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4月初,孫中山的告急信飛至他的同志、中國同盟會馬來亞瓜拉庇勞分會會長鄧澤如手中。
“弟處已絕糧矣,而辦事要人,尚有十余人在此相依,而日內又有安徽省與熊成基起事之同志炮兵隊長管帶洪承點等來星(新加坡),皆不能不招呼。故暹仰二款未到之前,尚須三百元(叻幣,英殖民政府發(fā)行的貨幣,下同),乃足支月內之用,此又不得不懇足下等供給一月之費?!?/p>
因為有一批國內起義失敗撤出的官兵需安頓,而預計的泰國和緬甸匯款還沒到,彼時,孫中山捉襟見肘,已經要揭不開鍋了。
“這些信一多半都是要錢的”
鄧澤如,廣東新會人,早年家貧,19歲跟兄長下南洋謀生。他從割膠工干起,后得到南洋富商陸佑的賞識,成為賬房先生。此后他開錫礦,種橡膠,開文具店和雜貨店,經過十幾年的奮斗,擁有了500多畝橡膠園和多間店鋪。到辛亥革命前,他已成為馬來亞瓜拉庇勞華人圈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然而富足的日子并不能使鄧澤如內心平靜。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心境:“久僑海外,習見僑胞日受不平等待遇,知由于國勢之不振,而滿族之歧視也,慨然思所以拯之。”
1906年,37歲的鄧澤如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從此成為孫中山的堅定信徒。
也就是自1906年起,孫中山將他的革命運動基地,從日本轉移到了南洋。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共領導了10次起義,其中有8次以南洋為指揮中心。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四處奔波,聯(lián)絡革命志士,籌措款項。
1907年的鎮(zhèn)南關起義后,孫中山派汪精衛(wèi)手持他的親筆函,從越南到馬來亞去找鄧澤如籌款,恰逢鄧澤如出門在外,就留了一個字條給他。
百余年之后,鄧澤如的兒子鄧光商在北京的寓所里輕輕地打開一個紙包?!吨袊侣勚芸酚浾呖吹剑锩姹4嬷斈晖艟l(wèi)的親筆:“來訪不遇。擬明晨再來,祈少待為荷。精衛(wèi)?!?/p>
“汪精衛(wèi)沒有等到我父親,就走了。我父親回來后聽說這事,一直追汪精衛(wèi)追到了新加坡才追上,那次他給了汪精衛(wèi)幾千元?!编嚬馍陶f。
這開啟了鄧澤如大量資助革命事業(yè)的序幕。從此,他與孫中山之間來往信札不斷?!敖裉炜催@些信,一多半都是要錢的?!编嚬馍谈嬖V《中國新聞周刊》。
鄧澤如細心地保存著這些信件。雖然只念過三年私塾,但他天資聰穎,又寫得一手好字。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他把與孫中山之間的往來信件匯編成書??催^這本書的人都不難理解,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日子里,革命事業(yè)曾陷入怎樣的困窘,而海外華僑又是以怎樣的熱情捐款支援革命,以致孫中山有“華僑乃革命之母”之嘆。
1909年4月中旬,就在孫中山向鄧澤如發(fā)出告急信不久,鄧澤如的匯票寄到了新加坡,5月,又有50元郵票寄到。1910年八九月間,又陸續(xù)寄去一千多元。
孫中山在給鄧澤如的信中感嘆道:“近況如此,真為大事進行之大阻滯也。幸尚有熱心如兄者,否則吾等不免有坐困此地之虞矣。”
“卷土重來”的庇能會議
1910年7月11日,孫中山從日本抵達新加坡,8月轉往馬來亞的庇能(即檳城),在四間店街租下住處。他把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從新加坡遷至了庇能,決心要以庇能為中心,籌備一場破釜沉舟之戰(zhàn)。
此時的孫中山,已經歷了9次反滿起義的失敗。最后的一次,發(fā)生在當年2月,革命黨人倪映典策動廣州新軍起事,起義失敗。倪映典壯烈犧牲。
一次次的失敗,讓部分革命黨人情緒消沉。而這時孫中山面臨的更大問題,是資助革命黨的資金來源,日見枯竭。以往歷次起義,新加坡華僑為孫中山捐款甚多,但是現在,他們甚至難以為孫中山籌措出去歐洲的路費。
革命黨人的內部紛爭也讓孫中山深感頭疼。在日本和新加坡,同盟會內部都出現了裂痕。但在馬來亞,會員們對他仍是忠心耿耿。
11月,孫中山在庇能四間店街寓所召開了庇能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黃興、趙聲、胡漢民、孫眉等,鄧澤如以芙蓉分會(芙蓉即瓜拉庇勞所屬森美蘭州之首府)代表的身份出席。
會上,孫中山提出,要搞一次新的大行動,在華南“卷土重來”。這次行動,就是后來聞名遐邇的“廣州黃花崗起義”。
汲取了以往起義準備倉促、資金不足的教訓,會議為此次行動定下籌款目標:新加坡、馬來亞等英屬殖民地,5萬;印度尼西亞等荷屬殖民地,5萬;越南等法屬殖民地,3萬。孫中山說:為這場破釜沉舟之戰(zhàn),“款項多一分,則籌備足一分!”
