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
鶴慶玩水
每次前來鶴慶,心里都止不住一種綿綿的感動。是的,很多時候,我都在暗自感嘆,鶴慶壩子西側(cè)聳立的數(shù)十里連山,光禿禿的沒有一株樹木,造化之奇卻是讓壩子之中星羅棋布地散落著那么多的大小龍?zhí)?,星點閃爍,相映成趣。不論寒暑旱澇,亦不管秋冬春夏,一溪溪泉流,一潭潭龍池,一湖湖清水,總是豐盈充沛,美麗至極。水的靈動和秀致,構(gòu)成了一幅幅別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山水圖卷,以至于每一次到來,都會無一例外地被這水的美麗深深沉醉。
大約是五六年前的春節(jié),在兩三位同窗的陪伴下走訪新華村,避開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們走進了一戶青瓦白墻、古色古香的莊院農(nóng)家。只見樹木花草掩映的小院正中卻是一眼天然的泉井。井不大,不過兩米見方,水流卻很大,一條小溝,嘩嘩地往外流出,一種很動人的景象。走到井邊,駐足觀看,水清之極讓人心動,井底的細沙清晰入眼,偶然間似還微微漾動一番,料想是被滲出的泉水沖擊著。泉邊置放著一兩把小銅瓢,隨手拾起一把,盛上一瓢送入口中,果真是清涼之至,滿口生津。
環(huán)顧四周,花草盆景之中,很隨意地安放著一兩張餐桌,那些操著不同口音的游客,此時正津津有味地品嘗著桌上的各種佳肴。我知道,鶴慶白族美食素有盛名,而在這樣純美的景地中,品嘗著由這井水烹煮出的美食,會是怎樣一種美妙的享受?
很長時間過去,每當回想鶴慶,我就會想起新華村的水,那是一種何等清麗自然,又何等純美生態(tài)的境界。而聰明精細的鶴慶人,又是如何聰明精細地經(jīng)營著這一滴滴純美清麗的水流,給世人締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生態(tài)田園。
再次走訪鶴慶,讓我沉醉的卻是草海。鶴慶絕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原水鄉(xiāng),但令人感動的是,鶴慶人知道如何去珍愛這塊純美的水鄉(xiāng)濕地。好幾年前,一位同窗走上工作崗位后被分配到了縣城所在的云鶴鎮(zhèn)政府,似乎就是半年之后,他電話告訴我,說縣城改名為“草?!绷?。我知道,自古人文蔚起的鶴慶,縣城正中頗有地域標志的建筑云鶴樓上,一對長聯(lián)便足能說明云鶴之名的深厚人文內(nèi)涵。舍棄這樣歷史淵源的地名,可以想見,整整一縣民眾對保護一方山水有著怎樣堅決的態(tài)度。而從同窗當時極是豪氣的言談之中,我能想象,這里的人們對高原水鄉(xiāng)的美麗風景同樣有著怎樣地自豪。
正是盛夏,便是這位同窗帶我游覽了草海。我們撐著小舟,在溝河交錯、菱荷泛面、蕉葦連天的湖水中穿行,時而遇見村落,時而撞進水光接天的湖中,時而驚散一群一群棲居湖中的鷗鷺,“呼哧”一下便飛上天空,于是,藍天、白鷺、葦草、清水,還有正盛開的荷花,一幅多彩絕美的水鄉(xiāng)畫卷,讓人長久陶醉。因為同窗的緣故,我時常留意草海,大約也就是七八年時間,草海保護一天天見成效,水質(zhì)明顯改善,據(jù)報上說,近年還有紫水雞等許多珍禽棲息于此,將草海演繹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生態(tài)大觀園。
留連鶴慶,留連鶴慶的水。到鶴慶玩水,享受那一種美麗、自然和生態(tài)的純美境界。
長河流落小錘聲
當走進鶴慶新華村,在店鋪林立的村落之間,我終于被那一聲聲富有節(jié)韻的小錘聲陶醉了:篤、篤篤、篤篤篤!……空寂單調(diào),卻又悠遠綿長,此起彼伏,宛若一條連綿流淌的長河,聲聲錘落如浪濤,一下子把人帶入了遼遠和寧靜的沉思。
一把小錘,它見證了鶴鄉(xiāng)人的智慧。我曾靜靜地呆立在一個年輕的工匠身后,只見他嫻熟地揮動小錘,對著身前大團木墊上被焰火燒得通紅的銀塊,輕輕一陣富有節(jié)奏的敲點撥打,自是手到心到,力道恰好,片刻之間,一件精美的首飾便在他的小錘之下打制出來。鶴鄉(xiāng)人愛美。件件精美的銀飾,裝點出了鶴鄉(xiāng)女子的樸素與純潔,也映襯出了鶴鄉(xiāng)男兒的智慧與陽剛。走在一間間店鋪之間,琳瑯滿目的各種手工制品,便是從一把把小錘間流出來的。是的,確切地說,它正是流出來的。歷經(jīng)漫漫的歲月長河,還有一代代匠人汗水和心血的澆灌,浪波一般舞動的小錘下面,一次次千錘百煉的艱辛,它才能流水一般地呈現(xiàn)眼前,又如岸灘邊上的貝殼一樣,俯拾皆是。
一把小錘,它涵括的是鶴鄉(xiāng)人的辛酸。那么多個艱辛的年月,鶴陽男子背上沉沉的行裝,從此翻山越嶺,走河過澗,足遍三滇大地。手中的小錘,便是他們食之不盡的口糧,同時還是老家?guī)状说囊率筹埻?,以及妻兒父母的掛牽與期待。俗話說,饑荒三年,餓不倒手藝人。于是,他們走村過寨,流街過市,吆喝聲、錘敲聲、贊嘆聲,多少苦痛辛酸,他們隱忍,多少贊美感嘆,他們珍藏。在歲月的河流里,他們用堅持與執(zhí)著,演繹出了一條綿綿不絕的藝術(shù)長河。老輩人說起鶴慶的“小爐匠”,總是贊不絕口。補鍋、補桶、修盆、打銀飾,總是無所不能,這其中體現(xiàn)的是他們的智慧,還有他們與生俱來的勤儉。于是,家里的各種器物,總是愈用愈牢,祖祖輩輩都能一代代傳了下來。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我只能來到鶴慶,并且來到匠人薈集的新華村,才能看得到祖輩人常常說到的小錘,吆喝聲早已遠去,錘敲聲和贊嘆聲卻還那么清晰,一排排浪波起伏的錘流之間,我看到的依舊是鶴鄉(xiāng)人的智慧,還有堅持與執(zhí)著的鶴陽精神……
責任編輯 王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