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河南省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特色及專業(yè)期待》一文指出了河南語文教育研究存在如下問題:缺少合作研究、缺乏核心人物引領、專業(yè)寫作重視不夠、媒體宣傳不足等。我認為,重視解決上述問題對于教師研究當然有促進作用,但是合作研究、他人引領、媒體報道畢竟都是促進教師研究的外部因素,而專業(yè)寫作是教師研究成果的表述和呈現問題,這屬于研究的后期工作。對于基礎教育的研究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教師研究的特性,明確教師研究與專業(yè)研究的區(qū)別,進而找到教師研究的正確路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研究的質量。不僅語文學科的研究是這樣,其他學科的研究也如此。下面,我就教師研究的特性與實施路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研究的特性
教師研究一般是指由中小學教師在學校工作中開展的探究活動,是教師關于自身教學生活意義的持續(xù)不斷的體驗感悟與建構過程。教師研究是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和教育科學發(fā)展的需要。教師開展研究的前提是對教師研究形成清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教師研究過程中的定位模糊、浮躁、低效等問題。教師研究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專業(yè)研究,有著自己的特性,主要表現在:
教師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獲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重點在于應用研究和實際問題的解決,旨在工作實踐中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在研究中能不斷更新專業(yè)知識,生成實踐性智慧,從而實現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如何理解和掌握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這些新概念,需要教師立足于教育教學實踐,發(fā)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真正成為一個主動的變革者,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獲得主動發(fā)展的能力,并獲得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教師研究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研究。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教師研究的問題來自于實踐,教師研究的地點是具體的實踐場景,教師研究是教師職業(yè)生活的常態(tài)。教師的日常實踐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專業(yè)研究者因為生活空間、文化背景等原因對這些問題并不熟悉。只有教師自身投入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發(fā)現問題并尋找研究方向、收集研究材料、修正解決方案,才能找到恰切的解決辦法。所以,教師研究的問題是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研究不是給教師增加的額外工作量,而是教師工作的常態(tài)。以研究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進行研究;在實踐中研究問題,并檢驗研究的效能,豐富和完善研究成果,正是教師研究的根本特性。
教師研究更注重研究自我,重視自我反思。教師研究和專業(yè)研究都把研究者自身作為研究工具,但二者所不同的是,教師研究還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專業(yè)研究卻不然。教師在研究中要不斷分析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關注自己在研究中的變化和成長,通過發(fā)現自己實踐中的問題來探尋問題的成因,找尋解決問題的對策,并進行實踐行為的跟進,從而形成自己的實踐智慧。因此說,教師研究更注重研究自我,通過自我反思,在研究中成長,在反思中發(fā)展。
教師研究是一種集探索教學、接受培訓為一體的研究。教師研究不是一個獨立的職業(yè)行為,它與教師的教學、自我學習、接受培訓等日常實踐活動融為一體。教師在教學中產生的問題、碰到的疑惑常常需要通過研究的方式來解決,再把研究的結論應用于實踐,從而不斷修正教學行為,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開展教師研究,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研究的選題、方法、結果表達常常通過接受培訓來獲得;另一方面,研究所得的新認識、新方法又常常成為培訓交流的內容,使得培訓更有效,避免了流于形式。
二、教師研究的實施路徑
基于對教師研究特性的把握及對教育研究規(guī)律的認識,結合實施教師研究的現實需要,教師開展研究可通過以下幾個路徑來進行:
重視發(fā)掘自身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始于問題,選擇和確定研究問題是進行教師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關鍵性的一步。教師研究的問題來自于教師實踐,如果教師的研究脫離了實踐,其研究也就沒有了意義和價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遇到的疑點和困惑、積累的成功教育教學經驗以及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的新思考等,都是教師研究很好的課題來源。要注意的是,教師由于每天身處其中,對這些問題可能會熟視無睹。“沒有問題”成了今天教師研究最大的問題。因此,教師要轉換視角,用質疑、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自己熟悉的教育教學生活,從而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評價教師研究成果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實踐問題的解決程度。
注意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教師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必過分在意研究的形式,也不必用一種標準去衡量教師的研究,但教師研究也需要堅持科學精神、運用科學思維、遵循恰切的研究過程,這些基本的研究規(guī)范還是要有的。故此,教師要學習了解經典的研究方法,并學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教師研究的地點就是教師實踐的場所,這一特性決定了教師研究常常采用觀察、訪談、調查、行動研究等方法。因此,學習這些方法的基本操作,了解這些方法的使用范圍,掌握基本的研究成果表達方式,都是開展教師研究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同時,教師要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開展符合自己個性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養(yǎng)成閱讀和反思的習慣。閱讀是教師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的有效保證。閱讀可以為教師研究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礎和知識基礎。教師研究需要思維的激發(fā)、理論的指導和多種知識的儲備,這些都需要教師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教師還要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它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行為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及后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學的自我”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只有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才能從司空見慣的實踐中發(fā)現新問題、找到新方向,才能從直覺上升到實踐智慧,從而獲得研究能力的不斷提高。
構建教師研究共同體。由于教師常常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工作環(huán)境中,在開展研究時常會出現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研究的進程和成效,可以通過構建教師研究共同體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研究共同體就是教師基于共同的需求自愿參加,在權利共享和責任共擔的基礎上進行分享與合作,以解決教師實踐問題為目標,旨在提升教師研究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團體。它通過主題沙龍、專題研討、交流合作等活動形式,共同分享經驗、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同時,這種共同體也不排除外來專家的專業(yè)引領,通過專家的引領可以很好地解決教師研究中的盲目、被動及重復等問題,還可以通過講座、座談等方式,互通有無,共同成長。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