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惠 曹璇
交嗵運輸事業(yè)的發(fā)展是一個國家工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保證了交通運輸的安全、便利,不啻于確保了工業(yè)物資和農業(yè)原料流通的生命線,在現代社會的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鐵路運輸因其承載量大、安全系數高、速度快捷等優(yōu)勢,在我國的交通運輸行業(yè)內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確保鐵路運輸線路的安全、特別是鐵路橋梁技術的安全和進步就成為了重中之重,中鐵二院橋梁所的何庭國總工程師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不懈的努力。
傾心于橋梁工程建設年輕學者
何庭國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自小與祖母相依為伴,二人感情甚深,也是這樣獨立的生活與祖母慈祥的呵護造就了他后來艱苦樸素、感恩惜福的性格。談及一直從事的橋梁工程建設事業(yè),他特別提到1995年從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鐵二院勘察隊和鐵路建設現場的3年實習經歷,這讓他得到了鍛煉,也讓他能夠開始接觸特殊橋梁結構的設計和科研工作。由于工作認真合格,何庭國作了一年見習生后便轉為助理工程師,從1998年起開始加入到“鐵路大跨度鋼管混凝土拱橋新技術研究”。這是以水柏鐵路北盤江大橋為依托進行的科學研究,負責大橋轉體結構的設計研究和施工控制研究的他為了配合課題研究的需要,從1999年到2002年的整整三年時間內常年工作在北盤江大橋艱苦的工地,一年大約只能回家兩次。1999年“五一”期間他百忙中抽空回家與相戀多年的女友舉行婚禮,因工作需要,婚禮后的第二天便匆匆趕回工地。同樣是在那幾年時間里,因為北盤江大橋的施工工地偏僻、缺少公共交通和外界通訊設施,2001年11月與他感情深厚的祖母去世10天后他才得知消息,未能守到最親近的祖母身邊見其最后一面成為了他心中永遠難以釋懷的隱痛。
多年來,何庭國一直堅持在技術研發(fā)和設計的第一線工作,在領域內做了大量艱苦的研究工作,為我國的鐵路橋梁工程事業(yè)奉獻著青春和汗水,既得的榮譽和成績無不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早在國內高速鐵路建設初期,他就參與了中鐵二院高速鐵路橋梁技術公關組工作,并擔任下部結構研究課題組組長,為中鐵二院高速鐵路橋梁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組織完成了高速鐵路簡支梁橋橋墩、橋臺計算軟件的研制,極大地提高了鐵路橋墩、橋臺的設計效率,為我國高速鐵路建設事業(y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苦心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
鐵路運輸是我國工業(yè)發(fā)展的生命線,鐵路橋梁技術的安全和實用性能是關系著鐵路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何庭國一直以來從事鐵路橋梁技術方面的研究和設計工作,主持并參與了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在多個研究項目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鐵路大跨度鋼管混凝土拱橋新技術研究”的項目中,何庭國作為主要參與者負責轉體施工方案的研究和轉體結構設計,并且參與了鋼管拱結構的設計。他充分結合了水柏鐵路北盤江大橋的設計建設,在橋梁轉體技術上首次采用了凹面向上的鋼與復合聚四氟乙烯滑片作為摩擦副的轉體球鉸,并于轉體結構設計中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了單點扣掛整個半拱拱圈,不僅提高了球鉸的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而且極大地降低了施工控制難度。后來這一球鉸結構設計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整個項目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鐵道部優(yōu)秀設計一等獎、全國優(yōu)秀工程設計銀質獎等獎項。
作為“渝懷線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主要參與者和負責人,為解決大斜交角度的問題和保證大橋及航行的安全,何庭國大膽采用了矩形漸變到圓形的空心墩設計,這在國內同類橋梁設計中屬于首創(chuàng)。他根據梁部跨中橫隔板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了跨中橫隔板的設置意義不大,同時從降低施工難度、保證合攏段施工質量角度來看,不設跨中橫隔板更為有利,因此提出對橋面不是很寬的單箱單室的箱形截面梁設置跨中橫隔板不必要,進而取消了大跨度混凝土連續(xù)梁跨中橫隔板的設置。這一項目結合當時國內最大跨度的黃草烏江大橋進行設計研究,后來獲得了總公司的優(yōu)秀設計二等獎、鐵道部優(yōu)秀工程設計三等獎。
