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青海古跡概覽之五

        2012-04-29 00:44:03玉龍
        群文天地 2012年1期
        關鍵詞:巖畫寺院

        玉龍

        海西州景點

        熱水唐代吐蕃墓葬群

        熱水墓群位于柴達木盆地東南部都蘭縣熱水鄉(xiāng),為我國唐代早中期吐蕃大型墓葬群,它分布在察漢烏蘇河南北兩岸的山根、溝內,共有200余座封土堆。

        1982年起,我省考古工作者對此進行了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27座,其中1座為大型墓。墓建在一座小山包上,封土堆內有石砌圍墻、穿木等。石砌圍墻平面呈梯形,用花崗巖石疊砌,共3層,南北長49米,東西長56米,墻面距封堆頂深6.5米。穿木從上至下共7層,成階梯狀,均用柏木桿平鋪。石圍墻東壁有一房址,平面呈長方形,由石塊壘砌而成。石圍墻上部有動物陪葬墓,長4米,寬3米,有動物個體70余具。主墓位于石圍墻內,由封石、照壁、棚木、墓道、墓門、迴廊、東室、西室、中室、南室等組成。經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飾品、木碗、木碟、木鳥獸、陶罐、古藏文木牘、彩繪木片等。特別是出土了一批絢麗多姿的絲綢織品,其絲綢質地良好,圖案清晰,色彩鮮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絲綢品種有綿、綾、絹、刺繡等。圖案中有珍禽異獸,花草樹木,車馬人物,其中的佛像、人物狩獵、西域人圖像、織綿襪等為我國首次發(fā)現。經有關專家研究鑒定,墓主人是唐代吐蕃貴族。在大墓南側的平地上,有27個圓形豎穴陪葬坑及5條陪葬溝。5條溝內共陪葬完整馬匹87匹,圓坑內陪葬牛頭,蹄的有13座,殉狗的有8座。中小型墓葬一般平面呈方形、梯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均被盜,但墓內出有殘碎絲織品、殘木器、金銀器等,一般均有棺木、殉有牛、羊骨。

        根據封堆遺跡和墓葬中出土文物及古藏文簡牘判斷,這批墓葬為盛唐時期的吐蕃墓葬。墓主為吐蕃人和歸附于吐蕃政權的吐谷渾人。墓葬中出土的絲織品種繁多,對于中西文化交流、吐蕃與中原地區(qū)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墓葬形制對于吐谷渾、吐蕃的喪葬習俗科研價值較大。

        熱水墓群是青海境內分布面積最大,封土堆數量最多的一處吐蕃墓地,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巴哈毛力溝巖畫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加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東12公里處。巖畫分布在畫石嘴西面的石壁上,畫面內容有駱駝、山羊、馬、牛、鹿、太陽等圖案。

        巴哈毛力溝巖畫中出現了一幅正在邁步行進的大象形象;大象舉鼻翹尾,邁著有力的步伐,動態(tài)之感很強,巖畫作者不愧為古代的藝術高手。巴哈毛力溝巖畫所在地正處在古代通道白蘭道上,說明自古以來那里已成為中國通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之一。

        歷史上巴哈毛力溝地區(qū)曾有羌人和吐谷渾人活動。從巖畫內容可以看出該地區(qū)古代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有許多野生動物,人們通過狩獵活動來補充一部分生活來源。這兩支古代民族都以從事畜牧業(yè)生產為主,曾經聯合建立過吐谷渾國。吐谷渾國從東晉到中唐,先后歷經350年左右。根據巖畫內容判斷,該巖畫應為吐谷渾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我們進行研究的寶貴資料。

        盧山巖畫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江河鄉(xiāng)盧山山丘的30多塊花崗閃長粉巖上。計270多幅個體形象。畫面內容包括牛、鹿、馬、鷹、豹子等動物形象,還有表示生殖的畫面,這在青海巖畫中屬首次發(fā)現。

        盧山巖畫中牛和鹿的形象占據很大比重,證明巖畫主人與牛、鹿的關系十分密切。牛分野牛和牦牛兩種,人與牛的關系表現在馴養(yǎng)和射獵兩個方面,那些垂尾的牦牛,表示靜態(tài)中的牛的形象,那些翹尾的牦牛,表示動態(tài)中的牛的形象。由于打制方法不同,通體打鑿磨光法組成牛的形象,給人以實寫的感覺;陰線輪廓勾勒法組成牛的形象,給人以虛寫的感覺,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馴養(yǎng)牦牛的歷史,從考古挖掘中出土牛蹄、牛頭的情形看,恐怕不下數千年,這些牦牛長期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為牧民群眾所役使,所食用,被譽為“雪山之舟”。另外巖畫中還有一幅車獵圖,是最富表現力與情趣的畫面。該圖中雙輪車由單馬雙鹿駕轅,人在車上,手執(zhí)弓弩,車后有一頭野牦牛與駕車人的弓弩一線相連,那野牛蹬著前蹄不肯走路,全幅巖畫充滿了動態(tài)和力感。

