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科技類文章閱讀的能力越來越顯得重要。研究近兩年科技文閱讀的命題特點、應對策略,對指導大家的備考是很有意義的。
一、命題特點
1.命題材料的特點。緊跟現(xiàn)代高科技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在選取各領域最新、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中,尤其青睞生物學、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并密切關注影響人類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動態(tài)。比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考查的是有關“生物能源”的科技小品,四川卷考查的是《古氣候研究敲響氣候變暖警鐘》。
2.命題形式及考點。盡管科技類文章測試的內容多種多樣,涉及化學、物理、生物、醫(yī)學、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但命題形式一直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如果設計4道題(現(xiàn)在以3道題居多),那么有可能是考查一道關鍵詞解釋題、一道重點句理解題、一道信息篩選題、一道科學推斷題。
3.命題難度及考查重點。為貫徹素質教育的需要,科技文閱讀命題難度穩(wěn)中有降,重在考查信息篩選和閱讀理解的準確性,不考自然科學本身的專業(yè)知識。
二、答題“四步曲”
1.通讀全文。高考科技類文章的篇幅多在900~1000字,原文可能沒有題目,這給我們把握文章內容造成一定困難;而篇幅較短,閱讀量小,又相對減小了難度。做題目之前一定要通讀全文,迅速形成整體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邊讀邊理解,每讀完一個長句或段落后,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復述”一遍,以加深認識。在通讀全文時,應重點留意每段的首句,因為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要點,常常與全篇中心密切相關。一篇科技類文章一般有四段左右,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許多重要的信息。
2.細讀試題。對材料有了總體印象后,應仔細審清題意,弄清題目要求,即從內容上弄清是有關什么的選擇,從選擇標準上看清是選說法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
3.題文對應??萍碱愇恼麓痤}有個基本原則:答案就在原材料中。為此,要根據(jù)題意,從原文中找出與各個選項相對應的句段,并從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找準已知條件,作為解題的依據(jù)——這是答題的關鍵。
4.篩選答案。即緊扣題干要求,根據(jù)有效信息來篩選答案。
三、破譯解題密碼
解答科技類文章閱讀題,需要從排除干擾項(即不符合文意或題目要求的選項)入手。而要尋找出干擾項,就得了解干擾項的設置方法。
1.偷換概念
指概念之間有暗換的情況,即選項中的詞語同原文的詞語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換。例如:
相關原文:(2011年四川卷)……氣候變暖還會減少積雪和縮小海冰的覆蓋范圍,這將導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減少,從而導致氣溫進一步升高。
6.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在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中,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必然伴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反過來,全球平均氣溫降低則意味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
B. 地球平均氣溫的上升會造成地球積雪的減少和海冰覆蓋范圍的縮小,這樣將使得來自太空的太陽輻射減少,從而會導致地球平均氣溫進一步升高。
C. 植物葉片氣孔的疏密程度與其生長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相關,根據(jù)植物葉片化石的氣孔疏密程度,可分析這種植物生長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D. 對上新世早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會造成平均氣溫升高,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從而使永久冰蓋面積縮小。
分析:通過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B項偷換了概念——將“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換成了“來自太空的太陽輻射”。選項A、D也錯誤,答案選C。
2.以偏概全
指的是從范圍上對內容進行了隨意擴大,即有意把原文中對某類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斷擴大到某類事物的全體。選項中一旦出現(xiàn)“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種”之類的字眼時,我們就要引起警惕。比如:
相關原文:(2011年北京卷)在S縣我們參觀了國家發(fā)改委核準的一個直燃發(fā)電示范項目。該項目……實現(xiàn)了我國生物質發(fā)電規(guī)模化發(fā)展過程中零的突破。
14.下列說法符合文義的一項是( )
A. 焦油濾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燒所產(chǎn)生的灰分遠遠少于原煤。
B. 我國生物質直燃發(fā)電和氣化發(fā)電在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 利用秸稈酶酵解生產(chǎn)燃料乙醇的示范項目所采用的生產(chǎn)工藝利于環(huán)保。
D. 我國農(nóng)戶,村鎮(zhèn),縣市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分析: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將選項比之于原文,“都取得……”明顯擴大了范圍。答案選C。
3.無中生有
指干擾項的內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據(jù),純屬命題者故意提出來迷惑考生的。例如:
相關原文:(2010年全國卷Ⅰ)現(xiàn)在生物學家也開始涉足這個問題,并從生物學的角度加以探討,他們的見解讓人耳目一新。
5. 下列關于情緒異常及其研究狀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所謂情緒異常是指情緒低落、沮喪、煩躁、發(fā)怒,乃至做出極端行為等。心情愉快則是人的正常狀態(tài),不屬于情緒異常。
B. 人的情緒異常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此前各個領域的學者雖然從不同的學科出發(fā),提出了各種解釋,但是始終未能解決問題。
C. 與其他領域學者的研究不同,現(xiàn)在生物學家們另辟途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研究,從而解決了情緒異常的防治問題。
D. 科學研究已經(jīng)表明,人體內的一些化學物質會影響人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許多時候人們并非自己情緒的真正掌控者。
分析:“從而解決了情緒異常的防治問題”錯,文中說“他們的見解讓人耳目一新”,可見,生物學角度的研究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不能說“解決了”。答案選C。
4.源流倒置
