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2003年秋,44歲的美國新力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國際發(fā)行部總裁斯科特·尼森飛離美國,準備騎摩托車橫跨亞洲。
尼森來到金邊后,他要歇歇腳,好好待上幾天。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一個行乞的小男孩,知道這孩子的家里一貧如洗后,一下子就觸動了心中的一根弦:他曾經(jīng)對一位非常親密的好友說,“人這一輩子,應(yīng)該做出比拍電影更具有意義的事情?!倍Y助救濟這樣的孩子不就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情嗎!
尼森幫這個小男孩的家里付了房租,買了冰箱,還出錢讓小孩上學(xué)。有人知道了他的善舉后,建議說:“你可去市郊上棉芷垃圾場看看?!辈⒏嬖V他,“那里的孩子們更需要你的救助?!?/p>
到了上棉芷垃圾山,尼森不禁熱淚長流。
這座垃圾山占地約11公頃,高30米,陣陣惡臭向四處飄散,空氣中混雜著硫磺、腐肉和糞便的味道。到了垃圾山上,尼森指著一根廢棄的針筒,對一同去的伙伴說:“小心,要是踩到,可能會感染肝炎或艾滋病?!弊咴诶缴?,讓人感覺仿佛一失足就可能陷進有毒泥淖。山上卻有許多拾荒者,多半是小孩。尼森是有備而來的:身上穿的是長褲襯衫,腳上是塑膠鞋,離開后他會將它們?nèi)咳拥簟H欢?,拾荒的孩子們幾乎都光著腳丫子。
尼森看到了一個瘦小的孩子,衣衫襤褸,臟兮兮的。通過翻譯,他得知這個女孩叫瑞希,已12歲了,沒上過一天學(xué)。當(dāng)他正與瑞希說著話時,另一位小女孩也走了過來,翻譯告訴他,小女孩9歲,名叫妮基。尼森對這兩位小女孩說:“我想明天見你們的媽媽,我會給她們每人10美元的,可以嗎?”
第二天,在金邊觀光區(qū)一家河岸咖啡廳,瑞希、妮基和她們的媽媽如約來了。尼森答應(yīng)每月給兩個媽媽每月50元,前提是要讓孩子們上學(xué),不可再讓她們到垃圾山上拾荒。他也給她們家里買了冰箱和衣物等。
第二天,尼森先后來到瑞希與妮基的家,帶去了一些冰淇淋。當(dāng)看著孩子們吃著生平第一次吃到的冰淇淋時,他頗感欣慰:“要改變兩個孩子的生活并不太難??!”
當(dāng)行程結(jié)束返回美國,飛機飛越金邊上空時,尼森俯瞰這座城市,他做出了一項決定:既然經(jīng)常飛往國外談生意,每個月不妨到金邊停留幾天。然而,當(dāng)他第二次來到金邊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他給男孩家和兩位女孩家買的冰箱、衣物等,都被他們的爸媽賣掉,得來的錢或賭博,或買肉喝酒了。孩子也被大人從學(xué)校領(lǐng)了回來,再次上了垃圾山。
尼森想,自己是不是救助的孩子太少,沒有形成氣氛,不能起到示范效應(yīng)。7個月后,他在金邊租下了一棟房屋,雇了幾名員工,資助了12名小孩。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許多孩子的父母依然會把他們從住宿學(xué)校偷偷接回去,逼著孩子們?nèi)ダ?,捐助的衣物、書籍等也被家長們變賣了。
經(jīng)過幾天思考,尼森作出了一項重大的決定:辭職,專門做慈善。只因為他已意識到,要將孩子們從垃圾山上弄下來,不是簡單地出幾個錢,將他們送進學(xué)校就完事了,而還得把家長們頭腦里的精神垃圾清理掉。尼森下這個決心是挺不容易的,由于他這份工作是通過多年打拼才得來的。
1958年,尼森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在他5歲時舉家遷往澳大利亞。16歲時他念高二,因家庭困難,他不得不輟學(xué)。失學(xué)后的他,白天在一家經(jīng)營郊區(qū)和露天電影院的小公司當(dāng)助理,晚上則擔(dān)任電影院的助理放映員和帶位員。由于工作兢兢業(yè)業(yè),表現(xiàn)突出,很快就受到了老板的重視,而且漸漸地開始成為電影發(fā)行與制作員。
1993年,尼森成為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國際行銷部總監(jiān),2000年升任該公司國際部總裁。其間,《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zhàn)前傳1》等許多大片都是在他的運作下,行銷全世界的。兩年后,他轉(zhuǎn)往新力哥倫比亞公司,擔(dān)任國際部總裁一職。
2004年,辭職后的尼森出資10萬美元成立了柬埔寨兒童基金會。他還索性租了幾間房子自己辦住宿學(xué)校,入了學(xué)的孩子們,其父母就不可能將他們私自領(lǐng)回家了。在尼森的努力下,救助工作慢慢走上了正軌。起初,尼森只計劃接受45名孩子,然而需要救助的孩子實在太多,一年后,救助的孩子接近100人,兩年后增加到200人。讓他特別焦心的是,孩子們上學(xué)受教育,同時還要給錢孩子們的父母,即便如此,父母也不一定愿意讓子女在學(xué)校念書。由此,他還得辦班對家長們進行開導(dǎo),此無異又是一種經(jīng)濟負擔(dān)。
為了應(yīng)付龐大的開支,尼森賣掉了豪宅、跑車、高級游艇。同時他節(jié)省每一分錢,出門騎摩托車,晚上則睡在辦公室的沙發(fā)上。至今,基金會已在柬埔寨成立4所住宿教育中心,救助了700多名孩子,為他們提供食宿、醫(yī)療、教育與職業(yè)訓(xùn)練。經(jīng)過教育開導(dǎo)后的家長們,也大多愿意將子女送到尼森的寄宿學(xué)校了。
現(xiàn)在,尼森每周依舊會去幾次上棉芷垃圾山,看看在那里拾垃圾的孩子們??吹剿⒆觽儠粨矶?,說:“我要讀書,我要去學(xué)校!”盡管眼下他已花了一千多萬美元,可他說:“需要救助的孩子實在太多了,說起來就讓我感到心痛,真希望能幫助這里所有的小孩。”
上棉芷垃圾山上盡管仍有許多需要救助的小孩,但尼森已經(jīng)在這塊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相信這壓在人們心頭沉重的“垃圾山”會被移走,終歸成為一片生機盎然的人間大花園,映紅既健康又有知識的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