        盧山巖畫所在地位于天峻縣東部,青海湖西北部的布哈河流域,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是發(fā)展畜牧業(yè)的天然牧場,曾是羌人頻繁活動的地方。以后鮮卑、匈奴人也在此曾游牧生息。吐谷渾和吐蕃王朝前后建政500多年,也為吐谷渾和吐蕃人活動的場所之一。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先民,留下了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這些巖畫造型生動,粗獷渾厚,姿態(tài)自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魯芒溝巖畫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天棚鄉(xiāng)魯芒溝內約4公里的東山根。共發(fā)現3處:一處在山根北側,在一塊約3平方米的大石塊上刻有50多個不同形態(tài)的獸類;一處在中間,畫面較少,共有7個獸像;一處在南側,比較特殊,共刻了19個獸像,主要以駱駝為主,頭向一致,體現了駱駝在大沙漠里運行的場面。3處巖畫的制作手法是一致的,均以磨刻和錘打而成,動物形態(tài)簡單大方,構圖嚴謹,形象逼真,主要動物有駱駝、馬、牛、豬、山羊、狗等。整個場面體現了工匠用寫實手法反映高原動物群居生息的場面。

        魯芒溝巖畫中全是各種動物形象,千姿百態(tài),場面宏大,巖畫主人生活在廣闊的草原環(huán)境中,所反映的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充滿生機的天然動物園畫卷。

        從巖畫摹本看,第一處畫面50多個動物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意向性動態(tài)來:有7牛逐狐圖,狐在逃竄,牦牛在追逐中翹尾伸角,表現出群體力量之美。中有符號如橫臥“電”字狀,我們認為可做兩種解釋:(1)是一種圖騰崇拜的符號,表示了以正驅邪的概念;(2)巖畫主人識漢字“電”,在此處表示群牛逐狐,迅如雷電。另在一頭碩大的野牛之下標出“ ”字符號,這在藏傳佛教的信徒中表示了吉祥的意思,因佛教徒在朝佛轉經時取順時針方向,這個符號也表示了順時針方向。古代藏族先民贊美野牛,《格薩爾王傳》中說有一次格薩爾王出征,遇野牛橫阻山口,格薩爾王焚香膜拜,請它讓道,足見古代藏族先民對野牛存有敬畏之心。巖畫中野牛傲立群畜,腹下刻吉祥符號,與野牛背向處,一惡狼遁去。畫面所表示的含義,可否這樣認識:整個動物群在警戒中,狐狼竄而群體立,表現出部族團結的力量。這恐怕是巖畫主人的苦心所在。

        第二處巖畫表示,虎狼將至,群體遠避。巖畫主人有意將其他動物刻畫得若隱若現,遠處奔牛打前驅,中有雙鹿弱羊,野牛殿后,虎狼在徘徊,作者所反映的意思十分明顯。

        第三處巖畫表示了群體大遷徒。前面壯牛開道,牛馬豹殿后,中有九峰駱駝,雙羊,還有兩條狗和兩條蛇等。所能解釋的是駱駝表示長途艱難跋涉,蛇表示悄然遠遁。群體的方向一致,給人以悲壯之感。

        魯芒溝巖畫技法嫻熟,寓意深刻,應該說它們是巖畫中的佳品。

        察爾汗鹽湖

        ■是世界上最大的干鹽湖。它位于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東西長118公里,南北寬40公里,鹽層厚度達70米左右,總面積5856平方公里,湖內富集鉀、鈉、鎂礦藏,伴生有鋰、碘、溴等稀有元素,各類鹽儲量達580.68億噸,僅鈉鹽儲量就達500多億噸,可供目前全世界人口食用2000多年。鹽湖亦因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不同而產生五光十色的原鹽奇觀。以鈉鹽來說,有的像蘑菇,亭亭玉立,叫蘑菇鹽;有的像冰川和溶洞,千姿百態(tài),叫鐘乳鹽;有的酷似珍珠,透明滾圓,叫珍珠鹽;有的瑰麗非凡,叫珊瑚鹽等,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鹽,令人目眩神馳。這里是鹽的世界,有著名的“萬丈鹽橋”;有我國第一家大型鉀鎂鹽和鉀肥生產基地新建在湖上,鹽殼上面汽車奔馳,樓房聳立,在陽光折射下宛如海市蜃樓。

