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梅拉姆
塔爾欽鎮(zhèn)是如今的巴嘎鄉(xiāng)政府和崗薩村村委會所在地,距離一些游客選擇的進山出發(fā)地色雄還有l(wèi)O公里路程,離出山的山口宗堆有4公里。多數印度香客和一些內地來轉岡仁波齊的游客,通常是從色雄出發(fā),轉到宗堆山口就會有車來接走,但藏族信眾一般是要從塔爾欽出發(fā)再一直轉回到塔爾欽的,他們認為
2006年,鄉(xiāng)政府在塔爾欽鎮(zhèn)的西北部為當地牧民蓋了安居房一共124戶,但由于牧民們大多按季節(jié)生活在夏季草場和冬季草場,所以有一些人家的房子就沒有住,而用來出租辦成了家庭旅館,商店、茶館、餐廳等。
慢隉地,塔爾欽興盛起來。到現在,塔爾欽主要街道大約有6公里長,有國營、集體、私營各種規(guī)格和檔次的旅店(賓館)23家(不算租住牧民房子辦的家庭旅店),最好的賓館設有標準問,有獨立的衛(wèi)生間,可以在自己的房間里洗澡;有飯館(茶館)100余家,其中包括拉薩、日喀則、山南、安多、阿里風味的各式藏餐廳,以及新疆、四川、東北、陜西等各地風味的中餐廳,其中還包括幾間挺時髦的水吧;有商鋪30余家,其中有超市,有蔬菜水果店,有旅游紀念品商店等;娛樂場所5家,主要是朗瑪廳、臺球室。在塔爾欽大大小小的旅館中,大部分旅店房間里還沒有像樣的洗漱條件。但是塔爾欽有一家對外收費浴室,水很好,可供轉山下來的人一解全身的疲憊。
由于塔爾欽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電力設施,各家旅館、餐廳都設有自己的發(fā)電設備,一般每天晚上9點發(fā)電(夏季的9點塔爾欽的天才剛開始黑下來),到12點鐘停止。所以到這里要帶上電插板,因為你的所有電器設備都要在這3個小時里把電充滿。
塔爾欽現在還沒有網吧。只有一家中國移動電信阿里分公司塔爾欽營業(yè)廳,夏季10:OO-19:00營業(yè),冬季10.30-18:30營業(yè),外面立有大牌子寫著:電話超市;寬帶上網。
東北餐館和安多餐館的不同風格
塔爾欽主要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靠南邊的房子比較新,是專門用于商業(yè)而開發(fā)的。郵政、電信和一些較新的旅店、餐館、商鋪都集中在這里。
東北四海飯店的老板娘,叫孔金玲,來自黑龍江佳木斯。以前在家里做服裝生意,后來競爭激烈,越來越不好做。恰好有個同鄉(xiāng)的朋友在普蘭縣開館子,賣東北水餃,做得還不錯,就叫她們也來。其實當年,孔金玲的婆婆是最積極的,原因是孔金玲的大伯子在家里是以打魚為生的,不安全??捉鹆岬钠牌哦挷徽f就帶著她的大伯子一家先來了,先是在普蘭做服裝生意,也不太好做。聽人說塔爾欽夏天生意好,就來塔爾欽開了家東北小吃館??捉鹆岷退恼煞蝰R世宇是后來上來的,在大伯子的東北小吃部斜對面開起了這家東北四海餐廳,旁邊還豎起了“俄羅斯風味餐廳”的牌子。干到10月底,塔爾欽基本沒有外來的游客了,他們就回家了。
他們把儲藏室和廚房的一部分與自己的臥室合并,一張不算很大的雙層床,下面睡著馬世宇、孔金玲兩口子,上面睡著給他們幫工的孔金玲的表弟。一個很小的廚房前面就是不到10平米的小廳堂,向左去有一問15平米左右的細長餐廳,靠窗擺著四五張小長桌,飯桌的對面有兩問小包問。餐館的全部面積加起來恐怕也只有六七十平方米。去年的房租是1萬4千元,今年漲到了兩萬。
從東北來到這高海拔的西南邊陲,一開始有太多的不適應,馬世宇到現在還經常吃頭痛藥。蒸饅頭蒸不熟,煮餃子煮得稀巴爛,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從頭適應。一天,幾位顧客在他的店里吃飯的時候,廚房里傳來“砰”的一聲巨響,跑過去一看,高壓鍋里正煮著的面條竟然都“飛”到馬世宇臉上了。
孔金玲說,去年算上裝修的投資,連本錢也沒賺回來。今年到8月才開始好起來。路修通了,人們來這里更方便了。但是來做生意的也多了。門前的左面蓋起了一排黃色的新房子,把他們的餐館擠到里面不顯眼的位置去了。
