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 李宏偉
一、大豆主要病害
1、大豆根腐病:墾區(qū)各農場均有發(fā)生,尤以東北部農場發(fā)生普遍并且較重,近年來北部農場也有發(fā)生,有的豆田發(fā)生很重。
2、大豆孢囊線蟲病:主要發(fā)生在西北部農場,近幾年東北部農場亦有發(fā)生,面積擴大,有逐年危害加重的趨勢。
3、大豆灰斑病、褐紋?。涸趬▍^(qū)各農場均有發(fā)生,東北部農場發(fā)生普遍較重。
4、大豆霜霉病、細菌斑點?。焊鬓r場都有發(fā)生、但以西北部農場發(fā)生較重。
5、大豆菟絲子:在一些農場有所發(fā)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一旦發(fā)生危害就較重。
6、大豆菌核病:此病雖只在少數農場個別地段發(fā)生、但其危害重。
7、灰斑病、灰星病、褐斑病、輪紋病、細菌葉燒?。涸谝恍┺r場一些年份發(fā)生、危害均比較輕。
二、大豆主要蟲害
1、大豆?jié)摳壍鹊叵潞οx:潛根蠅在墾區(qū)發(fā)生比較普遍且嚴重,白邊地老虎等地下害蟲一旦發(fā)生危害也較重。
2、大豆蚜蟲、薊馬:一般年份有所發(fā)生。
3、大豆二條葉甲:在墾區(qū)發(fā)生普遍、其成蟲危害豆苗、其幼蟲危害根瘤并有危害加重趨勢。
4、大豆四星葉甲、圓跳蟲以及多種鱗翅目害蟲(苜蓿夜蛾、煙夜蛾、尺蠖蛾類、燈蛾類、毒蛾類、草地螟、卷葉螟)尚有飛虱蝽象類等害蟲:在一些農場亦有發(fā)生,有的害蟲(如草地螟)一旦發(fā)生、危害相當嚴重。
5、大豆食心蟲:在墾區(qū)各農場發(fā)生比較普遍,但以西北部農場危害嚴重,在東北部少數農場危害也很重。
三、綜合防治策略思想與配套技術體系
綜合防治策略思想就是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總體觀點出發(fā),根據大豆生育期間的主要病蟲害發(fā)生危害情況進行全面治理,治理工作依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首先應全面掌握本地區(qū)(本場)大豆病蟲害種類及其發(fā)生 、消長、危害規(guī)律,對主要的病害、蟲害依據較準確的預測預報為防治前題,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強化農業(yè)技術措施,合理運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諸項技術措施,達到主次兼顧、病蟲害兼治,既經濟、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遵照綜防策略思想,在多年大豆病蟲害防治實踐基礎上,制訂了大豆主要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其中包括:農業(yè)技術、種子處理、測報調查、土壤施藥處理、田間藥劑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單項措施。
四、綜合防治技術推廣規(guī)程及技術指標
1、 合理進行輪作換茬
對土傳病害(大豆根腐病)和以病殘體越冬為主的病害(灰斑病、褐紋病、輪紋病、細菌斑點病等)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蟲(大豆?jié)摳墶⒍l葉甲、豆黃薊馬等)通過三年輪作即可減輕危害。當前推廣的麥-麥-豆,麥-豆-雜,麥-雜-豆以及麥-麥-豆-雜,麥-豆-麥-雜等輪作體系均可達到減輕病蟲發(fā)生的作用,嚴禁重茬與迎茬。對發(fā)生大豆孢囊線蟲病的地塊,至少應行5年以上輪作(因孢囊線蟲在土中可存活的年限長)方可減輕病情。有條件的地區(qū)如能采取水旱輪作防效最好,也可五年內只種禾本科作物(小麥、大麥、玉米、高粱)、油菜或甜菜等,對食心蟲發(fā)生重的地塊,也要進行輪作,但應注意當年種植的大豆地塊要遠離上年豆茬地至少1000m,尤其要注意鄰近的豆茬地是否遠離1000m。
2、清除病株殘體
大豆收割后應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并及早翻地,將病殘體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減輕病情,對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蟲,通過耕翻將害蟲翻到土表、經過耙、壓、撈地、機械損傷、加之日曬、風吹、雨淋、天敵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蟲的死亡率,有效減輕第二年害蟲的發(fā)生與危害。
3、嚴格調種檢驗,選用抗病蟲品種
結合本地區(qū)自然條件及病蟲害種類,選用高產抗病蟲品種。如:東北部農場近幾年選用了抗灰斑病品種,是有效控制灰斑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明顯減輕了危害。要選擇無病地塊或無病株及蟲粒率低的留種。
外地調種時,首先要掌握產地的病蟲害情況,嚴格檢驗有無檢疫對象,凡是種子中混雜有菟絲子、野燕麥、菌核等嚴禁調用或調出作種,盡可能避免從孢囊線蟲病較重地區(qū)引調種子(因混雜有土塊的種子或豆均可能帶有孢囊線蟲),稍不注意,后患無窮。
4、加強栽培管理
(1)播種:播種期過早或播種過深均可加重根腐病發(fā)生,應考慮適期晚播與注意播深。一般土表0-5cm土溫基本穩(wěn)定在6-8℃即可播種,注意墑情,濕度大時,寧可稍晚播而不能頂濕強播、不要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種大豆。根據品種特點,合理密植。播種深度一般掌握在4-5cm,如應用播后苗前除草劑時,可適當調整播種深度,因過淺時,易造成藥害,但又不能過深。
(2)施肥:增施有機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用比例要適當,避免單純過多施用N肥,防止貪青徒長、倒伏以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蟲能力,使大豆整個生育期間均能健壯發(fā)育。
(3)中耕:中耕至少要進行二次,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塊根據苗情及早進行,改善土壤通透性,地溫提高,促使新生根大量形成。對連作大豆地,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中耕培土一次,可以堵塞食心蟲羽化孔,使成蟲不能出土或減少其出土量或機械殺傷大量的幼蟲、蛹、成蟲,減輕蟲食率。每次中耕前要全面掌握豆田草情、病情、蟲情,用以確定配裝必要的復式作業(yè)。
(4)輔助措施:根據大豆生育期間的實際情況,可采取較靈活的輔助措施,如遇連雨年份就要加強排澇、注意草情,后期出現(xiàn)大草尚需人工去除。
(5)豆后麥茬早翻:豆茬地上種早熟小麥,爭取在8月上、中旬以前收小麥后及時翻地(三江平原地區(qū))可將豆茬地食心蟲的幼蟲、蛹殺傷,使成蟲不能出土、產卵,這對壓低食心蟲為害效果明顯。
(作者單位:157600 黑龍江省林口縣農業(yè)廣播學校、157600 黑龍江省林口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