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鵬
〔關鍵詞〕 人教版;語文教材;編排
體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0—0066—01
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汲取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精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更新教育理念,突破了語文教科書舊有的編排模式,體現(xiàn)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需要。但不少教師對該教材缺乏完整、全面、正確的認識,缺乏對一個單元、一冊書、一個學段教材的整體了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要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把握教科書的編排體系
人教版的這套語文教科書以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為線索,按人文專題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盡可能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今后的發(fā)展出發(fā),關照與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使教材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在與生活、與世界的溝通和互動中學習語文,獲得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教材同時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單元有“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兩部分,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理念。這一編排體系和編排理念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公民意識和責任感;有利于學生親近、關愛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學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價值,發(fā)展興趣與專長等。
二、正確處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關系
這套教材部分以人文主題為單元,強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但并沒有淡化語文的工具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始終統(tǒng)一在一起。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背影》一課時,筆者以學習作者選取獨特視角進行描寫的方法為目標,以文中四次出現(xiàn)的背影為分析線索,并以對作者四次流淚的分析來呼應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深入文本,其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均得以落實,語文的工具性特點也展現(xiàn)了出來,當學生通過層層分析終于理解了“父親的背影”的真正內涵時,語文的人文性特點也自然彰顯了出來。
三、合理安排綜合性學習
整套教材綜合性學習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既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對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整合教學內容、簡化教學頭緒,方便教師教學?!熬C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它是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形式等各方面的綜合。教師應配合教材促使學生把所學到的基礎知識、掌握的基本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以致用。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怎樣搜集資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內容。組織學生搜集關于中秋節(jié)的資料,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三組,一組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一組通過網絡收集資料,還有一組在家庭、鄰里、社區(qū)訪問調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集資料,然后將其記錄下來,再總結歸納,最后轉述表達出來,學生的語文能力會得到全面的鍛煉。
四、防止寫作訓練的缺失
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在綜合性學習欄目下,另一條線索在閱讀系統(tǒng)中,與各單元的課文閱讀緊密配合,一般放在課后研討與練習中。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使用存在一些問題:1.一些教師看不到或忽略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寫作指導;2.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閱讀系統(tǒng)內的寫作指導這條線索,常將其視作普通的課后練習,對學生缺乏進一步的指導。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有以下這些作文訓練和指導:《在山的那邊》一文的課后題要求以“我終于見到了大?!睘轭}寫一段話;《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課后題要求以“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如何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為題寫一段話;《紫藤蘿瀑布》一文課后題要求以“花木的象征意義及吟詠花木詩句”為內容摘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這就是我”為題進行大作文訓練。也就是說,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摸清脈絡,循序漸進,由句到段再到篇,同時兼顧寫作訓練和課文內容的聯(lián)系,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編輯:沈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