        都蘭寺

        都蘭寺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銅普鄉(xiāng)東北茶冷公路10公里處北側,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創(chuàng)建者系顧實汗第六子多爾濟達賴洪臺吉的無孫袞楚克達什(五世班禪羅桑益希的弟子,法名拉尊嘉央嘉措。雍正十三年襲札薩克多羅郡王)。該寺最初為西藏甘丹寺子寺,后幾經戰(zhàn)亂重建。上世紀30年代起,歸卻藏寺管轄。該寺建有經堂3座,佛塔1座。佛塔雄偉壯觀,頗具特色,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歷史上,該寺曾出過不少名僧,第一世活佛丹江曾被達賴喇嘛封為“呼圖克圖”,通稱“都蘭呼圖克圖”。出身于和碩特蒙古王族的索南達哇,與拉卜楞寺的第十五任法臺索南昂杰、第十九任法臺索南扎巴同稱為安多地區(qū)的“索南三尊”。寺內曾藏有全套金字《甘珠爾》大藏經(凡108函,每函重35公斤)和《般若八千頌》,為寺院珍品。

        沙海蜃樓

        位于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察爾汗至西北部當金山一帶茫茫大漠中,為青海高原奇異景觀。每年的7—9月間,在晴天的上午10:00—下午17:00時左右,有時會出現此景。遠遠望去,無垠荒漠的盡頭,顯現出水澤,并從淡藍色的水澤中疊化出一座座白色樓宇,且錯落有致,時隱時現,變化奇妙;約8分鐘左右樓宇頂部幻化出一支支似魚骨天線樣的東西,隨后樓宇漸

        少,僅存一汪水帶,此后水澤消失,顯出沙丘。有時會出現蔚藍的湖泊,湖畔伴有金黃麥田,也有時會出現河流、湖泊等景觀現象。沙海蜃樓和海市蜃樓一樣,實為不可多現的勝境。

        香日德寺(又名班禪行轅)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日德鎮(zhèn)境內。屬格魯派寺院。

        該寺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為七世班禪旦白尼瑪所建。當時行轅分為兩處:一處為德欽頗章(宗教活動場所),另一處為德欽拉文仁(食宿站)。

        1920年,九世班禪由西藏派遣堪青王爺至香日德,在原行轅舊址附近另選址重建,歷時四年完工后稱行轅為潘科牟令。與此同時,將德欽頗章維修后改稱班禪駐西寧辦事處香日德站。寺院占地面積50余畝。整個建筑群呈“回”字形,環(huán)境幽美,紅墻綠瓦,經幢清輪掩映在一片茂密的白楊樹林中。

        該行轅200多年以來,為歷世班禪進出西藏途中滯留歇居或為信教群眾進行摩頂賜福等宗教活動的主要處所,也是舉行重大活動之地。香日德班禪行轅在國內外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西藏政教領袖往來內地的主要駐錫地,在廣大的藏族、蒙古族和漢族信教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但在十年動亂時期,遭到嚴重破壞。從1984年起,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十世班禪大師的親自關心下,政府撥款、信教群眾自籌資金,于原址重建了經堂圍墻和寺門。

        果洛州景點

        長江源頭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發(fā)源地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麓的姜根迪如冰川。這里到處是千姿百態(tài)的冰塔世界,冰塔高數十米,長達數公里,其規(guī)模之大,風姿之奇,為其他地方的冰塔林無法比擬。冰塔之間,還錯落有冰川湖、冰橋、冰芽、冰針、冰鐘乳等,構成了1座絕妙的“水晶林園”,是大自然中鬼斧神工的藝術珍品。長江從源頭至自欽曲河口,干流長1206公里,在我省內有當曲、莫曲、勒池勒瑪曲、前口曲、楚瑪爾河、色吾曲、聶恰曲、德曲等較大支流匯入。干流流經唐古拉山區(qū)以及治多、曲麻萊、稱多、玉樹4縣。源頭有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冰雪覆蓋面積達595平方公里。從正源沱沱河至玉樹段稱為通天河,它向東南緩緩流行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地面平緩、開闊,間有低矮丘陵和山區(qū),一般高出河面不到300米,河谷寬廣,數十米或數百米不等,河水清澈透亮,沿途多沼澤和灘,成為良好的牧場,通天河至玉樹自欽曲河口以下出我省。