這里沒有便宜的東西,尤其蔬菜,大多是從新疆或藏區(qū)別的地方運過來的,非常貴。導游、司機一般帶了客人來之后就會蹭吃蹭喝,所以生意真的不好做。我指著立在她餐館門口“俄羅斯風味”的牌子問她真的會做俄羅斯菜嗎?她只是含糊地說俄羅斯人喜歡東北口味,經常有俄羅斯人到這里來吃飯,還說是其中一個來吃飯的俄羅斯姑娘幫她寫的俄文菜單。
在這里待的時間越多,對這里越熟悉,見到的來來往往的各色客人也多了。孔金玲不僅是餐館老板娘,還經常幫助客人介紹旅店,甚至尋找散在街上等活的背夫,這些人來自日喀則或是康區(qū)——塔爾欽街上很多聚在一起打臺球的藏族人都不是本鄉(xiāng)人,而是外來務工者。
盡管生意不好做,但孔金玲說:做一件事怎么也得有頭有尾,就這樣回去不行。不是都說馬年人特別多,會特別紅火嗎,那就堅持到馬年,等好好賺上一筆再走。
另一家餐館經營得比孔金玲輕松得多?!鞍捕囡L味餐廳”,經營者叫阿岱社,來自青海海東地區(qū)化隆縣初么鄉(xiāng)一個半農半牧的村子。他家共有4個姐妹和3個兄弟。他的二哥在青海民族學院畢業(yè),之后就來西藏作了導游。在做導游的同時,二哥發(fā)現塔爾欽商業(yè)機會不錯,就拿錢租了房子,約三四十平米的面積,每年9000元房租,簽了6年時間,哥哥讓弟弟過來經營。去年雇了兩個廚師,也賣炒菜。今年覺得廚師不好雇,就由二嫂幫忙,再雇一個當地的女孩作服務員。
餐廳的裝修風格很簡單,廚房以外就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大開問,按藏式格局比較緊湊地擺上桌椅和卡墊,大堂中間點著旺旺的牛糞火。今年只賣面,包括炒面、煮面、燴面、粉湯等等,便宜的lO塊錢一碗,貴的也不超過13塊。阿岱社說:一般的藏餐館給的量很少,我們這里量大,司機、導游等等都喜歡來這里吃飯,轉山的朝圣者一伙一伙的,也喜歡到我們這里來吃飯。阿岱社說,去年干了7個月,平均每個月賺1萬元以上。今年在家學駕駛,考駕照,8月份才上來,現在平均每天的銷售額都在1400 1500元之間,有時有團隊來,便可賣到2000-2500元。阿岱社說,這些收入對于像他們這樣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賺到的這些錢,他和哥哥并不分賬,就在一起花。哥哥和嫂子在拉薩有房子,阿岱社冬天就到拉薩玩,有時間也到西寧的朋友們那里耍,或者回家看看。這就是一部分藏族人所謂的夏天掙錢冬天花,他們是不要積蓄的。我問他:將來娶媳婦的時候不要花錢嗎?他說:我們藏族人,只要兩個人相好,結婚是不需要錢的。但即使經營得輕松,阿岱社還是說,他們的租房協(xié)議就簽到2014年,就是馬年。到馬年好好賺一筆之后,他們也許會到別的地方另找機會。
康巴姐妹的飾品店
在塔爾欽,一些旅游工藝品商店也引人注目。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些工藝品有些就是從印度、尼泊爾直接進的貨,可它們的買主也主要是印度人。當然,這些貨色里也有很多是從拉薩進的浙江義烏的商品。只要你在塔爾欽打問一下,人們會告訴你:賣工藝旅游商品的都是康區(qū)來的人。
次仁拉姆,今年45歲,是四川德格人。5年前來轉經,就弄了50個轉經筒來賣,一下子還都賣出去了。
拉姆看機會不錯,就找人從印度弄了些東西來賣。那時她是一天轉山一天經商,后來,轉山轉得足夠多了,她才一心經商。她現在的貨物都是從普蘭或拉薩進的,主要是各種寶石的項鏈和工藝品手鐲等等。她有各種顏色的絲線和一大堆零散的各種珠子,客人需要什么樣的款式或改動,她馬上可以按你的要求重新穿起來。她的商品賣得最便宜的貨物只有10元、20元錢,最貴的開價也就是三四百元錢。拉姆的房子很小,加上她后面住的地方也不過就20來平米,但年租金也要9000元。拉姆說,是一個人把這一片房子整體包租了下來,然后再高價租給他們這些商戶。拉姆家在阿里首府獅泉河也開有一個同樣的小店,但獅泉河游人少,一年更賣不出多少東西去。拉姆的丈夫負責經營獅泉河的小店。平時,拉姆在普蘭自己帶著10歲的兒子,到了冬天,她和兒子就一起去獅泉河。5年來,拉姆只回四川的家鄉(xiāng)兩次。她說即便是這樣的收入,也比在家里好。
