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波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夏季常吃姜,益壽保安康”“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掃光”等諸多民諺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同時生姜還有健胃增進食欲的作用,因此生姜很受人們的青睞。由于生姜不耐連作,連續(xù)種植地塊病蟲害發(fā)生嚴重,農藥的用量、使用次數(shù)增多,導致生姜質量下降,使人們有點“談姜色變”的感覺。如何生產出優(yōu)質高產生姜,這是種植戶和消費者非常關心的問題。為此,筆者根據近幾年的生姜種植經驗,總結出有機生姜生產技術,供大家參考。
一、做好播前準備
1.姜田選擇
有機生姜生產地塊應遠離城區(qū)、工礦區(qū)、交通主干線、工業(yè)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種植區(qū),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種過姜科作物。前茬作物為茄科、薯類作物及粘重澇洼地不宜作為姜田。
2.結合整地施足基肥
有機生姜生產基地,每畝撒施優(yōu)質腐熟雞糞3~4方,或優(yōu)質圈肥2500~5000千克作基肥,按60~65厘米行距開溝備播,溝施豆餅(大豆)75千克,有機肥300千克作種肥。
3.選種催芽
(1)品種選擇。種植的生姜品種主要有沂水生姜、緬姜。
(2)曬姜困姜。播前1個月取出姜種,先用清水洗凈,于晴天上午八、九點進行曬姜,晚上收起,重復進行2-3次,至姜皮發(fā)白發(fā)亮。曬困過程中,注意淘汰表皮干癟皺縮,色澤灰暗的姜塊。
(3)精心選種。結合曬姜困姜,進行嚴格選種,選用姜塊肥大、豐滿、有光澤、肉色鮮黃、未受凍、無病蟲危害的健壯姜塊作種,淘汰瘦弱、發(fā)軟和肉質變褐的姜塊,按種姜塊重70克左右標準,每畝備種姜300~50千克左右。
(4)炕姜催芽:選好姜種,晾干后上炕催芽,催芽溫度掌握在22~25℃,20天后,等姜芽長到0.5~1厘米時,按姜芽大小分級備播。
二、嚴把播種質量關
1.適期早播
地膜栽培町于4月上旬播種,露地栽培5月上旬。
2.合理密植
高產地塊每畝5500株左右,行距60~65厘米,株距不小于20厘米,中肥水地塊行距60厘米,株距18厘米,每畝5500-6000株。
三、適時遮蔭
遮蔭模式有條幅式遮陽網,或條幅式打孔膜和高位棚室遮蔭網遮蔭等多種方式,以條幅式遮蔭面積最大。小型拱棚栽培方式的采用高位棚式遮陽網遮蔭效果最好。
四、加強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
生姜苗期以澆小水為主。為保證生姜順利出苗,在播種后覆蓋前澆透兩遍水的基礎上,一般出苗前不再澆水,而要等到姜芽70%出土后再澆水,并根據天氣情況及土壤水分狀況靈活掌握。第一水若澆得太晚姜苗受旱,芽尖易干枯。因地膜具有良好的保墑作用,苗期不易澆水過勤,且以膜下澆小水為宜。若遇太澇,應及時排水。
2.重施分枝肥
7月下旬結合撤出遮蔭物開溝每畝追施豆餅(大豆)50千克,有機肥150千克,追施后及時澆水。
3.及時澆水,分次培土
在姜苗70%出土后,根據天氣、土壤質地及土壤水分狀況澆水。夏季澆水以早晚為好,切忌中午澆水。注意雨后及時排水。立秋前后生姜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增多,需4-5天澆一次,始終保持土壤的濕潤狀態(tài),為保證生姜收獲時少粘泥土,便于儲存,可在收獲前15天澆一次水。自施分枝肥后,根據生姜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分次培土2-3次。第一次培土要在拔除遮蔭物追大肥后進行,變溝為壟,以后結合澆水,進行第2-3次培土,進入生長中后期,視生姜長勢進行多次培土。
嫩姜一般在霜降前后開始收獲,采收越早產量越低,具體收獲期根據加工要求而定。
五、病蟲害防治
1.病害防治
姜炭疽病和姜瘟病主要發(fā)生在6-8月份,發(fā)病初期可用等量式波爾多液噴施,間隔10~15天連續(xù)噴霧2-3次。姜瘟病嚴重時應及時挖除病株及帶菌土壤,集中燒毀或深埋,并在病窩內撒250~500克生石灰;用無菌土封填。姜斑點病一般在7-8月份發(fā)生,可用石硫合劑500~800倍液噴防。
2.蟲害防治
薊馬為害在5-6月份,可在姜田內放置藍色粘板誘捕。
姜螟發(fā)生在5-7月份,可用振頻式殺蟲燈和黃板誘殺成蟲,幼蟲可找到蟲口剝開莖稈捕殺。小地老虎在6-7月和10~11月有2個發(fā)生盛期,可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清晨人工捕捉幼蟲。蚜蟲為害在6-8月份,可用黃色粘板誘捕。蟲害嚴重時可用苦參堿、茶皂素、除蟲菊等植物源生物殺蟲劑防治。
(作者單位:151400黑龍江省安達市升平鎮(zhèn)農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