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師您好!歡迎您在百忙之中到我刊作客,暢談有關(guān)“擼子”的各種趣聞。話題從哪兒開始呢?
楊南鎮(zhèn):幾日前與幾個發(fā)小一時興起,夜來翻看1950年代的一部國產(chǎn)反特故事片《徐秋影案件》。這部曾令孩提時的“50后”們夜黑驚悚的片子,講的是建國初期一伙潛伏敵特分子,為確保破壞計劃不暴露,設(shè)計密竊我軍某轉(zhuǎn)業(yè)干部私存的一支名叫“三號張口等”的“擼子”,干掉企圖棄暗投明的女特務(wù)徐秋影的故事……看后余興不減,從影片聊到擼子,又聊起老一輩戎馬倥傯、艱苦卓絕、出生入死、絕地重生的往事。當然,最后還是又集中到了老一輩與槍的往事,特別是那些關(guān)于“擼子”的趣事。
那么,楊老師,影片中的這支名叫“三號張口等”的“擼子”究竟來自何方?背景如何?
楊南鎮(zhèn):賣個關(guān)子,“張口等”我隨后再說,這里先澄清一下什么是“擼子”。所謂“擼子”,在中國是專指那些體積和質(zhì)量相對小巧的手槍。至于有將德國魯格手槍謬稱為“擼子”,更或?qū)⑺械氖謽尪挤Q為“擼子”的,都是以訛傳訛,這些訛傳甚至來自軍事題材影視劇,實屬“穿幫”。
謂其“擼子”,是因為這些小型手槍的外形尺寸與成年男性的手掌不相上下,外觀小巧,造型可人,攜帶方便,操作快捷,特別是拉送槍機時,手掌常常幾近將套筒遮掩住那么一“擼”,再加上復(fù)進簧以及部件運動摩擦撞擊聲綿膩,遠不像一般戰(zhàn)斗手槍那般“嘁哩喀喳”地“張揚”,故而在國人中被形象貼切、富于愛意地一概統(tǒng)稱為“擼子”。但“擼子”的攜帶和使用常常是“綿里帶剛”,低調(diào)中常常透著隱秘,似有“于無聲處藏驚雷”的威懾力,故而人們每每談及“擼子”往往不乏敬畏之感。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欺辱,內(nèi)有軍閥混戰(zhàn),這一境況不僅為外國槍的泊來和流入洞開了大門,敞開了市場,而且還使得自古以來就十分生動且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國軍武文化,伴隨著“舶來品”的“熱化”不斷“膨化”,老百姓口中有眾多傳說,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槍文化”。為外國槍起中國俗名,就是“槍文化”的一部分。
那個時代,各種武器包括“擼子”涌入中國,民間是如何從稱謂上區(qū)分這么多種“擼子”呢?
楊南鎮(zhèn):為了區(qū)別品種繁雜、數(shù)量眾多的“擼子”,中國人以鮮明簡潔、概然一致并且賦予形象思維的方式,不論這支“擼子”是何國制造,也不管那支“擼子”的口徑和本國的品牌之類的“洋碼字”幾何,一概以該“擼子”的最典型特征冠名??偨Y(jié)起來,當時的冠名有以下“公式”可循。
“公式一”:當為不同型號“牌子”的“擼子”冠名時:手槍的名字=型號“牌子”的典型特征+“擼子”。
例如:為比利時勃朗寧FN M1900 7.65mm手槍冠名時,依據(jù)該槍槍身上有一個同型手槍圖案,即冠以“槍牌擼子”,也俗稱為“一槍”;而柯爾特手槍槍身上有一個“小馬”圖案,于是為柯爾特M1903 7.65mm手槍冠名“馬牌擼子”,也俗稱為“二馬”。
“公式二”:當為不同構(gòu)型的“擼子”冠名時:手槍的名字=構(gòu)型典型特征+形象思維+“擼子”。
例如:因勃朗寧FN M1910 7.65mm手槍的槍口套上有一圈為方便分解結(jié)合而刻的“滾花”,又加上該槍采取復(fù)進簧套于槍管的設(shè)計(即槍管兼作復(fù)進簧導(dǎo)桿),構(gòu)型甚為緊湊,公認為最適合女性使用的手槍,于是采用形象思維的寓意,絕妙地被稱之為“花口擼子”,也俗稱為“三花口”。
又如:德國毛瑟M1910/1914 6.35mm手槍被冠以“張口等”的奇名。其根本原因,就是該型毛瑟手槍結(jié)構(gòu)造型上,一反絕大多數(shù)手槍全套筒包絡(luò)槍管的傳統(tǒng)樣式,獨樹一幟地在套筒拋殼窗前緣至槍口段采取開口樣式,使槍管上半部分裸露出來,人們賦予其如同豺狼虎豹般“張口以待”的威懾性形象思維,把外在構(gòu)型與內(nèi)在“兇悍”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謂之“張口等”,喚來上口,聽來“威猛”,好一個張口等著奪人性命的“小虎崽兒”!