        黃河源頭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發(fā)源地位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腳下,正源卡日曲。各姿各雅,藏話,意為雄偉美麗的山。黃河從正源卡日曲至龍羊峽,在近1000公里的流程內,形成了著名的“S”形河曲,所謂的黃河九曲十八彎,其說法始于此。從共和縣境內的龍羊峽,經貴德、尖扎、循化、民和縣南部出省,在青海省境內干流長1600多公里,年平均流量554立方米/秒,是省內流程最長、流量最大的一條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是中華民族的象征,1988年落成于黃河源頭的紀念碑,碑體用銅鑄造,高3米,寬2.8米,厚30毫米,總重5.1噸。水泥碑座正面鑲嵌的銅板上刻有班禪大師和胡耀邦同志分別題寫的藏漢文“黃河源頭”字樣,四邊飾以民族特色的圖案。背面是瑪多縣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呈牛頭狀,古樸粗獷,堅定有力,象征中國古老文明和黃河子孫,表現偉大而又堅強的民族精神。

        扎陵湖與鄂陵湖

        扎陵湖位于瑪多縣巴顏喀拉山與布青山之間。與鄂陵湖為黃河源頭的“姊妹湖”。形狀像只臥著的玉兔。周長120公里,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21.6公里,面積526.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9米,總蓄水量為46.7億立方米。黃河自西注入,從東南流出。盛產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等。西南角有一面積為1—2平方公里的鳥島。

        鄂陵湖位于瑪多縣巴額拉山與布青山之間,黃河出扎陵湖東南角,向東流15公里,入鄂陵湖西南角。該湖形狀像座金鐘,湖周長150公里,南北32.3公里,東西31.6公里,面積610.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總蓄水量為107億立方米。湖中有鳥島,形如瓜籽。湖周圍水草茂盛,牛羊成群。扎陵湖與鄂陵湖為青海省境內兩個最大的淡水湖。

        阿什姜賈貢寺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江日堂鄉(xiāng)阿什姜村,是青海省境內為數不多的幾座覺囊派寺院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該寺歷史悠久,當地稱之為“三果洛”發(fā)祥地,有不少的傳說和遺跡。相傳由赤列南杰初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原址在現寺東南3公里處的山坡上,原寺名為“直尕果寺”,意為“白崖頭寺”,今存遺址。初奉寧瑪派,后由丹增南杰搬遷寺院于現址,并改宗覺囊派。寺院有經堂3座,實心古塔3座,僧舍80余間,另設講經院和修行院。實心古塔規(guī)模宏大,造型別致,塔高30米至45米不等,塔基為方形,上七層,形如八角,塔頂成日月形,整個塔身猶如一尊佛像,高大、威嚴,為本省其他地方所罕見。另在距寺東1公里的山坳中建有修行院,是專供寺僧閉關修行的場所。僧人主要通讀有關時輪九神的經典,修持六支瑜伽。每年農歷正月、四月、八月、臘月舉行法事活動。寺內現藏有元代黃銅鑄造的尊勝佛母像等珍貴文物。

        查朗寺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建設鄉(xiāng)境內。屬寧瑪派寺院。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由朗智班瑪、朗多合嘉措創(chuàng)建。初為帳房寺,1913年始建土木結構僧房。1916年起開始“坐夏”活動,1920年建立講經院,主要修習吉木盤所著經典。寺院面灘背山,有山溪繞寺前而過,右側是巨大的天葬場,滿山經布飄搖,莊嚴肅穆。是全州影響較大的寧瑪派寺院之一。現有寺僧175人,經堂1座30間,其他房屋130間。

        拉加寺

        拉加寺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鄉(xiāng)的阿尼群貢山下,地處青南高原黃河北岸的谷地中,依山傍水,氣候溫潤,宜農利牧,風景優(yōu)美。阿尼群貢山山峰如鷲,故俗稱其為“瓊觀”(意為鷲峰寺)。

