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陷入了高股價、高房價的泡沫經濟時代,日本人把大把金錢與自信搬向梵高、莫奈、雷諾阿等西方一流藝術大師。1987年到1900年間,國際拍賣會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落入日本買家的手中。這4年間,日本竟然從西方進口了138億美元的藝術品。90年代后,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這些高價藝術品或成為銀行的抵押品,或滯留在私人藏家之手,成為有價無市的一塊“雞肋”。據(jù)日本畫商最樂觀估計,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現(xiàn)仍保存于日本各銀行手中的畫作如今最多能賣出14億美元。
再看中國,我國的拍賣行業(yè)和藝術品價格的攀升是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到如今,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xiàn)狀與日本當年的狀況進行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狂熱程度不相上下。陶瓷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文化,但近年來,隨著陶瓷藝術品熱潮的興起,陶瓷藝術品市場開始出現(xiàn)泡沫泛起的跡象。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品是否有品評標準?什么樣的作品才值得收藏,才會在泡沫泛起的藝術市場上擠盡泡沫回歸價值?這些都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從現(xiàn)實狀況看,如今的藝術品市場往往以頭銜論價格,比如,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多少錢1“件”,省大師、市大師又是多少錢1“件”。注意,在這里“件”是容積單位,而不是通俗的“個”,也就是說,1“件”并不是1個,1個則是若干“件”。
再來看看我們一共評了多少大師:自1979年到1997年,由原輕工業(yè)部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共評選了四屆;1995年,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開始評選“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該榮譽稱號由工信部重新評選,至今評選了六屆;2011年,中國建筑衛(wèi)生陶瓷協(xié)會評選了首屆“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此外,江西省從1995年開始每四年評選一次“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景德鎮(zhèn)市也開始評選“景德鎮(zhèn)工藝美術大師”。
這些榮譽稱號背后,需要我們反思的是,陶瓷藝術界真的有這么多“大師”嗎?
誠然,國家相關部門評定“大師”是為了保護民間手工藝人,弘揚中國陶瓷文化,但如今,“大師”卻成了陶瓷藝術品市場泡沫的重要成因。在許多陶瓷博覽會上,藝術品收藏者常常感到困惑;為何此“大師”的作品格調高雅,而彼“大師”的作品卻粗俗不堪?
其實,歷史的認可是對藝術作品最好的檢驗和沉淀,如唐英、“珠山八友”等人,盡管沒有受封“大師”的名號,但他們是實至名歸的大師。就拿“珠山八友”來說,他們的筆墨技法嫻熟,加之當時的政府作為強有力的“粉絲”追隨,形成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他們確立了陶瓷繪畫的藝術形式,對后世的陶瓷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所以說,無論這“大師”那“大師”,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才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錢,才經得起歷史河流的淘洗。(萬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