何庭國還是“遂渝客貨共線鐵路時速200公里常規(guī)跨度簡支T梁橋動力特性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通過計算分析歸納得出橋墩高度在一定范圍內橫向剛度限值的規(guī)律,提出了橋墩橫向剛度限值表達式。這一公式可以用來指導實踐,后來獲得鐵道協會科技成果三等獎。
何庭國還結合“長聯大跨度及常用跨度預應力砼連續(xù)梁設計及下部結構線剛度限值研究”的成果完成了對福廈鐵路烏龍江特大橋的設計和大噸位減隔震支座的設計研究。他設計的烏龍江特大橋采用了(80+3×144+80)m長聯大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建成時是國內最大跨度的鐵路混凝土連續(xù)梁橋,使我國的鐵路混凝土連續(xù)梁橋跨度首次突破140m,不僅拓展了鐵路混凝土連續(xù)梁的跨度范圍,為后續(xù)更大跨度連續(xù)梁建設積累了經驗,而且促進了鐵路橋梁減隔震支座的研究和應用。該橋的特點在于對曲線梁的支座進行了選型研究,確定了曲線梁上采用球形支座對于緩解梁體平彎引起的支反力異常有明顯改善,并且結合橋梁研制的大噸位球型雙曲面減隔震支座有效降低了地震力對下部結構的影響,解決了長聯大跨連續(xù)梁的抗震難題,促進了鐵路橋梁減隔震支座在我國的研究和推廣應用。2010年,該項科研成果獲得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的科技成果二等獎。
除上述成果之外,何庭國還是“鐵路橋梁減、隔震支座技術及標準研究”的主要參與者、“襄渝線牛角坪主跨192m大跨剛構橋建設技術試驗研究”等研究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和負責人。由他主持的《鐵路懸索橋設計研究》課題目前已取得階段性的重要成果,并參與指導了跨金沙江、怒江等鐵路懸索橋的方案設計,還負責了《鐵路工程抗震設計標準與方法研究》課題有關橋梁部分的研究工作,也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為《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進一步修訂奠定了基礎。
堅持科研實踐理論與實踐并行
根據何庭國研發(fā)的技術,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如今已經在國內橋梁工程技術的多個方面得到了積極的應用和推廣。
他負責研究的《鐵路大跨度鋼管混凝土拱橋新技術研究》取得的成果之一轉體球鉸,采用了凹面向上鋼球面鉸,并用鋼與復合聚四氟乙烯滑片作為摩擦副,提高了球鉸的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本成果發(fā)表以后,國內建設的所有轉體橋梁全部應用了此項技術。而他在“渝懷線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研究”當中所取得的取消跨中橫隔板的技術成果,在后續(xù)的更大跨度的連續(xù)梁、連續(xù)剛構橋上等工程中也得以推廣應用并且進一步被驗證。
除此之外,在烏龍江特大橋設計建成以后,借鑒何庭國在橋梁設計方面的研究成果,國內先后在廈深線、蘭渝線、云桂線等地設計了主跨154m、160m、168m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橋,如今這些橋梁都在建設當中。何庭國所提倡的鐵路橋梁減隔震技術先后在大瑞線、廈深線、長昆線、成蘭線上得到了推廣應用,他負責的“常規(guī)跨度T梁橋墩橫向剛度限值”研究成果也在遂渝客貨共線鐵路梁橋完成之后,在各條單線鐵路橋梁的設計中得到推廣應用。
堅持技術設計和科學實踐的同時,何庭國也沒有放棄對鐵路橋梁工程技術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他持有4項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參與了譯著《鋼筋混凝土橋梁抗震設計與評估》和專著《鋼管混凝土拱橋實例集(二)》的編寫,并且以第一或第二作者等身份在權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十數篇專業(yè)論文,為橋梁工程學的設計分析和特點研究耗費了無數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的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地質、地形條件復雜,不同地區(qū)對鐵路線及橋梁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對負責技術研發(fā)和設計的工程師是極為嚴格的考驗。何庭國以實際行動和取得的出色成績,詮釋了一名工程師應有的價值,在我國橋梁工程設計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