指的是選項在因果(或條件)關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條件”)變成了“果”,或者把“果”變成了“因”(或“條件”)。比如:
相關原文:(2010年北京卷)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jīng)存在的情感。
14. 下列說法符合文義的一項是( )
A. 人類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情感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
B. 舉禮拜、蘇軾作品為例,表明題載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鳴。
C. 科學的深刻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與其定律闡述的簡單性成反比。
D.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推動了核能等20世紀新科技的發(fā)展。
分析:A項原文是說“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藝術是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 已經(jīng)存在的情感。”對象弄錯。B項原文是“仍然能夠引發(fā)強烈的感情共鳴” 不是熱鬧的共鳴。C項原文是“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 泛,科學就越深刻”明顯是正比,不是反比關系。 D項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fā)展,才得以存在?!北硎稣_。答案選D。
另一種情況是強加因果關系。比如:
相關原文:(2010年全國卷Ⅰ)……導致這一現(xiàn)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農(nóng)藥、食品添加劑和抗生素等的濫用。這些藥物或化學物質進入人體會大量殺死腸道細菌……二是這幾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飽。由于攝入的過量高蛋白在人體內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為其分解、代謝,它們會在雜菌的分解下產(chǎn)生大量的硫化氫、氨等對神經(jīng)有毒害作用的物質。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人們有時候出現(xiàn)煩躁、沮喪等情緒,其原因是體內的激素梅拉多寧的分泌超過了正常的水平。這種情況更嚴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癥。
B. 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內的有益菌和中性菌會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動,當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數(shù)量大量減少時,這種管制就會削弱。
C. 如果給豬投喂高密度的發(fā)酵乳桿菌,豬腸道內有益菌的數(shù)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氫和氨等有害氣體的生成就會大量減少。
D. 殘存農(nóng)藥、食品添加劑和抗生素等殺死大量腸道細菌,高蛋白物質就會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氫和氨等有害物質,導致人的情緒異常。
分析:由原文可知,“殘存農(nóng)藥、食品添加劑和抗生素等殺死大量腸道細菌”“過量高蛋白在雜菌的分解下產(chǎn)生大量的硫化氫、氨等對神經(jīng)有毒害作用的物質”是導致人的情緒異常的兩個不同的原因,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或者說“條件”)關系。答案選D.
5.夸大其詞
指選項的表述在程度上與原文有差別。比如:
相關原文:(2011年四川卷)其實,計算機模型只考慮了對變暖效應的快速反饋,而那些幾十年或幾百年之后才會顯現(xiàn)的反饋,例如陸地冰原范圍的變化則被忽略了。
5.下列關于“氣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的條件下,氣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越大。
B. 要獲得更確切的氣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夠研究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對氣候的影響。
C. 聯(lián)合國有關機構用計算機模型預測氣候敏感性時,充分考慮了隨著氣候變暖而變化的各種因素。
D. 不同時期氣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氣候敏感性對認識今天氣候變暖頗有價值。
解析:“充分考慮了隨著氣候變暖而變化的各種因素”錯,原文是“計算機模型只考慮了對變暖效應的快速反饋,而那些幾十年或幾百年之后才會顯現(xiàn)的反饋,例如陸地冰原范圍的變化則被忽略了”。作一番對比,可發(fā)現(xiàn)選項中的“各種因素”是言過其實的夸大之辭。答案C。
6.混淆未然已然(或然必然)
指命題者故意忽視原文中“將會、可能、大概、也許、差不多、一般”等修飾限制語,把還未實現(xiàn)或尚未確定的事情說成既定事實,或者“未然”“已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當真。比如:
相關原文:(2011年北京卷)農(nóng)村生物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還很多,但無疑具有廣闊前景。
14.下列說法符合文義的一項是( )
A. 焦油濾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燒所產(chǎn)生的灰分遠遠少于原煤。
B. 我國生物質直燃發(fā)電和氣化發(fā)電在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 利用秸稈酶酵解生產(chǎn)燃料乙醇的示范項目所采用的生產(chǎn)工藝利于環(huán)保。
D. 我國農(nóng)戶、村鎮(zhèn)、縣市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分析:要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后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肢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在這里,“已取得”與原文的表述明顯相悖。答案選C。
7.答非所問
指選項與題干在關系上并不相干,答與問相游離。答題時,可立即把這樣的選項當作干擾項排除。比如:
相關原文:(2009年四川卷)從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代醫(yī)學正在為它的成功付出代價。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地抑制了普通細菌,客觀上減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競爭者,因而促進了耐藥性細菌的增長。
5.對上文畫線句子中“付出代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各種耐藥菌的快速傳播現(xiàn)狀令人擔憂。
B. 現(xiàn)在抗生素無法對付的細菌越來越多。
C. 細菌耐藥基因的種類和數(shù)量增長速度很快。
D. 細菌能從死亡同類散落的DNA中獲得基因。
分析:D項答非所問,不符合畫線句子的語境。原文說的是“現(xiàn)代醫(yī)學正在為它的成功付出代價”,D項“ 細菌能從死亡同類散落的DNA中獲得基因”不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范疇,不符合題干“付出代價”的指向。答案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