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佐
龍年歲首,透過僅存的1942年拍攝的北京動物園猴山的老照片,令我不禁追思起一段難忘又值得記載的歷史。
我在兒時就常聽父親給我講起建造猴山的小故事,一樁樁仍歷歷在目。
1941年年初父親承接了北平市實業(yè)總署園藝試驗場(北京動物園前身)猴山設計建造工程,并開始緊鑼密鼓邊設計、邊籌集工料的前期工作。豈料不久該場即遭日寇強占。日寇對工程橫加干涉、百般刁難,致使原本順利開工的工程舉步維艱。父親勇與日寇針鋒相對、據(jù)理力爭,逐一解決了緊缺又被嚴格控制的諸如洋灰(水泥)等建材問題。歷經(jīng)磨難,無奈工程被迫拖延至1942年才基本完工,同時也付出了被迫停止一切業(yè)務的巨大代價。
當年父親為猴山工程煞費苦心,頗有搜盡奇峰打草稿之舉,與總工程師劉世銘先生志同道合,從猴子的習性特點出發(fā),盡量擴大立體空間活動范圍,又保障四季光照充足,設計了南低北高、南窄北闊兩座石山。北主山內(nèi)還巧妙設置了一間多層次多洞穴的石屋,為晝出夜伏的群猴遮風雨避嚴寒,最多時能容納近百只小猴。主山高達15米。猴山雄健恣肆、氣概超然,令人矚目。
近觀:猴山選擇多為墨綠,色澤沉穩(wěn),形狀各異的青石錯落有致堆塑而成。群猴毛色背黃褐、腹白,與山體相互映襯,對比鮮明更利于觀賞。四周形似聚寶盆,以巨大花崗巖石條砌墻圍護,占地1500平方米。既擴大了群猴活動范圍,保障了人與動物安全,又便于游人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平、仰、俯視群猴,猶如放大的自然盆景。給人以賞心悅目、身臨自然山野之怡。南北聳立的兩山中間還特別設置了一彎小水池專供群猴汲水嬉戲,尤其盛夏之際尚可清爽沐浴。雖為蜻蜓點水之作,但卻讓群猴樂于山水之間,讓游人體味到勝似自然山水的情趣。兩山底部相連,一脈相承??臻g則以竹、木、繩索、攀梯牽拉搭連,形成分而不隔、高低相望、南北呼應的態(tài)勢。巧妙融入了中國書法山字筆斷意連的意趣,展示出特色獨具的整體造型。
遠眺:放眼望去,環(huán)猴山皆綠樹掩映,蒼松翠柏、沿湖垂柳交相成陰,更增添了暢觀山林之美。如是利用四周環(huán)境,巧借遠景的設計理念將猴山與動物園十分自然地結(jié)合成有機的整體。父輩們“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山至高境界無不令人敬佩。
細聽:群猴頑皮戲耍,時而高聲喧叫,在山石間仿佛回蕩著一首群猴狂想曲,儼然成了這里最快樂的小主人。獨特的猴山與極富靈性的猴子們一靜一動,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惹人喜愛。孩子們把這里當作成長的樂園,成人們在這里追憶兒時的喜悅。每年百萬中外游客對這里的向往與留戀,不正是對建設者最好的回報嗎?
北京動物園猴山不僅成為三山(猴、獅虎、熊山)之首,而且也是全國現(xiàn)存最早的動物展舍。許多城市動物園中的猴山都紛紛仿其而建,典范效應可見一斑。
1980年春,耄耋之年的父親應邀從山西老家來京,將自己珍愛的唐代飛泉古琴捐獻給國家。之后由我陪同去動物園,專程看望久別的猴山。在明媚的春光里駐足良久,他感嘆道:“時代變遷,強寇安在?猴山依舊,唯吾自傲!”
回眸猴山設計建造成功的歷史,既印證了父輩愛國的人格精神,也成就了超越時空的文化造詣特質(zhì)。它將在我的記憶中永存!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