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小徒弟唯唯諾諾地跟著師傅身后,師傅說什么,便要牢牢記下,沒準,這就是自己將來當掌柜的要訣。其實,師傅帶徒弟,有著千百年的傳承歷史。
每一個行當都有著自己的講究。以我們最為熟悉的中醫(yī)為例,過去的醫(yī)家對于煎藥極為重視,所謂“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藥用水是煎藥成敗的關鍵。在眾方之祖的《傷寒雜病論》中,對于煎藥用水已經(jīng)十分講究。概論下來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漿水、泉水、甘瀾水、東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各種不同的水應用于不同的煎劑,有不同的用途。過去不像現(xiàn)在,沒有什么先上理論培訓課一說,因此,作為學徒,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就是他們出人頭地,最為寶貴的財富。
也有這樣一種可能,學成后,徒弟另起爐灶,其中與師傅對抗,甚至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所以,在師傅選擇徒弟的過程中,人品總是第一位的,學習能力僅僅是第二位的。而由此形成的共識,也就是行規(guī)。
過去,所有的行規(guī)主要就是針對徒弟的品行的,直到現(xiàn)在還有眾多的人認為,這種對行規(guī)的重視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德水平高的體現(xiàn),其實不妨說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慮。通過進一步把各行業(yè)行規(guī)中的道德倫理部分上升到老百姓的普遍道德操守,儒家思想也就此有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社會基礎。
據(jù)說,舊時人們習慣于把徒弟按優(yōu)劣依次分成四類,一曰“傾心徒”,二曰“忠義徒”,三曰“攣藝徒”,四曰“混麼徒”,其中以第四類最為惡劣。
可以說,古人把徒弟劃分的如此細致,實乃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師徒關系就是在篩選、淘汰中凈化,相互擇優(yōu)。所謂“非其人莫能學,非其人莫能教也”,又曰:“聰慧者多狡詐,忠厚者多愚鈍”,實際上,這種千百年來師徒之間的關系總結,也是中國復雜的人情世故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