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 全洪斌 蔣忠仆
[摘要] 目的 探討兒童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PVL)的MRI表現(xiàn)特征及診斷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臨床及MRI證實的38例PVL的MRI表現(xiàn)。 結果 早產兒29例,有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足月兒9例;MRI表現(xiàn)為腦室周圍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腦室周圍白質減少,側腦室不同程度變形及/或擴大,部分患兒還伴有胼胝體發(fā)育不良。 結論 PVL的MRI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清楚顯示PVL的病變程度及范圍。
[關鍵詞] 白質軟化;腦室周圍;兒童;磁共振成像
[中圖分類號] R445.2;R748[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1-0080-02
兒童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periventricular leukomacia,PVL)是缺氧缺血性腦病的一種后期改變,是造成早產兒腦癱的主要原因[1],早期發(fā)現(xiàn)并早期干預治療能減輕或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為了研究MRI對PVL的診斷價值,筆者收集經臨床及MRI證實的PVL患兒38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及MRI表現(xiàn)特征,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月間經臨床及MRI證實的PVL患兒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齡8月齡~13歲。早產兒29例,孕齡30~36周;足月兒9例,孕齡37~41周,其中2例為雙胞胎之一患病。所有患兒均無代謝性疾病、感染性腦病、外傷及腦出血。臨床表現(xiàn)包括運動障礙、智力落后、視力異常、抽搐發(fā)作、癲癇等。
1.2 設備和方法
采用東芝1.5 T超導型MR掃描儀,頭部7通道相控陣線圈,掃描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 T2WI(TR 4 900 ms,TE 105 ms)、反轉恢復序列(FLAIR)T1WI(TR 2 000 ms,TE 15 ms)、水抑制序列T2FLAIR(TR 2000 ms,TE20 ms)和矢狀面T1WI(TR 535 ms,TE 12 ms);層厚5 mm,層間距1 mm;視野240 mm×220 mm, 矩陣224×256。對不合作患兒掃描前口服10%水合氯醛溶液(0.5 mL/kg)或直腸灌注保持鎮(zhèn)靜。
2 結果
29例早產兒中,運動障礙26例、智力落后11例、視力異常6例、有抽搐發(fā)作史4例、癲癇5例;9例足月兒中,運動障礙5例、智力落后2例、視力異常1例、有抽搐發(fā)作史2例、癲癇3例。
參照Fedrizzi等[2]將PVL的MRI表現(xiàn)分為輕、中、重3度。①輕度10例,其中足月兒6例,早產兒4例;單側分布1例,雙側分布9例。MRI表現(xiàn)為側腦室三角區(qū)和(或)前后角周圍腦白質減少,可見T2WI高信號,腦室無明顯擴大,腦室外側壁形態(tài)稍不規(guī)則,拉長變直(封三圖1)。②中度25例,其中足月兒2例, 早產兒23例;單側分布2例,雙側分布23例。側腦室周圍(已累及側腦室體部)腦白質明顯減少或部分消失,并可見T2WI高信號,側腦室輕、中度擴大,外側壁形態(tài)不規(guī)則(封三圖2),伴胼胝體發(fā)育不良4例。③重度3例,其中足月兒(雙胞胎之一)1例, 早產兒2例,均為雙側分布。MRI表現(xiàn)為腦室周圍白質基本消失,側腦室明顯擴大,外側壁不規(guī)則呈鋸齒狀或波浪狀(封三圖3),伴胼胝體發(fā)育不良(封三圖4)1例。
3 討論
3.1 病因、病理及發(fā)病機制
PVL的致病原因包括缺血缺氧、感染、代謝和免疫等因素,以缺氧缺血性腦病最多見[3]。腦室周圍白質由于缺血缺氧發(fā)生水腫、凝固壞死,繼而吸收或形成瘢痕和膠質增生,局限或彌漫的膠質損傷使髓鞘化延遲、白質減少及側腦室變形擴大,最終造成患兒運動、語言、視力及認知等方面的障礙。PVL好發(fā)于早產兒,其原因與腦部不同損傷形式和發(fā)育階段有關,腦室周圍白質血供來源于長、短穿支動脈,這些血管來自軟腦膜表面,終止于腦室周圍白質深部,未成熟兒血管發(fā)育不成熟,長、短穿支匯合較少,而側支循環(huán)尚未建立,使腦室周圍成為腦血流分布最少的部位,一旦全身血壓降低,這些部位最易遭受缺血性損傷,所以PVL多見于早產兒;妊娠晚期到結束,隨著腦血管發(fā)育的日趨成熟,長短穿支的匯合增加,側支循環(huán)建立, 敏感區(qū)改為皮質及皮層下白質和基底節(jié)區(qū),PVL的發(fā)生率也隨之降低。本組早產兒占29例,而足月兒僅9例,與文獻基本相符。
3.2 MRI表現(xiàn)