        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廣安寺)后改名“甘丹迴西尼”(具善吉祥源地),又稱嘉祥寺。該寺由阿柔格西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原為色拉寺屬寺。阿柔格西,名堅贊鄂色(公元1726—1803年),17歲入藏學經于色拉寺13年,受七世達賴指派回青海,主持該寺24年。乾隆五十年(公元1793年),阿柔格西付權于塔爾寺香薩二世活佛主持,后歷代香薩活佛就成為拉加寺寺主。香薩系統(tǒng)至全國解放共五世,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清廷曾授“香薩班智達”名號。民國初年,因其贊共和,國民黨政府又封其為“普濟法師”,是青海地區(qū)很有影響的活佛之一,塔爾寺、隆務寺、德欠寺等寺院均有其府邸。至1958年初,拉加寺有經堂、佛殿12座,昂欠、僧舍等1100間,此外在寺后山坡還建有班禪行宮1處。寺內大小活佛29人,僧官4人,經頭4人,寺僧1300余人。全寺占地700余畝,是青海省黃河沿岸牧業(yè)區(qū)規(guī)模最大、最有影響的黃教寺院。現有大小殿堂5座397間,昂欠8座182間,轉經房6間,僧舍124間,僧侶396人。設有總領全寺的大經堂“桑托林”,下分五院,即上、下密修院、醫(yī)明學院、時輪學院和旦正院。大經堂有前廈、面闊5間,進深3間。經堂內面闊9間,進深13間,前部11間為僧眾誦經之地,后部2間為供佛場所。阿柔久康面闊、進深各5間,為二層閣樓式歇山頂建筑。小經堂面闊6間,進深8間(含廊廈2間)。

        該寺香薩拉讓印經院保存《甘珠爾》等木刻經板5萬余件。原供釋迦、彌勒佛像及金字《甘珠爾》等亦負盛名。

        玉樹州景點

        文成公主廟

        藏語稱“那巴囊則拉康”。坐落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zhèn)東南的巴塘鄉(xiāng)。廟宇坐北朝南,背倚高山,面臨清溪。從正面看,它是映在蒼松翠柏間的三重檐二角攢尖的建筑,肅靜而端莊。廟堂設計巧妙,造型奇特,外表看共分三層,內部實為一堂。底層是雙開的大門,第二層是巨大的雙扇藏式窗戶,第三層又開一排六扇藏式窗戶,這兩層窗戶平時不能開啟,完全是一種獨出新裁的裝飾。

        廟堂正上方的巖壁上,浮雕有九尊巨幅佛像,佛像由兩只背向伏臥的雪獅馱著,呈蓮花座狀。寶座又由兩根粗大的木柱相支撐。蓮花座正中,是名大日如來佛的主佛像,左右各侍立4尊菩薩。分上下兩層,右上為普賢、金剛手;下為文殊,除蓋障;左上為彌勒、虛空藏,下為地藏,觀世音,共為八大近侍弟子像。據《西藏王統(tǒng)記》中載:“公主與諸臣已抵丹瑪巖,即將慈氏七肘之像與普賢行愿品刻于巖上”,即指在這里所雕刻的上述9尊佛像。根據結古寺名僧桑杰嘉措所著《大日如來佛記摩崖釋》記載,大日如來佛像有25肘高,身著漢圓滿極身佛的服飾,雙手禪定,吉祥地端坐于蓮花獅座上,身后陪襯有菩提樹,寶傘和幡幢,顯得莊重而美觀。八大近侍佛子足蹬蓮花,手持不同的法器,以不同的手勢,按漢式姿勢立于主佛兩側。整組浮雕像,依山就勢,安排巧妙,五彩繽紛,線條分明;工藝精細,栩栩如生,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雕刻藝術水平。

        文成公主(公元?—680年)唐太宗養(yǎng)宗室女。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與吐蕃贊普(國王)松贊干布聯姻。據說,玉樹縣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在這里,當地藏族頭領和群眾為她舉行了進入吐蕃地界以來第一次極為隆重熱烈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并親率工匠、藝人在溝內的懸崖峭壁上浮雕鑿刻了各種佛像。文成公主廟的九尊佛像就是當時雕鑿下來的,文成公主還用漢字“親自撰文著述其事”刻在佛像右側的石壁上,因年代久遠,加之風雨侵蝕,大部分已模糊不清,僅能辨認的“波羅密多……”幾個字,大約是“心經”上的斷句,字體是端整的隸書,渾厚純樸,頗具古風。

        “文成公主廟”在唐蕃關系史上有著重大史料價值,它有力地證明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就是從長安(今西安)西行,經甘肅、青海到達西藏拉薩。唐蕃結秦晉之好,揭開了唐蕃關系的新篇章。從此,雙方使者往來不斷增加,人民之間接觸日益頻繁,一條唐蕃之間的友好大道——唐蕃古道,就這樣形成了。

