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2011年在遼源市農業(yè)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由于政策好、科技強、人努力、天幫忙,該市取得了歷史上空前的糧食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到35億斤,比上年增產4.3億斤。
從遼源市農委了解到,2011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5萬畝,比2010年增加13.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0.7%。其中:玉米播種面積217.9萬畝,平均畝產1372斤,全市總產29.9億斤;水稻播種面積36.4萬畝,平均畝產1176.7斤,全市總產4.28億斤;大豆播種面積8.4萬畝,平均畝產450.86斤,全市總產0.38億斤;薯類、雜糧播種面積12.3萬畝,平均畝產871.14斤,全市總產1.07億斤。和2010年相比,增產糧食累計約4.3億斤。其中玉米3.926億斤(已經去掉2010年因災減產的0.982億斤)、水稻0.202億斤、大豆0.195億斤(因播種面積減少導致的)、薯類和雜糧合計0.387億斤。
糧食增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yè)生產,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聽取農業(yè)和農村工作部署情況。市委書記姜有為,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金育輝和主管領導多次深入生產一線靠前指揮,督導落實。二是氣候適宜,保障增收。2011年糧油作物生長期間,既遇到了較適宜的氣候,也遭受了短暫的不利天氣影響,但從總體來看,適宜氣候是主要的,不利天氣是次要的。三是耕地面積增加,保證增收。2011年遼源市總耕地面積達到了303.2萬畝,較2010年耕地面積292.8萬畝相比,新增加了10.4萬畝,增幅達3.6%。新增的耕地主要來自礦山的復墾、荒地的利用、林地的變耕等。四是種植結構調整,有利于增收。2011年全市農業(yè)種植結構進行了合理調整,增加了玉米的播種面積,縮減了大豆的播種面積,提高了高產作物的播種面積,減少了相對低產作物的播種面積。2011年玉米、水稻和大豆播種面積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71.9%、12%和2.8%,與過去玉米、水稻和大豆播種面積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68.5%、12.8%、5.2%相比,玉米增加了3.4個百分點,水稻和大豆分別下降了0.8個百分點和2.4個百分點。五是科技推廣,保障增收。2011年,遼源市結合糧食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的開展,重點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玉米高密栽培技術、中低產田改良培肥技術、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大豆畦作栽培技術、病蟲鼠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玉米矮化抗倒伏技術、高產穩(wěn)產品種引進技術等20余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利用冬春科普大培訓活動和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全面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水平和科技轉化應用能力,對糧食增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六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政策效應,遼源市堅決做到惠農資金不截留、不挪用、不擠占的同時,積極采取提前預撥的辦法,將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全部兌現(xiàn)到農戶,鼓勵農民種好田、多打糧,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