PVL的MRI表現(xiàn)與其病理特點有關,側腦室周圍白質由于缺血缺氧、壞死,表現(xiàn)為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壓水像為高信號或低信號,輕度患者主要累及側腦室三角區(qū)、視放射區(qū)或(和)前角周圍白質,中重度患兒則可累及側腦室體部甚至半卵圓中心;相應區(qū)域腦白質不同程度減少;多數(shù)患者腦室外側壁形態(tài)不規(guī)則,拉長變直,伴有幕狀突起,腦室大小可以正常,也可明顯變形擴大;胼胝體可部分或全部發(fā)育不良。文獻報道[4]PVL的臨床癥狀與腦室周圍白質減少程度、腦室周圍異常長T2信號分布范圍、有無胼胝體發(fā)育不良相關,而與側腦室擴大程度不相關。本組MRI表現(xiàn)與其臨床癥狀基本吻合,所有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腦室周圍白質減少及異常T2高信號,部分中重度患兒還伴有部分或全部胼胝體發(fā)育不良,不同于文獻的是,本組輕度PVL患兒多數(shù)側腦室不擴大而僅表現(xiàn)為側腦室外側壁變形,中重度患兒多數(shù)伴有側腦室變形擴大,筆者認為PVL是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后期改變,側腦室的形態(tài)和大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程的長短和嚴重程度,側腦室變形擴大越明顯,說明患兒病程越長,病情較重,可能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有報道足月兒與早產兒的缺血缺氧性腦損傷形式可以有交叉,不過早產兒PVL的程度比足月兒重,范圍廣[5]。本組早產兒中重度PVL占93%,而足月兒中輕度PVL占66.7%,與報道基本相符。
3.3 影像學檢查方法比較
PVL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有超聲、CT和MRI,超聲檢查方便快速,已廣泛運用于PVL的診斷和隨訪中。CT檢查雖然簡便快速,但由于輻射劑量大目前已很少用。MRI在早期發(fā)現(xiàn)PVL上優(yōu)于超聲[6],可較早發(fā)現(xiàn)腦室周圍的細微或彌漫性病變,而且還能觀察胼胝體發(fā)育情況,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MR擴散張量成像能提示纖維束的髓鞘化過程的延遲, 反映兒童發(fā)育中腦白質微觀結構的改變[7],在PVL的隨訪觀察中具有較大潛力。
綜上所述,PVL的MRI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當患兒腦室周圍出現(xiàn)長T1長T2信號,腦室周圍白質減少,側腦室外側壁不同程度變形及/或擴大,結合臨床癥狀即可確診PVL。MRI可清楚顯示PVL的病變程度及范圍,在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治療和隨訪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Drougia A,Giapros V,Krallis N,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palsy in infants with perinatal problems:a 15-year review[J]. Early Hum Dev,2007,83(8):541-547.
[2]Fedrizzi E,Inverno M,Bruzzone MG,et al. MRI features of cerebral lesion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preterm spastic diplegic children[J]. Pediatr Neurol,1996,15(3):207-212.
[3]馬丙祥,陳嬌陽. 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發(fā)病機制研究現(xiàn)狀[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1,3(6):506-508.
[4]范曉穎,肖江喜,蔣學祥,等. 兒童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的MRI與臨床對比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3):268-271.
[5]Deguchi K,Oguchi K,Matsuura N,et al.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relation to gestational age and axonal injury[J]. Pediatr Neurol,1999,20(5):370-374.
[6]黎惟廣,蔣紅斌,甘恬,等. 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綜合干預的臨床研究[J]. 華夏醫(yī)學,2010,23(1):85-87.
[7]謝晟,郭雪梅,崔愛國,等. 兒童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的MR擴散張量成像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3):325-327.
(收稿日期: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