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澄
我們這一代人,比較熟悉的現(xiàn)代女作家是冰心、丁玲等,對張愛玲卻知之甚少。這次我來美國,從社區(qū)圖書館借了幾本張愛玲的書,看罷這些書,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一個目前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女作家,為何在美國活得如此凄涼?
1955年35歲的張愛玲只身前往美國。后來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一個比她整整大29歲的左派作家賴雅。兩人于1956年結婚,賴雅于1967年去世。晚年的張愛玲一直離群索居。1995年中秋節(jié),她死于美國洛杉磯的公寓,7天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當時,屋里沒有家具,沒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蓋著一條薄薄的毯子。一個曾經(jīng)無限風光的生命,卻以一種最凄涼的方式凋零了。
張愛玲出生于貴族之家,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父親是一個封建遺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鴉片,娶姨太太,母親是曾經(jīng)出洋留學的新式女子,父母長期不和,終于離異。后來父親續(xù)娶,張愛玲與父親、繼母關系更為緊張。有一次,張愛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幾天,回來竟遭到繼母的責打,可是繼母卻誣陷張愛玲打她,父親發(fā)瘋似地毒打張愛玲。然后父親把張愛玲關在一間空屋里好幾個月,由巡警看管,后來她得了嚴重痢疾,父親也不給她請醫(yī)生,不給買藥,一直病了半年,差點死去。
曾有人問海明威“作家成長的條件是什么”,海明威說是“不幸的童年”。張愛玲不幸的童年,讓她過早領悟了人性深處的陰暗、自私、虛偽和冷漠,從而塑造了她的作品中如《金鎖記》中曹七巧那樣的畸形、病態(tài)的主人公。然而,張愛玲在走出牢籠之后,在與社會的沖撞中,她不由得又留戀起昔日的張公館。眼看著自己高貴的家族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瓦解頹敗,張愛玲便有一種失去精神家園的孤獨感和自憐感,懷舊與頹廢的情調(diào),深深地烙在她心靈深處。由此可見,在一個作家成年后,仍不能逐漸超越早年不幸所造成的人格缺陷,那么,這就是這位作家終身的不幸了。
張愛玲來到美國后,雖然也接觸了西方文化,也有了可讓她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和條件,但畢竟美國不是上海和香港,還有一段讓她難以跨越的距離。她到美國以后寫出的作品,再也無法超越她在上海時的作品。她的精神世界,仍被她筆下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扭曲的悲劇女姓性格所包圍。終其一生,她再也沒有走出這個死循環(huán),從而注定了她在美國最后的悲劇。
張愛玲在19歲時寫的《天才夢》中曾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張愛玲在洛杉磯的最后23年里,那些“虱子”就一起襲來,嚴重地損壞了她的心理健康。生活日益封閉,她對人越發(fā)冷淡,甚至拋棄了對母親和弟弟的親情。雖然,她以一雙早熟的慧眼,洞徹了人性的弱點和世間的荒誕,并以生花妙筆展示出來,但她卻沒有足夠的光芒能夠穿透黑暗,來驅(qū)散她心靈中的“虱子”。近年來,通過《紅玫瑰和白玫瑰》和《色·戒》等電影、電視劇,在中國內(nèi)地一次又一次掀起張愛玲熱。我們承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由于張愛玲的存在,其色彩將更加斑斕,但如果像她的前夫胡蘭成那樣,把張愛玲拔高到魯迅的高度,甚至認為張愛玲的成就超過了魯迅,那也是許多讀者不會同意的。
我以為,雖然魯迅與張愛玲都擅長暴露人性的弱點,但魯迅的小說,是新時代來臨前的吶喊,而張愛玲的小說,卻是歷史車輪下的呻吟。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