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榮剛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而課堂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語教學“倡簡、務實、有效”已成為小語人不懈追求的目標。綜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近年來,筆者一直在一線課堂苦苦實踐、探索,認識到閱讀教學要讓學生經歷“讀通—讀懂—讀活”這三個層次,從而真正實現語文課堂的簡約高效。下面就結合《莫泊桑拜師》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拙見。
一、初讀感知,讀通文本
記得宋代朱熹對讀書曾提出過嚴格的要求:“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牽強暗記,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就要求語文老師在講授新課之前,要讓學生通過自己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課堂上,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檢查,特別是對不會認的字、不懂的詞、讀不順的句,以及朗讀的語調、感情要作出標記,對出現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小組內通過合作解決。達到“書不讀熟不開講”,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文本內容,理清文本脈絡。
如教學《莫泊桑拜師》時,我就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掌握不懂的詞語的意思(查字典、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等),把課文讀通、讀順,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教師在學生充分自讀以后,先讓學生質疑:遇到了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根據學生提出的情況,師生共同解釋。然后出示課文的生字詞,指名讀,對學生讀錯的字詞相機糾正。接著,出示帶有生詞的句子或課文中難讀的句子,通過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通讀順這些句子。在此基礎上,學生串讀課文,師生共同評議讀得不好的地方,再次練讀,直到讀順為止。最后,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這時,學生不難總結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要講莫泊桑三次拜福樓拜為師,得到了福樓拜悉心指導的事。
通過以上初讀,學生真正讀通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課文脈絡,為深入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形象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品讀感悟,讀懂文本
學生初讀課文,只是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對文本表達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理解還比較膚淺。而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文本表達的意境,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品讀感悟,并讀懂文本中的重點,讀破文本的難點。也許,學生在初讀文本之后,可能會產生很多的疑問,如果逐一解決,耗時費力,不能實現簡約高效的目的。這時教師要能善于歸納學生的問題,俗話說: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教師要抓住課文的核心問題,指導學生緊扣文中關鍵語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通過互動探究等形式理解文章的重點,使學生既感悟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表面內容,更感悟到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
如教學《莫泊桑拜師》時,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莫泊桑為什么要拜福樓拜為師?是怎樣拜師的?我就抓住核心問題,即:莫泊桑三次拜訪福樓拜,你認為福樓拜是怎樣的老師?莫泊桑是怎樣的學生?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等詞句感悟人物形象。大組交流時學生就直接抓住關鍵語句進行了交流。
學生從“這個問題很簡單,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 “這就要肯吃苦,勤練習。你家門前不是天天都有馬車經過嗎?你就站在門口,把每天看到的情況,都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而且要長期記下去” “不,不不!……都在莫泊桑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些句子中體會到:福樓拜對莫泊桑的悉心指導、循循善誘。
從“他坦白地說:‘老師,我已經讀了很多書,為什么寫出來的文章總感到不生動呢?” “萬般無奈,莫泊桑只得再次來到老師家。他一進門就說:‘按照您的教導,看了幾天馬車,沒看出什么特殊的東西,那么單調,沒有什么好寫的?!薄皬拇?,莫泊桑天天在大門口,全神貫注地觀察過往的馬車,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材料,寫了一些作品?!?“莫泊桑把老師的話牢牢記在心頭,更加勤奮努力。他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積累了許多素材,終于寫出了不少有世界影響的名著”這些句子中讀出莫泊桑的虛心好學、刻苦練筆、堅持揣摩、不斷積累等優(yōu)秀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在學生精讀感悟的情況下,還及時讓學生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如莫泊桑的謙虛好學、福樓拜的循循善誘等,既訓練了學生的良好語感,又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使學生真正讀懂了文本。
三、遷移應用,讀活文本
蘇教版主編張慶先生曾大聲疾呼:“學習語文無非就是八個字,‘讀讀寫寫,寫寫讀讀罷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張志公都曾極力呼吁: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課文中規(guī)范的語言,通過模仿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或表達方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得到提升。如果說通過精讀感悟,學生已走進文中,能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為了“讓學生真正習得語言”,我認為還需讀“活”文本。即讓學生再讀文本,習得作者的表達方法,并使其內化為自己的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莫泊桑拜師》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在深入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再次閱讀課文,想想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刻畫人物特點。你學到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學生很快總結出: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等表現人物特點;要善于抓住事物的與眾不同之處寫出事物的特點;勤于觀察、用心揣摩、不斷積累是提高習作水平的必經之路等。此時,我就讓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習作方法刻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或景。
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我們堅信:如果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積極引領學生遵循讀通文本—讀懂文本—讀活文本的規(guī)律,感受語言文字表達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一定能實現真正的簡約、高效,充滿著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