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國
千島湖四周群山連綿,林木繁茂,鳥語花香,景色絢麗多彩,生態(tài)環(huán)境極佳。湖區(qū)水域面積達573.40平方千米,星羅棋布著1078座島嶼,故得名“千島湖”。
憑借青山秀水的自然風光,美麗的千島湖吸引了來自國內(nèi)外的游客。當乘坐游船在湖面破浪行駛觀賞風景時,你可曾想過在這煙波浩渺的湖面底下,竟然沉睡著兩座漢唐時期的古城。
被水淹沒的“賀城”和“獅城”
淳安縣城又稱“賀城”,東吳孫權(quán)遣威武中郎將賀齊,率兵征平山越,征平了黟、歙兩地,另設郡玄縣,分歙東鄉(xiāng)置始新縣,為淳安最早縣名;分歙南武強鄉(xiāng)為新定縣,為最早遂安縣名,建制于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距今已1800多年了。據(jù)載,遂安縣城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遷至今遂安地界,因背依五獅山,故又稱“獅城”。
淳安和遂安這兩個縣毗鄰安徽,所處地理位置自古便是交通要道,人口稠密且土地肥沃、經(jīng)濟發(fā)達,古錢幣狀精工細琢的“商”字形門廓下成片的徽式大宅,昭示著新安江畔徽商商路樞紐的繁華富庶。
歷史悠久的兩座古城人才輩出,尤其是隋唐以來,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新安文化(又稱睦州文化),素以“錦山秀水,文獻名邦”著稱,是徽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融合地。李白、劉長卿、王維、朱熹、海瑞等都曾與淳安結(jié)下不解之緣。而遂安水陸交通便利,乃浙西重鎮(zhèn)。獅城內(nèi)多名勝古跡,有明清時期古塔、牌坊及孔廟、城隍廟、三圣廟、忠烈橋、五獅書院等古建筑,還有歷代古墓葬。
1958年10月,浙江省原淳安、遂安兩縣合并為現(xiàn)在的淳安縣。為了建造新安江水電站,2萬多人從此離開世代生息的故土,移居浙中、江西和安徽。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qū)封孔蓄水,從此兩座延續(xù)千年的古城,連同8個鎮(zhèn)49個鄉(xiāng)、1377個村莊、270268間房屋、255家工商企業(yè)和30.78萬畝良田,以及春秋戰(zhàn)國遺址6處、各類牌坊265座、石橋184座,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湖底。
潛水勘察展開前期探摸
跨進21世紀,北京龍緣海洋潛水俱樂部選擇千島湖溫馨島為基地,擬投資開發(fā)“潛水觀魚旅游項目” ,參與雙方洽談的淳安縣旅游局規(guī)劃科長,突然想起了父親說過的古城,于是提出了一個合作項目之外的話題:借潛水員來島現(xiàn)場勘察之際,委托他們下水找找古城。
根據(jù)老地圖及有關(guān)資料提供的信息,賀城在水下70多米深處,而獅城為水下30多米。2001年9月18日,兩艘快艇向茅頭尖水域駛?cè)?,抵達指定位置后,幾名潛水員帶上裝備下水了。他們在漆黑的湖底觸摸到了城墻,還在水下?lián)炝艘粔K城墻磚帶回,墻磚上清楚地刻著“民國二十三年”字樣。淳安縣旅游局迅速將探摸水下古城情況向上級部門匯報,由此拉開了水下千年古城遺跡考古的序幕。
同年10月,經(jīng)過潛水員多次探摸,初步確定獅城位置。至2002年1月,找到了包括城門、牌坊、民居等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筑,水下探尋初步告一段落。2002年7月,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應用聲納技術(shù)對獅城進行水下遙測,為進一步展開水下考古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據(jù)史料記載:遂安是古嚴州六縣中唯一有城墻的縣城。明正德八年,遂安知縣容九霄倡議建筑城墻,城墻北寬南窄依山就勢呈“心”字形,“周長四里又一一六步,高二十四尺” ;之后,明萬歷二年、清光緒九年、民國二十三年都曾對城墻進行過修復。獅城由北向南一共有五座城門,每座城門之上都建有城樓,在中國古代城鎮(zhèn)中一城五門的格局甚為少見。
回望1959年新安江水庫蓄水前,曾要求對兩座縣城的建筑進行推平銷毀和消毒,賀城基本被毀。而獅城的“蓄水淹城”顯得頗為倉促,遂安移民根本來不及細致搬遷,在“多帶新思想,少帶舊家具”的號召下,人們扶老攜幼,身背鋪蓋,帶著鍋碗瓢盆等日常雜物,匯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離開了家園。房舍、家具、農(nóng)具乃至衣物及生活用品等都留在原地,因此獅城被普遍認為基本保存完整。
通過GPS定位系統(tǒng)、多波束測量系統(tǒng)、側(cè)掃聲納探測等多種手段得知,水下獅城面積為0.432平方千米,城墻周長2.57千米。獅城主要建筑物、街道、文物古跡的地理位置已被準確測量了出來,例如狀元臺、新安會館、育嬰堂、方氏宗祠等。城內(nèi)23座功德坊中,科甲聯(lián)登坊、禹門三級坊、龍立坊等11座牌坊的具體位置也被逐一確定。一個總體規(guī)劃思想完整而清晰的城池,躍然眼前。
那么,潛水員們在水下古城看到了什么呢?