“公式三”:當為同一品牌不同口徑或大小的“擼子”冠名時:手槍的名字=不同的口徑、大小+“擼子”。
例如:對出自毛瑟公司的自衛(wèi)手槍,口徑為9mm和塊頭相對較大者冠以“一號擼子”或“頭號擼子”;口徑為7.65mm和塊頭居中者冠以“二號擼子”; 口徑為6.35mm和塊頭最小者則冠以“三號擼子”。具體到槍型,毛瑟M1910 9mm手槍稱為“一號張口等”、毛瑟M1914 7.65mm手槍稱為“二號張口等”,毛瑟M1910/M1914 6.35mm手槍稱為“三號張口等”。
“公式四”:當為同一品牌、不同表面處理的“擼子”冠名時:手槍的名字=表面處理典型特征+“擼子”。
例如:對表面鍍鉻處理的自衛(wèi)手槍,通常喚作“白鋼擼子”;對表面刻花的自衛(wèi)手槍,通常喚作“刻花擼子”;對表面鍍鉻+刻花處理的自衛(wèi)手槍,則喚作“刻花白鋼擼子”。
中國的漢語是極為豐富的,表現(xiàn)在槍文化上,自然也毫不遜色。以上所述為外國槍起的中國名字,諸如“一槍”、“二馬”、“三花口”(稱謂中的一、二、三表示這3支槍誕生年代的早晚,即“一槍”誕生最早);“刻花擼子”、“張口等”……居然是那樣的周嚴精辟、形象貼切!更令人贊嘆和稱奇的是,這些名字居然還是舉國上下同相傳,軍隊朝野概然一致!
您總結(jié)得太經(jīng)典了!除了剛才談到的“一槍”、“二馬”、“三花口”、“刻花擼子”、“張口等”廣為流傳外,各式擼子還有別的有趣稱呼嗎?
楊南鎮(zhèn):當然,在歷史上對于那些琳瑯滿目的各式“擼子”,中國民間以及一些雜牌軍隊也曾有諸如“小八音”、“掌中雷”、“雞腿擼子”乃至“加九零”之類的稱謂,但大多都未能叫得響,傳得開。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名字”都未達到周嚴精辟、形象貼切地反映手槍的本質(zhì)特征。
例如“小八音”和“掌中雷”,前者是指某型可裝8發(fā)槍彈的小型手槍;后者更像是小炸彈名稱。
“雞腿擼子”一詞出自劉流先生所著長篇小說《烈火金剛》,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年代判定,該稱謂所指的是日本7.65mm口徑的南部陸式手槍,如果握著槍管將該型手槍倒過來,還真像是拿著一個紅燒雞腿,足見老作家的生活積淀。所謂“加九零”是非常少見的名字,可能指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向英國定制的勃朗寧MK.I 9mm大威力手槍,其在當時戰(zhàn)爭未波及的加拿大生產(chǎn),因此該型手槍自來到中國就被稱為“加拿大手槍”。也就是說,只要說“加拿大手槍”,就一定是專指勃朗寧MK.I 9mm大威力手槍。這一稱謂先是從國民黨軍隊中起源并喚之,解放戰(zhàn)爭中我軍大量繳獲后又沿襲這個名稱。當然,“加拿大手槍”屬戰(zhàn)斗手槍,不屬“擼子”范圍之內(nèi)。
在舊中國,主流的手槍舶來品有哪些?都來自哪些國家?