        唐蕃聯姻后,數次會盟?,F于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長慶和盟碑的碑文盡管已經漫患不清,但兩家永世和好的愿望卻一直延續(xù)至今。唐明皇李隆基時,唐蕃曾于赤嶺(今日月山)建立經濟往來關系,即茶馬互市。據史料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有“諸種花緞、錦、綾、羅諸色衣料兩萬匹”。由于當時吐蕃人還沒有蠶織業(yè),所以絲織品進入藏區(qū)之后,立即博得藏族人民的青睞。據說,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曾幫助吐蕃婦女改進紡織技術,并將漢式傳統(tǒng)的絲織圖案,成功地運用于地毯紡織和毛紡織中去。在她的影響下,漢族制碾磨、陶器、紙、酒等工藝及歷算、醫(yī)藥等陸續(xù)傳入吐蕃,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漢藏兩族人民友好關系的加強,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傳入吐蕃的同時,吐蕃文化、風俗等也不斷傳入內地,藏族的樂器羌笛,一時成為長安的時尚之物。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時世狀》一詩中云:“元和妝梳君記取,鬢堆面赭非華風”,這兩句詩,正是漢人“衣蕃服、從蕃俗”情況的真實描述。

        作為揭開漢藏友好往來史上第一頁的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已成為歷史人物,但他們?yōu)榇硕龀龅臉I(yè)績和貢獻,為漢藏兩族人民永世不忘。

        “文成公主廟”,據說是金城公主修建的。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聯姻,金城公主婚配藏王赤德祖贊而路過貝納溝時,見原文成公文主持雕刻的佛像被風雨剝蝕,遂令隨從蓋一殿堂,并賜名“文成公主廟”。以后這座廟宇便被人們保護下來,作為紀念文成公主不朽業(yè)績的歷史見證。因該佛堂已成為漢藏友誼的象征,為歷代漢、藏人民所珍視。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進行修葺,1957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青海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每年都有眾多的中外游人到此觀光,已成為青海省的重要旅游景點。

        黑頸鶴之鄉(xiāng)——隆寶灘

        位于我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首府結古鎮(zhèn)西南80公里處,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這里雨量充沛,溪流縱橫,沼澤遍地,水草肥美,許多軟體兩棲爬行動物生活在沼澤和水草之中,為鳥類的棲息繁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夏季雨季到來時,隆寶灘是一片水城,草灘被分割成無數的沼池和“小島”,人畜無法接近。每年4月初,許多珍貴的候鳥從我國南方和東南亞飛到這里繁衍后代。如黑頸鶴、斑頭雁、棕頭鷗、赤麻鴨、秋沙鴨、雪雞等十多種禽鳥在這里筑巢產卵、孵化,30天后幼鳥破殼而出,跟隨其母覓食嬉戲,隆寶灘成了鳥的樂園。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隆寶灘已成為黑頸鶴主要繁殖區(qū)。據統(tǒng)計,全世界有黑頸鶴900多只,我國現有100多只,而隆寶灘就有80余只。黑頸鶴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鶴科候鳥,體格高大,形態(tài)優(yōu)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被藏族同胞視為吉祥的神鳥,也是我省的省鳥。

        隆寶灘黑頸鶴自然保護區(qū),地處藏族歌舞之鄉(xiāng)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同時,它又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每年有眾多的旅游者不辭艱辛,千里迢迢來到隆寶灘參觀、拍照。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幾年玉樹藏族自治州共接待入境旅游者和國外游客幾萬人次,隆寶灘成為其中大部分人參觀游覽的必選之地。

        勒巴溝佛雕及其石刻

        勒巴溝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首府結古鎮(zhèn)附近巴塘鄉(xiāng)的通天河畔,溝深約8公里,該溝共分布著6處唐代佛雕及石刻。

        佛雕人物造型有釋迦牟尼、飛天、供養(yǎng)人等,還有古藏文石刻。釋迦佛像上身袒裸,下身為出水式服飾,供養(yǎng)人均為寬衣褒帶,為巖摩技法。雕像最大者高約5米,最小者約2×3平方米。雕刻中的佛、菩薩、香客、瑞獸等形象洋溢著濃重的宗教氣氛,對研究青海地區(qū)的佛教藝術及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等史實的考察提供了珍貴資料。

