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報道
在競爭中,很多百貨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引領潮流時尚的品牌,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人氣的代表。潮牌似乎成了困頓的百貨業(yè)的救命稻草。潮牌真的可以救百貨嗎?
潮牌 引客的招牌
小陸算得上是個潮人,每年去一趟香港,最喜歡逛的就是在業(yè)界做潮牌做得比較成功的香港I.T旗下的各個品牌。前幾天去逛商場,他發(fā)現(xiàn)他和女友鐘愛的部分潮牌已經(jīng)進駐無錫的幾家百貨商場。無錫作為二線城市,很多服裝潮牌進來的相對較晚,如今卻開始在商場扎堆生存。小陸說,他喜歡這些牌子主要還是因為款式很特別,不容易和別人撞衫,穿起來也很有“調調”。
不僅是無錫,2011年9月,新裝后的武漢中心百貨盛裝亮相,原有的244個品牌全部砍掉,重新引進115個歐美及日韓潮牌,讓74歲的百貨中心煥發(fā)了青春活力。
以ZARA、H&M、UNIQLO、C&A、GAP為代表的五大快時尚品牌,有著各自鮮明的定位,因此在各自的目標群體中,占據(jù)著相對穩(wěn)定的滲透率和忠誠度。
一直處于強勢地位的國內零售商們,遇到了強勢的時尚潮牌們也不得不禮讓三分。誠如H&M的首席執(zhí)行官卡爾·約翰·佩爾森所言:“顧客對H&M品牌的喜愛將使得該公司在嚴苛的零售空間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最重要的是我們進駐某個購物中心,就能吸引顧客光臨該中心。”似乎,只要商場引進了這些受歡迎的品牌就有了一種保證。
百貨商場對潮牌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廣州中華廣場曾經(jīng)憑借全城首家引入H&M的噱頭,帶旺了商場的人氣。但隨著H&M、ZARA、優(yōu)衣庫、I.T等快時尚品牌相繼亮相,迅速轉移了消費者的注意力,中華廣場的人氣時有回落。
更重要的是,那些想走差異化道路而引進潮牌的百貨商場,又在引進潮牌的層面上形成了新的趨同性。
二線城市養(yǎng)潮牌
潮牌的經(jīng)營者們都相信個性甚至小眾化品牌的生存環(huán)境肯定會越來越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眾品牌被市場接受還需要一段時間培育。隨著中心商圈未來百貨競爭的日趨激烈,盡管很多潮牌銷售業(yè)績無法和一些成熟品牌相比,商場甚至決定要貼場地、貼時間來“養(yǎng)”潮牌。
說起動機,一家商場的負責人坦言,隨著市場成熟品牌的店鋪在各家商場越來越多,顧客難免審美疲勞。如果繼續(xù)引進其他商場已有的品牌,固然能做旺一時的銷售,但是商場卻沒有了競爭優(yōu)勢,特別是今后促銷戰(zhàn)越來越激烈,不改變策略會生存得很艱難。
無錫大東方百貨有關人士表示,盡管每年淡季會根據(jù)品牌的銷售業(yè)績例行“大換血”,但對潮牌仍然會采取“養(yǎng)”的方式,“只要業(yè)績保持上升狀態(tài),就不會淘汰”。同時一些百貨商場表示,在今后每年例行的品牌調整中,將進一步加強對更潮流的品牌的引進,以適應新興的消費主力。
那些獨立的小眾潮牌
當百貨商場對潮牌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時,時尚潮牌們的擴張發(fā)展卻有了更多可能與選擇。
不斷壯大的服裝集團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店中店的發(fā)展。
NOVO從2011年開始自立門戶獨自運營百貨,并分別在北京和重慶開出兩家百貨店。香港著名的品牌I.T集團于2010年攜手二次進軍中國的老佛爺百貨,成立合資企業(yè)——巴黎老佛爺百貨(中國)有限公司,雙方各持股50%,專門負責在中國內地主要城市以老佛爺品牌開設、經(jīng)營及管理百貨公司。
更值得關注的是,剛剛發(fā)展起來的明星潮牌們?yōu)闀r尚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些品牌因帶著明星的光環(huán)更多的是進駐購物中心,由于不愁客源,它們很多是在時尚商圈開設獨立店鋪,避開千店一面的百貨商場讓店鋪更加靈活自由。
時尚潮牌在迎合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又引領潮流。與之相比,百貨商場卻顯得保守,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二房東的身份并未有所改變。如果那些被百貨商視為救命稻草的潮牌棄其而去時,又會是怎樣一種情形? 看來,把寶全押在潮牌上并非長久之計,百貨業(yè)還要有更加多樣化的選擇。(編輯/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