楊南鎮(zhèn):要說在舊中國,主流的手槍舶來品實際上大致可歸為兩大系列。
其一,是全槍質(zhì)量較大、威力較大的戰(zhàn)斗手槍。這些手槍主要是來源于德國和西班牙的“駁殼槍”、“盒子炮”、“匣子槍”等等。其中,德國毛瑟公司不同時期生產(chǎn)的各種版本的“駁殼槍”占主要份額,特別是9mm口徑、使用長槍管和大握把的“一把”駁殼槍,7.63mm口徑、使用長槍管和大握把的“二把”駁殼槍、7.63mm口徑、使用短槍管和小握把的“三把”駁殼槍以及M1932“快慢機”,均是純正原裝之上上品。西班牙制造的主要有“皇家”(ROYAL)和“星”(ASTRA)牌手槍兩大類,其外觀造型很像毛瑟駁殼槍,內(nèi)部構(gòu)造卻大相徑庭,而且復(fù)雜許多。順便要說一下,舊中國仿制的各種山寨版駁殼槍,數(shù)量也相當之大。
其二,是全槍質(zhì)量較小、威力也較小的自衛(wèi)手槍??际澜绨倌陿屖罚残⌒妥孕l(wèi)手槍的型號品種近千種,是世界槍林中的一個龐大的家族。截至二戰(zhàn)結(jié)束,口徑為6.35mm(0.25英寸)的小型自衛(wèi)手槍有300余種型號,而口徑為7.65mm(0.32英寸)的小型自衛(wèi)手槍,也有150余種型號。
在舊中國,那些品種繁雜,數(shù)量眾多的“擼子”,主要來源有比利時和西班牙等歐美國家,其中比利時FN公司不同時期生產(chǎn)的各種版本,諸如以前我們曾經(jīng)說過的包括“一槍”、“二馬”、“三花口”在內(nèi)的勃朗寧系列自衛(wèi)手槍占主要份額,同時也被認為是純正原裝上品。而西班牙的“擼子”在世界上堪稱品種款式繁多雜亂、加工品質(zhì)良莠不齊,舊時即被國人視為另冊甚至不齒,多為民團、幫派、匪盜、土豪所據(jù)。
這些“擼子”主要是哪些人使用?
楊南鎮(zhèn):如果說駁殼槍之類的戰(zhàn)斗手槍射程遠、裝彈多、威力大,特別適合配備一線作戰(zhàn)部隊的初級軍官、軍士或士兵使用的話,那么小型手槍的配備范圍則是政府、軍隊、警察的中高級官員以及需要隱蔽攜帶和使用武器的各種公務(wù)人員,甚至民間各地方的豪紳、顯貴乃至小姐、太太等各個階層。是時,在舊中國這個大市場上,比利時“勃朗寧”系列小型手槍為主流的“擼子”,與毛瑟駁殼槍分庭抗禮,平分秋色。正所謂“毛瑟‘盒子炮”、“‘擼子勃朗寧”!今天,我們從中國革命戰(zhàn)爭時期流傳下來的這句“名言”,不僅可以看到“毛瑟”與“勃朗寧”在中國所占市場和人氣“份額”旗鼓相當,而且能夠強烈地感悟到,在那個時期的槍文化中,人們對于手槍的“品牌意識”是何等鮮明。同時,也可以明顯地體會到“盒子炮”和“擼子”對中國槍文化乃至中國軍事戰(zhàn)爭文化的影響是何等深廣。
我們所說的“張口等”就出自毛瑟公司。毛瑟公司緣何開發(fā)了這款“擼子”?
楊南鎮(zhèn):這個問題我正想要說。當時毛瑟公司并不滿足于駁殼槍的銷售業(yè)績,其也試圖開發(fā)小型手槍。
事實上,毛瑟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制一款彈匣中置,即彈匣插裝于握把之內(nèi)的小型手槍。1909年,毛瑟著手開發(fā)一款與駁殼槍相比體型相對短小、結(jié)構(gòu)相對簡單的新型半自動手槍,這款新研制的手槍被命名為“毛瑟M1910”。開發(fā)這款半自動手槍的初衷,就是要與比利時FN公司勃朗寧系列小型手槍爭奪市場。該型手槍在研制之初就確立要采用毛瑟公司早在1907年就研發(fā)并獲得專利的“魚鰓”閉鎖裝置,在保持足夠戰(zhàn)斗效能的同時,壓縮全槍尺寸和質(zhì)量,并配用9×19mm盧格手槍彈(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且將手槍裝入皮質(zhì)槍套,用武裝帶束在腰間攜帶。
但這個方案并不成功,因為9×19mm盧格手槍彈的能量使新手槍的體積和質(zhì)量難以減下來。后來,該槍轉(zhuǎn)而改用當時剛問世不久且已受槍界好評的勃朗寧6.35mm(0.25英寸)ACP手槍彈,并且自動原理也進行重新設(shè)計,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
毛瑟M1910甫一問世,就使人感到了它的優(yōu)秀潛質(zhì)。問世不久,它便漂洋過海來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它既是帝國主義列強奴役中國人民的幫兇,又是革命志士手中反抗列強以及反動政府剝削和壓迫的利器。也就是從這時起,按照它的特點,民間給他起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張口等”。
“張口等”的來歷如此這般呀!
楊南鎮(zhèn):是的,今天在這里聊,也就是明確一段史實,即凡謂之“張口等”者,一定是專指德國“毛瑟M1910”袖珍手槍及其一系列沿革改進的變型手槍。(待續(xù))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