他們在水下25米處發(fā)現(xiàn)了綿延的城墻,條狀青石砌起牢固的墻基,拂去墻上的淤泥,城墻石縫里的石灰依然牢固密實,氣勢宏偉的拱形西城門也完好地屹立在水中,厚實的木制城門上安裝的鉚釘和鐵環(huán)仍清晰可見,城門依然可以開合。穿過拱形城門則見一片民宅,宅院里圍墻完整無缺,有的房屋還保持著關(guān)門的狀態(tài),屋內(nèi)木梁、樓梯、磚墻依然聳立,房門、窗欞完整無缺,木質(zhì)雕刻依舊完好;其間,潛水員們還在湖底的淤泥中發(fā)現(xiàn)了雕刻著“光緒十五年制”字樣的瓦當以及一塊明代石碑。
2005年,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再次組織潛水探摸,發(fā)現(xiàn)歷經(jīng)近半個世紀后,平整的石板、粉墻黛瓦房舍在水中依然保持以前的模樣。千島湖水底除了獅城和賀城兩座千年古城,還有威坪、港口、茶園三個古集鎮(zhèn),水下保存的數(shù)座古城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水下古建筑群。
撩開水下古城神秘面紗
2011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獅城水下古城”名列其中,“年代”一欄注明為“明、清”。同年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發(fā)了一組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這是該雜志委托職業(yè)水下探險攝影師,在2009年11月起至2010年10月期間,數(shù)次潛入湖底拍攝的作品。讓人夢縈魂牽的水下獅城,再度引爆了社會各界對水底古遺址的關(guān)注熱情。
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就是如何完整地將水下古城現(xiàn)存遺址作詳盡記錄,為日后的文物保護規(guī)劃提供更多素材和依據(jù)。2012年4月中旬,潛水員對水下古城開始前期探摸,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文物普查和定位,此次水下勘查中,使用了目前國內(nèi)最先進的水下機器人和水下攝像機。4月27日至5月1日,中央電視臺聯(lián)手浙江衛(wèi)視主導的“千島湖水下古城探秘”持續(xù)5天現(xiàn)場直播,直播采用無人直升機參與空中航拍,水下記者現(xiàn)場報道的形式進行,實時畫面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重見了53年前的遂安縣城風貌。
在幽暗的深水之中,冷光源燈射照的光線透著昏黃的色調(diào)……水下勘查隊員在北門找到了曾在10年前探摸過的姚王氏孝節(jié)牌坊,牌坊為三層磚石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門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牌坊上“媯水故儒姚文濬妻王氏”、“圣旨”等字樣依然清晰可見,飛檐結(jié)構(gòu)完整,麒麟、鳳凰、蟠龍等石雕精美程度超乎想象。這座牌坊約建于清乾隆42年,距今已有230多年了。
考古勘查團隊下潛最淺深度為27米,潛水最深已超過30多米,在水波中隱現(xiàn)頗具特色的古城鎮(zhèn)輪廓,拾級而上的青石臺階,掛滿藻茸的門窗、磚墻,迴廊相連飛椽出挑的院宅,以及木結(jié)構(gòu)斗拱建筑細節(jié)處的花紋雕刻,展示了明清時期工匠的精湛技藝。
東門區(qū)域的城門和盱江循良坊、古民居等,從來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之前在排摸中也未被發(fā)現(xiàn),通過水下勘查的電視直播,它們也首次露出“廬山真面貌”,整齊有序排列的房子、完好的門牌、屋頂?shù)拇?、瓦片等,觀眾都看得一清二楚。
這次在水下西南方向的儒學前孔廟處,發(fā)現(xiàn)了許多從未發(fā)現(xiàn)的文物,如豸秀坊、古龍柏、佛龕、六角門等。還發(fā)現(xiàn)牌坊、石獅子、石雕大門等,這些石構(gòu)建筑在水底保存得非常完整,是2001年水下探摸以來最集中的一次發(fā)現(xiàn)。從考古勘查情況來看,水下古城遺址文物較多,保存較完整。
為什么千島湖水下古城能完好地保存下來?
國際考古界把水下遺物(包括沉船和建筑物)稱為“時間膠囊”,它們就如同一個個密封的時間容器,把久遠的歷史凝固在一個點里。由于水中沒有風暴的侵襲和烈日的暴曬,也少有人類活動的侵擾,因此建筑物在水底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文物專家介紹,木質(zhì)材料結(jié)構(gòu)的建筑浸泡于水中,因為隔絕了空氣,往往能保存較長時間。由于湖底溫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且水深達30米,擾動很少,周圍有泥沙淤積形成了厭氧環(huán)境,猶如將一個時間點密封在容器中,這樣的條件有利于古城遺跡的保存。
千島湖水下古城具有獨特性、稀有性、神秘性等特點,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見的。水下古城保持完整的消息令人興奮,人們期待著千島湖在靈山秀水之外,更增加一份厚重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