        勒巴溝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石堆,每一處都刻有《懺悔經》和《六字真言經》等經文。不遠處有一座寶塔,寶塔對面兩處巖壁上分別刻有幾尊佛像,右側有一尊左手持花朵的佛像據說是彌勒,其右刻有四個供養(yǎng)人像。其中3人作站立狀——第一人手托食盤,中立者(形似中原古代漢族婦女)手持鮮花,第三人隨立前二者之后,另一人作跪地狀,擬為敬獻食品的情形。左側有釋迦牟尼及其侍者像,還有老虎、大象、鹿、馬和人等在轉法輪的畫像,沒有文字。從勒巴溝口向里行進1公里多石窩棚的兩塊平面巖壁上刻有幾尊神佛像,或呈慈祥或呈忿怒相,神態(tài)各異,并有《無量壽佛經》經文計15行多,《般若經》經文計27行,都是古藏文。再往溝內行進1公里的左側石崖前有1座很大的石堆,石面刻有《懺悔經》、《行愿經》和《六字真言》等,在一棵枝干粗大、枝葉繁茂的柏樹后面巖壁上雕有凸形佛像之下,刻有“向大日如來佛、持金剛與救度母膜拜!馬年吉日”等字樣。勒巴溝的唐代佛雕和石刻,是唐蕃古道漢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結古寺

        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首府結古鎮(zhèn)。該寺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是玉樹地區(qū)最大的薩迦派寺院。寺院依山勢而建,殿堂僧舍錯落有致,遠遠望去,似多層樓閣聳立,氣勢雄偉壯觀,最盛時僧眾達1000余人。該寺活佛嘉那朱古曾于結古鎮(zhèn)以東新寨村的東面山坡上修建嘛呢堆,人稱“嘉那嘛呢”。該嘛呢堆由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壘成。隨著歷年增添,體積越來越大,至1955年,嘛呢石有25億個之多,有“世界第一大嘛呢堆”之稱。歷史上,該寺以建筑宏偉,寺僧眾多,文物豐富,多出學者而出名。寺內藏有八思巴所贈釋迦牟尼唐卡、護法面具和檀香渡母、古印度鈴杵、寶刀等文物。

        龍喜寺

        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下拉秀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的牙夸山根。是玉樹地區(qū)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吐蕃早期,這里有座本教帳房寺院,故稱之為“本嘉瑪”。約在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贊普達磨滅佛,西藏僧人拉隆貝吉多杰刺殺達磨,逃來安多,途經下拉秀龍喜灘,曾在此一度停留活動。今寺周圍的拉隆溝和拉隆蒙郭山名稱之由來,蓋源于此。后來,藏傳佛教進入后弘期,在昌都直貢噶舉派名僧雄蚪的組織下,曾擴建龍喜寺,并改宗直貢噶舉派。公元十八世紀中葉,格魯派進一步興起,拉秀百戶晉美貢卻才臺與七世達賴喇嘛取得聯系,將該寺改為格魯派寺院,此后,發(fā)展更加迅速,最盛時有活佛13名,僧侶達千人。該寺在歷史上曾多次被毀,現有殿堂3座,活佛院2處,寺僧100人。

        覺讓寺

        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覺拉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又稱“覺拉寺”,由巴絨噶舉派僧人隆熱帳巴堅贊初建于公元十四世紀。初建時,得到巴絨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達瑪旺秋的弟子直希熱巴的授意和第一代囊謙千戶貢巴阿吾的支持。直希熱巴曾任西夏帝師,聲勢顯赫,一度住覺讓寺,并在該寺圓寂,寺內一直保存著作為權力象征的直希熱巴印章。明代,六世活佛巴熱求鄂賽主持寺務期間,明朝冊封巴熱求鄂賽,賞戴白黃色翎冠,白色代表政,黃色象征教,即授權管理政教。從此,成為政教合一的寺院,享受各種權益,免交一切賦稅,寺院亦定期為朝廷皇室誦經祈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初年。寺院現有經堂1座,僧舍等房270間,僧侶200余人。原有4個活佛系統(tǒng),均由其創(chuàng)建者隆熱帳巴堅贊這一主要系統(tǒng)所派生,主系至今共傳 16代,一至三世為師徒相傳,從三世起實行活佛轉世制。寺內藏有忽必烈賜給隆熱帳巴堅贊的佛陀12歲等身銅像、明廷所賜白法螺、18部黑紙金字大藏經、用象牙精雕的金剛亥母像、用直希熱巴心舌眼裝藏的塑像以及傳說曾被格薩爾使用過的“直藏楞耶響”寶刀等物。該寺文物豐富精美,吸引著眾多朝拜者觀光、游覽。