此時,革命剛剛遭受了一連串失敗。當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4月,汪精衛(wèi)在北京刺殺攝政王未遂被捕。黨內財政又陷拮據,光是安頓撤下來的革命流亡者就已經讓財政“力窮”。據鄧澤如后來回憶,會上同志們對要完成這樣的任務“眾有憂色”。
而在這時候,孫中山顯示出他作為一個革命領袖的堅強意志和超強鼓動能量。他對大家道:一次失敗不足氣餒。我以往經歷的失敗,比今天更困難百倍。今天我們黨雖然窮困,但革命風潮卻比以前更甚,華僑的思想已開。從今以后,我所擔心的只是我們無計劃無勇氣。“現在因新軍之失敗,一般清吏,自以吾黨必不敢輕于再戰(zhàn),可以高枕無憂,防御必疏吾黨同志,果能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事,則克復廣州,易如反掌。廣州已得,吾黨既有此絕好之根據地,以后發(fā)展,不難著著進行矣”
“孫中山的此一演講對于大多數與會的革命人士具有絕大的沖擊力量,使他們對于革命開始恢復信心。”華裔學者顏清湟在他的《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一書中這樣評論。
會上,革命黨人們甚至定下了打下廣州后進軍全國的路線圖:曾在湖南興辦華興會、人脈甚廣的黃興,統(tǒng)一廣州的軍隊,出湖南,趨湖北;曾任南京新軍統(tǒng)領的趙聲,率部出江西,直取南京。
絕地籌款
庇能會議后,孫中山打算遍游南洋親自籌款。但是,荷蘭殖民政府不允許他進入印尼。接著,英國殖民當局又令他離開馬來亞。他只得再次離開南洋,取道歐洲赴美。籌款重任只能落到鄧澤如、胡漢民等人身上了。
然而募款絕非易事。
根據學者顏清湟的研究,南洋華僑中最支持革命的,是其中下層階級。但他們雖然熱情,卻財力有限。而富有華商們對革命多持冷漠態(tài)度。
當年孫中山看中鄧澤如與富商陸佑的特殊關系,曾讓鄧澤如勸他捐出10萬元,回報是革命成功后云南礦業(yè)10年的開采特權,但即使這樣,也未勸動陸佑。
孫中山還想過各種辦法籌款。他曾在美國舊金山設立了一個“革命公司”,華僑可入股,每股為200美金,革命成功后可以折算現金,并可支付紅利。1907年9月,他在給鄧澤如的信中許諾,凡助款者必厚利償還。后來,他更開出4倍償還的條件。但似乎這些辦法都未吸引到什么大款。
為廣州起義而進行的這次募款,為掩人耳目,以“中國教育捐”的名義進行。胡漢民在新加坡,鄧澤如在馬來亞,同時籌款。
鄧澤如在整整兩個月時間里,馬不停蹄跑遍馬來亞大小16個城市,沿門勸捐?!爸軞v南洋,東講西說,勸捐募款,常數日數十日不歸?!?/p>
但是募款的第一階段相當不成功。胡漢民在新加坡勸捐時,召開籌款會議,有人卻避而不見。他們曾去一戶富商家里做工作,整整兩個小時的勸說后,只得到20元。
近一個月時間過去,他們募到的錢款總數不過12000元,離5萬元的任務相差甚遠。剛從緬甸募款回來的黃興,對這個結果非常失望。黃興對鄧澤如等人說:現在荷屬殖民地的5萬元看來靠不住了,英屬殖民地的5萬元如果也不能達到預定目標,全局就面臨瓦解。我也不打算回香港了,干脆繼汪精衛(wèi)之后,再做一次犧牲生命之舉,以暗殺來醒國人!言畢當場淚下。
農歷11月29日這天,離家已經一個多月的鄧澤如回了趟家。第二天,黃興也從馬六甲、芙蓉等地輾轉到了鄧家。
這一天,恰好是鄧澤如的兒子出生。年已42歲的他喜得長子,這孩子就是鄧光商的大哥。后黃興給他取名為鄧光夏,取“明德之后必有達人,光復大業(yè)夏聲厥靈”之意。
次日,鄧澤如與黃興即出發(fā),踏上募款路程。黃興嘆道,鄧真有“大禹治國,雖聞呱呱之聲而不遑寧處之概”。
募款至此開始有了重大起色。
