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雪
8月13日滬深兩市又現黑色星期一,筆者梳理、分析、總結了一下,導致兩市個股普跌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國外國內的,共有四個方面:
來自國外的原因是,8月10日歐美資本金融證券市場普遍下跌,大宗商品價格也是普跌,當然,這不能算是決定性的原因,決定性的原因主要來自國內,其一是有大報報道,國務院房地產市場調控督查組又向地方市場發(fā)出嚴厲調控信號,對一些地方一些執(zhí)行不到位的做法給予了明確警示,有分析認為,國務院督查組此時放風,意在“一石三鳥”,一是督促地方政府繼續(xù)實施調控政策,防止地方明里暗里微調放松;二是警告市場若房價出現反彈,中央隨時會有更嚴厲舉措推出;三是明確告訴地方政府和開發(fā)商,調控將是長期的,房價不再降,可以,上漲,卻不可以。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房地產板塊龍頭股萬科A盤中曾大跌5%。其二是有傳媒說中信證券海外投資發(fā)生29億元的巨額虧損,還有傳言說中信證券內部發(fā)生打架斗毆事件,公司董秘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又沒有給出有價值的信息,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交易時間,中信證券曾一度跌停,收盤價跌幅也超過了9%,并且連累其它金融股如保險股跟跌。其三是市場中人預期、希望中的周末央行降準或降息沒有兌現。
怎么理解上述幾個原因與8月13日滬深兩市的普跌之關系?我認為,8月13日滬深兩市普跌,既有正常合理的一面,也有不正常不合理的一面,或者說有反應過度、反應偏差的一面。何以這么說呢?第一,萬科A等房地產股的大幅下挫是正常的,應該的,是合乎市場邏輯的,投資者拋股是理性的、正確的,也是“政策面影響基本面,基本面決定技術面”這一經濟投資邏輯的正常體現。
有的人過去曾經在房地產股上賺過錢,心中存有房地產情結,而之所以難以擺脫這個情結,腦子不能轉過彎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對中國實體經濟調結構、促轉型這一大背景沒有形成概念,沒有理解這一大背景。第二,中信證券投資者的拋售正常不正常呢?凡存在的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必有其原因,什么原因呢?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度太低,或者說投資者心理太脆弱,對傳言太敏感,對此你也許會說這是投資者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在作怪,但你卻也不能否認投資者的這一反應確有客觀唯物主義的現實環(huán)境條件在起作用。主觀唯心也?客觀唯物也?想明白了,你大概也就理解了資本金融證券市場虛擬經濟領域的投資投機之道。第三,有人認為8月13日的普跌是由于央行沒有如他們所預期、希望的進行降準或降息,這也許自有他不成立的邏輯,不過在我看來,卻是由于他們把央行的貨幣政策對股市行情的影響看得過分重要了。我認為,貨幣政策的松緊與股市行情的牛熊熱冷沒有直接的確定的線性關系,因為滬深兩市歷史上貨幣政策緊縮而行情呈瘋狂的時候也是有過的,比如在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時,央行連續(xù)上調了十次存款準備金率,也多次上調了利率。所以說一千道一萬,把央行微調放松貨幣,當成股市利好的深層原因,還是沒有真正搞懂中央政府目前的主要目標是調經濟結構、促經濟轉型,因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使得貨幣政策保持在中性甚或偏緊的區(qū)間狀態(tài)。要知道,流動性泛濫,到處不差錢,是不利于企業(yè)轉型的。
投資者該如何降低錯率提高對率呢?按照股神巴菲特的說法,投資就是滾雪球,關鍵是尋找一個足夠高足夠長的斜坡。換句話說,高長的斜坡就是上市公司闊遠的成長空間。而降低錯率,就是要回避未來成長空間很狹小的傳統(tǒng)經濟股票,如水泥鋼鐵股、石化煤炭股、房地產股,而要提高對率,就要尋找未來成長空間很闊遠的新興經濟股票,如物聯網、頁巖氣之類。
調經濟結構、促經濟轉型是政府的大政方針,也是滬深兩市只能呈現結構性行情的背景,更是投資人避害趨利的依據,誰現在看懂這一點,誰就會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