        達那寺

        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吉尼賽鄉(xiāng)南達那山山腰。初為本教寺院,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帕摩竹巴弟子桑結巴·伊西則于喀木建成葉巴寺,從這里發(fā)展出葉巴噶舉派。此后在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伊西則改建原本教寺院為葉巴噶舉派寺院。初建有100根大柱的大經堂一座,后來不斷擴建,下轄2座屬寺?,F存達那寺有殿堂3座。該寺最大特點是,雖為藏傳佛寺,卻不實行活佛轉世制,世代從學經優(yōu)異、威望較高的寺僧中選任住持,住持稱之為“葉巴弟子”,至今歷十二任。寺與格薩爾緊密相連,寺內原建有格薩爾經堂1座,堂內塑有9米高的格薩爾像,其部將吉本和賈察的塑像分列兩側,像身略低,格薩爾塑像前供放著傳為格薩爾和賈察的寶刀;南側,有珠牡的各式腰帶,其中海螺腰帶尤為珍貴,墻上滿掛著傳為格薩爾及其30員部將的武器、盔甲、衣服,以及第九、十世噶瑪巴活佛獻給格薩爾塑像的內地錦緞哈達。由于此故,又稱為“嶺國寺”,在藏區(qū)頗有影響。寺院西邊的龍保山上,群石林立,傳說有格薩爾及其部將的墓葬塔,上鐫各色藏文字,可惜風雨磨礪,字跡難辨。因該寺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稱奇特,與印度那達寺齊名,認為朝拜了達那寺,猶如親臨印度佛教圣地,故朝拜者紛至踏來,絡繹不絕。

        尕藏寺

        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鄉(xiāng)境內,由八思巴的親授弟子阿尼當巴袞噶扎巴創(chuàng)建于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寺院建成后,阿尼當巴袞噶扎巴以八思巴所贈釋迦佛像、金銀汁寫的大藏經及金梵塔等為寺內主供神物。此后,八思巴曾向該寺頒賜命書一道,要求當地屬民須向寺院貢納賦稅,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侵犯寺院,并賜給阿尼當巴袞噶扎巴主管當地政教的象牙章和白檀木章各一枚。在元王朝和八思巴的扶植下,該寺發(fā)展迅速。元代最盛時,寺院建筑縱橫10余里,寺僧1900余人。清代以來,該寺屢遭兵亂侵擾,寺勢漸衰?,F有殿堂4座,昂欠1院,僧舍60間。每年藏歷二月、四月、十一月、十二月舉行大型宗教活動。該寺以西藏薩迦寺為母寺,寺僧須去薩迦寺朝拜學經、受比丘戒,方稱之為“扎哇”;一般沙彌,則為“班德”。寺內文物豐富,有唐代鑄造的釋迦牟尼佛像、明代洪武年間繡制的跳欠舞衣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拉布寺

        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拉布鄉(xiāng)的嘉日僧格昂卻山麓,寺前有瑪嘉山,寺后有葉熱公嘉山,皆為該寺神山,早期,該寺是座薩迦派小寺。明永樂年間,宗喀巴弟子代瑪堪欽元登巴來這里傳經說法,在當地拉布頭人尼瑪本的協助下,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改建原薩迦派小寺為格魯派寺院。代瑪堪欽學識淵博,頗得信徒崇敬,明王朝亦曾賜給他佛像和禪杖等法器,因而寺院發(fā)展很快,并將今玉樹縣原屬薩迦派的嘎熱寺和讓娘寺收為子寺。約在清道光年間,活佛吉熱多杰入京覲見清朝皇帝,得到豐厚賜贈,被任命為拉布族百戶,管理當地行政事務。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廷賜“普濟寺”匾額。至此,該寺進入全盛時期,寺僧增至400人,下轄18座屬寺?,F有經堂2座,僧舍70間。并于每年藏歷正月、二月、五月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法會。

        猜你喜歡
        巖畫寺院
        金沙江巖畫調査紀實——白云灣巖畫點考察記
        香格里拉(2023年2期)2024-01-04 05:36:54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Fantasy and reality
        青藏高原首次發(fā)現人面巖畫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20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拜佛
        文學港(2018年1期)2018-01-25 12:47:04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孜孜榮巖畫
        陰山巖畫
        巖畫系列
        詩選刊(2015年4期)2015-05-02 03:39:42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在线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区| 亚洲情精品中文字幕99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站| av天堂手机一区在线| 国产饥渴的富婆一凶二区| 青青草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品av|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躁狠狠躁2021|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96流白浆|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 无码国产一区二区色欲| 天堂网av在线免费看|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最大日夜无码中文字幕 | 日本一本之道高清不卡免费|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婷婷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草久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黑丝美女办公室激情啪啪 |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大喷| 97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久久99国产伦精品免费| 亚洲视频不卡免费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一区|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亚洲av综合日韩|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好看的欧美熟妇www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