1911年1月1日,鄧澤如、黃興等人抵達芙蓉,這是鄧澤如個人影響力極大的地方。他們召開了同盟會芙蓉分會會議,會上,黃興即席發(fā)表了動人演說,他激動地表示,愿意犧牲個人生命發(fā)動下一次革命起義。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當地革命領袖之一的譚德棟,最早表示要捐500元,后來增至1000元,聽了這番話后當即表示,愿毀家紓難,傾其所有,捐出5000元。
譚德棟“積勤一生、為國毀家”的行動感動了在場的眾多僑胞,大家紛紛慷慨解囊。當地同盟會的重要人物鄧螺生、李源水、李貴子和黃怡益等當即各捐款1000元,還有人自愿賣掉鐵路或錫礦的股票,以充革命軍餉。
這樣,在1911年的第一個星期內,籌款金額已經達到預定的目標。
對于籌款成功的原因,學者顏清湟認為,“最主要是由于參加募款的各高級革命領袖表現出的獻身精神”。汪精衛(wèi)的冒死行刺、孫中山“海外同志出錢,海內同志出命”的號召和同盟會二號人物黃興的舍生取義的決心,激勵著華僑領袖們帶頭助捐,終于帶來了捐款的劇增。
馬來亞的籌款成功,對于東南亞其他地區(qū)和北美的籌款是極大的鼓舞。最終,法屬殖民地籌到3萬多元(換算成叻幣后的數字,下同),荷屬殖民地籌到3.2萬多元。而正在美國旅行的孫中山,利用這個消息促請華僑社會捐款,最后竟募得了7.7萬元的巨款(加拿大6.3萬元,美國1.4萬元)。
至此,各地總共籌到18萬元巨款。其中,來自新、馬地區(qū)華僑的捐獻為4.7663萬元,僅次于加拿大,居第二位。
籌款成功后,黃興從南洋奔赴香港,準備黃花崗起義。在鄧光商的手中,還存有一封黃興從香港赴廣州前寫給鄧澤如的訣別書。當時準備進入廣州參加起事的革命黨人,許多人都寫了絕命書。
南洋籌款第一人
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黃花崗起義在廣州打響。這是孫中山直接領導的最后一次起義,也是準備最久最充分的一次起義。
起義再次以失敗告終,革命黨人犧牲慘重,黃興從起義一線死里逃生。孫中山后來沉痛地稱:“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p>
但是,黃花崗起義對清王朝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孫中山自己都沒有想到,這次起義直接激勵了6個月后的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帝國已經指日可待了。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孫中山曾經想讓鄧澤如出任廣東都督,但鄧澤如以“澤本商人,素無政治軍事之學識”為由,堅辭不受。
1914年,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準備發(fā)動反袁斗爭。鄧澤如擔任南洋籌餉局委員長,再次為孫中山籌款。
1919年,孫中山親自手書“仁者壽”,慶賀鄧澤如的50歲生日。
1923年后,鄧澤如出任過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zhí)委、中央監(jiān)委委員等職,1929年后很少過問政治。他于1934年逝世,享年65歲。
但是,歷史并不會忘記他。
在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有一座刻著《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的紀念石碑。在其中的“籌款代表”名錄中,第一人就是鄧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