂建成。9月9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在紀念堂北門外廣場舉行了落成典禮,典禮儀式上,使用的全是醴陵為毛主席紀念堂生產(chǎn)的專用瓷。
火速補送
這是醴陵第一次為毛主席紀念堂生產(chǎn)專用瓷,所有瓷器均采用全世界最好的瓷泥——湖南懷化雪峰山脈青界大球泥配方制坯,胎體潔白潤澤,畫面明麗莊重,底款一律為“湖南群力”四方款。
這里面有一個小插曲,使醴陵第二次又補送了10個大缸給毛主席紀念堂。這件事發(fā)生在醴陵專用瓷送抵毛主席紀念堂以后。紀念堂在計劃擺放毛主席遺體瞻仰廳時,僅將瞻仰廳正面墻下12個花缸任務交給醴陵,而將水晶棺兩側墻下10個花缸生產(chǎn)任務交給了景德鎮(zhèn)。當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豆青釉青花芙蓉大缸送到后,一擺放即感到不妥,一來兩者大小不一,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缸小于醴陵,大小不對稱;二來景德鎮(zhèn)大缸使用豆青釉青花裝飾,顏色與醴陵釉下藍彩不協(xié)調(diào)。有關部門當即決定放棄景德鎮(zhèn)花缸,讓醴陵火速補送60厘米大缸10個。
從1977年7月8日上午,紀念堂現(xiàn)場指揮部供應組負責人張紹林給群力瓷廠電話稱“你廠敬制的紀念堂花缸已拆箱檢驗,領導同志很滿意,正在植松,過幾天便置瞻仰廳”的內(nèi)容看,第二批10個大花缸送到紀念堂的時間應在7月8日以前。史料并沒有記載這次補送。這10個大缸品質(zhì)與第一次送的完全一樣,底款均為“湖南群力”四方款。筆者查到了毛主席紀念堂完成布置后的照片,可以佐證這一次的補送。
再次上送
1983年,為了紀念毛澤東誕辰90周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在毛主席紀念堂設置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革命業(yè)績紀念室。就在對外開放前,毛主席紀念堂進行了內(nèi)部裝修。
首先在毛主席水晶棺四周增設了12盆盛開的君子蘭,采用的是醴陵群力瓷廠生產(chǎn)的直徑27厘米的藍芙蓉花缽;在四偉人紀念室外增放一植松藍芙蓉60厘米大缸;在休息廳也放置了60厘米藍芙蓉大缸。這次為紀念堂制作的瓷器主要是大花缸和小花缽。對這次制作紀念堂專用瓷的品質(zhì)和具體數(shù)量史料未有記載。
筆者走訪了有關當事人后,得出如下結論:一是瓷器品質(zhì)稍遜、畫面小有改動。據(jù)當時制坯藝人周谷良回憶,廠里要他做大花缸坯22個,采用洪江小球泥,界牌泥、廣東電白泥配方,較第一次坯子采用了大球泥稍欠白度和潤度;二是口沿用三條藍線作裝飾,較以前簡單了許多;三是底款不同,60厘米大缸采用棕色雙鳳底款,27厘米小花缽采用“醴陵群力”四方款,至于這次送了多少大缸和小花缽數(shù)量無從知道。
據(jù)各種版本的毛主席紀念堂畫冊,結合上送國家用瓷的規(guī)定分析,第三次上送的大花缸應不少于16個,小花缽不少于24個,應在40件以上。綜上所述,群力瓷廠為毛主席紀念堂敬獻專用瓷應在1126件以上。
這三批毛主席紀念堂專用瓷以1977年送的1082件質(zhì)量最佳, 由于特定歷史原因,這批專用瓷生產(chǎn)時間短,數(shù)量少,要求高,流入社會極少,數(shù)量遠少于毛主席生活用瓷。以直徑60厘米大缸為例,據(jù)筆者調(diào)查,現(xiàn)存完整的僅4個,一個在原群力瓷廠展廳,現(xiàn)為華聯(lián)公司所有;另一個被廣西桂林一藏家收藏;還有兩個在湖南,為資深藏家珍藏,秘不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