白瑪央宗和拉姆是同鄉(xiāng),36歲了還沒有結婚。問她為什么不結婚,她說:結了婚男人要是對女人好還行,看看那些喝了酒就打老婆的男人,還有平時什么都不做,只靠老婆干活養(yǎng)著的男人,結婚沒意思。央宗的家里有7個兄弟姐妹,經濟壓力比較大。央宗的店和拉姆的店緊挨著,所賣的商品也完全類似。央宗一年差不多能掙到七八千塊錢。至于還會在這里做多少年,央宗沒有一點想法。她說:家里不好的時候就來,家里好的時候就不來了。
都是外來人,相互更親近
在拉姆的店里和她們聊天的時候,從外面進來了一個只有十五六歲漢族少年,看上去還不太成人。他很無所事事地賴在拉姆坐著賣東西的床上,沒過一會兒,很不陌生地和央宗打鬧起來,看起來很熟的樣子。我問他是哪里人,他說是東北人。我們又問他和誰一起來的?他說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和舅舅都來了。再一問,他就是孔金玲的親侄子。
象雄旅店的登記室是一問比較寬大的藏式屋子,有一天我們坐在那里等同行的一位錄音師,我們估計他可能在附近的一家甜茶館,就想派人去找她。旅店的服務員說:不用去,我打個電話問一下就可以,我們和那個甜茶館里人的都是日喀則同鄉(xiāng)嘛。結果她打了個電話就幫我們解決了問題。看來,在這里做生意的人們,不管是不是同鄉(xiāng),也不管是不是同族,大家的關系還是很親密的。也許是塔爾欽這片祥和的天地讓人們之間相互親近。
塔爾欽另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甜茶館里,旅店門前,總有另一撥特別閑的閑人,一群一群的,邊喝酒,邊擲骰子或是打麻將、打撲克。這些人一般都是中年,穿戴和氣質顯然又和街上站著的青年們不同。記者好奇地打問,原來,這些人都是司機,接團過來,把團隊送上山以后,司機們就徹底地閑下來了。有些覺得轉神山還沒轉夠的,就去轉山。他們不會跟團一起走,他們大多凌晨出發(fā),晚上就回到塔爾欽了。更多的人是轉山轉得足夠多了,有的自己都記不清到底轉了多少次。他們就在甜茶館和旅店里放松、娛樂,一解遙遠路途中的疲憊和辛苦。所有的司機差不多都相互認識,誰的客人有了什么情況馬上就會有人告訴你。
和司機們聊天,他們會告訴你,以前來阿里沒有真正的路,都是沿著前面的汽車在草原上軋出的車轍走,有時候一天只能跑20公里,從拉薩到阿里,或從樟木口岸到阿里一般需要六七天時間。路上,香客搭他們的帳篷,司機們也搭自己的帳篷,燒自己的飯。那時不僅路不好走,而且路上沒有加油站。司機們從拉薩出發(fā),必須帶夠往返用的全部汽油。一路上,車里全是汽油味,很多印度香客快要被熏暈過去了。到了塔爾欽,什么也沒有,大家就轉山,或者喝著酒,在山下與這里的天和地同看日升月落。看著現在的塔爾欽和喝茶、玩耍的司機們,你覺得塔爾欽溫情又閑散。這時候,塔爾欽就像是專門為司機們開放的樂園。
但對于真正的朝圣轉山者來說,他們一般只是來的時候和回去的時候各停留一個晚上,都只是匆匆的過客。
因為有了那么多的朝圣者,塔爾欽比西藏西部一般的小鎮(zhèn)要興盛許多。塔爾欽有著一種獨特的氣質和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它雖然不大,但有一種樸實的繁華。各種膚色的人聚在這里,都因為心中有某種純粹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盡管精神世界的差距很大,但日常生活中的距離很小,無論遠來的還是當地的,無論長住的還是短暫停留的,多數人只要見了面就覺得親切,就覺得不陌生。因為這里遙遠,因為來這里的人們都需要毅力,因為這里裝載了太多人類的信仰,因為這里象征著人類的某些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