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維
逆反心理是指人對各種刺激產生的與眾不同、與常態(tài)截然相反的心理反應。而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不成熟、不穩(wěn)定性。反抗性與依賴性、情感的閉鎖性和開放性、勇敢與懦弱、高傲與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等并存;不喜歡按別人說的去做;認為絕大多數(shù)規(guī)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就會感到厭倦;佩服與老師對著干的同學;認為父母、家長的話很多都有漏洞;喜歡與眾不同,愛做令人大吃一驚的事情,喜歡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違反某些規(guī)定會感到快樂;別人的批評常常引起反感和憤怒;認為父母和老師不應該為一些事小題大做,大驚小怪;認為冒險是一種極大的快樂;不管別人怎樣阻止也不會改變主意;會對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老師沒有意料的情況感到很開心;對傷害自己自尊心的人,想要給他添些麻煩,讓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越是禁止的東西,越要想方法得到。
中學生產生如此激烈的逆反心理的原因表面在兩個方面:主觀上,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fā)育成長的不穩(wěn)定時期,大腦發(fā)育成熟并趨于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fā)達,思維判斷、分析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經超出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等方面發(fā)展。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學生漸漸學會并掌握了逆向思維的方法。正是他們的思維發(fā)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同時,中學生又處于社會角色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jiān)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持批判態(tài)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客觀上,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
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問題心理;有消極性,也有積極性。它是學生成長道路上必然存在的,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他們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思變的特點,是他們的智慧火花和創(chuàng)造源泉。積極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逆反心理也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心理問題。當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的調節(jié)就會呈現(xiàn)消極作用,使各種教育不能順利進行,進而轉化成矛盾,嚴重者會造成事故,甚至釀成悲劇。如何應對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引導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質?
1.尊重是基礎
尊重每一位學生,是師生溝通的基礎。只有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走進他們細膩的內心世界,才能與他們更融洽地相處。對有逆反行為的學生,教育者應該避免以下4種錯誤的教育方式:(1)打罵、體罰。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學生認識到錯誤,還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從而愈發(fā)倔強、暴躁,甚至走向極端。(2)哄騙、利誘。這樣不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目的性,不利于學生健康價值觀的養(yǎng)成。(3)諷刺、挖苦。這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失去學習的信心,對老師的教育產生反感。(4)溺愛、遷就。這會使學生變得嬌生慣養(yǎng)、更加為所欲為。平時,教師和他們多談心,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多給他們一點溫暖和體貼,還要從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真心實意地去關心愛護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和短處,使其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而讓他們親身感受到老師真誠的體貼和關懷,體驗到自身的價值。當他們覺得老師值得親近、信賴時,就會把老師的教育認為是出于好意的勸導而愿意接受。 2.賞識是動力
渴望被賞識是人類最本質的需求。而對于成長中有逆反行為的中學生,賞識尤為重要。欣賞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能夠幫助其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學生的逆反心理,來自心中的積怨,這些積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經常性的說理引導,缺乏足夠的情感激勵造成的。當逆反的孩子用各種怪招來引起我們注意時,他是在給我們傳遞著這樣一種信息:“我想得到你們的注意和贊美?!苯處煈攲W會賞識中學生,用心去發(fā)掘這群“特殊”中學生的優(yōu)點,積極地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努力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在老師同學中的形象。成長中的中學生具有敏感的心靈,教師的一個不經意的贊許眼神,一句簡短的贊揚話語,一陣情不自禁的掌聲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一個巨大的動力,更是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動力。
3.師表是化身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于有逆反行為的中學生,教師首先必須為人師表,完善形象.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就因為他們把教師看成至高無上的完美的化身。這種形象一旦被破壞,就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導致他們“不聽話”。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巾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說話得體,表里如一,在信任和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要求適中,寬嚴得當,方法上以情為主,循循善誘,做到通情又達理。同時,努力提高教育素養(yǎng),以“能”感人,努力完善自身形象,提高可信度,達到避免或減少產生逆反心理的目的,此外教師還應當順應心理規(guī)律,化阻力為動力,逆反心理用的是求異思維,這種思維方法是科學研究、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不可缺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只要善于貼“標簽”,就能變消極為積極。例如,在批評的同時尋找其思想中的“閃光點”,加以肯定或表揚,往往能化阻力為動力,另外根據逆反心理兩面性的特點,有時還可以采取“激將法”來達到教育目的。教師首先要以自己規(guī)范的行為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來說教師的人格可以說是無字之怕、無言之教,而最重要的是通過人格的力量“以人教人”。教師要養(yǎng)成一種完整的人格、一種心胸寬廣、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氣質,一種求實致遠、樸實高雅的品位,學生在這樣人格的濡化下,才能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4.家教是定力
由于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盡可能地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家長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的教育光靠學校教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它需要學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決,而多數(shù)家長又缺乏教育的常以和方法,所以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家長的教育.對于家長有問題的,班主任必須要給家長指出來。教育者要了解,順應學生生理、心理成長的規(guī)律,有愛心的同時更具有童心,對于他們的好奇心,應適當給他們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不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誡他們而阻止其好奇心。他們在實踐中雖然走了彎路,但其成長經驗遠比家長的說教強上百倍。要真誠地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特別足當他們提出一些要求,見解時,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心日中喪失信賴度,阻塞心靈交流的通道;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要看到他們長處,要多體諒他們的難處.應該理解他們,不要給他們施加過分的壓力,讓他們有愉快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其正常健康成長。
總之,在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它對中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教師,既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不作簡單的指責與否定,又要千方百計消除其消極因素。只要教師辦法得力,就可以興利抑弊,使其從消極轉化為積極。由于中學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樣性,范圍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關鍵在于教師要正確對待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細致的教育,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