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
Question 1: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不好好吃,而且老是挑食,只吃零食,我們想盡各種辦法,如打開電視機以便讓他坐下來,但是只吃幾口就又跑走了,只得追著喂,這樣對孩子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她為什么不愛吃飯?到底要我怎么做?
Question2:我家孩子的食欲時好時壞,有的時候吃飯狼吞虎咽,但過了幾天就不愛吃了。有一次大病后,他的飯量讓我們都有點害怕。過了一周,他就恢復如常,有時候還拒絕進食了。這該如何解釋?
首先,沒有不愛吃飯的孩子。孩子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是很迫切的,所以在身體健康時就會有食欲,加上父母精心準備的可口飯菜,會較順利的進食。
孩子吃飯不好,肯定是有原因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家長首先要細心觀察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找到原因,加以改善。
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不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食欲低下(如胃炎、腸道感染、肝炎、急性感染或慢性病、腫瘤或血液病等),多數是由于不當的喂養(yǎng)習慣所致。
我們知道,吃進的食物要在胃腸道內被分解成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這個過程稱為消化。食物消化要依靠:
(1)?消化道肌肉的舒縮作用—將食物磨碎和攪拌并將其運送到胃腸遠端。
(2)消化酶的分泌—將高分子營養(yǎng)物質如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葡萄糖),以便身體更好地吸收利用。
我們身體的消化活動是很有規(guī)律的,飯前胃腸蠕動加強,各種消化酶開始分泌。進食后,消化吸收功能處于高峰,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2-3歲以后的小兒隨著牙齒及消化系統的不斷發(fā)育,食譜范圍增寬。但有些小兒由于許多東西未吃過或過于習慣某一種食物,開始時會感到不適應而挑挑揀揀,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就趕緊給牛奶或餅干、零食補充。4-6歲的孩子兩頓飯的間隔應大于3個小時,一些孩子由于吃零食或喝甜飲料較多而使體內血糖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正常情況下,大腦的攝食中樞與飽感中樞受機體血糖水平影響而相互交替、相互抑制,從而產生周期性食欲),正常的饑餓感就消失了,到了吃飯的時間也不會有食欲。但當機體血糖水平降低后,孩子又感到饑餓,于是到處找零食吃。我們知道,零食里的營養(yǎng)成分遠遠不如蔬菜糧食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豐富,而且熱卡和糖分相對于小兒又較高,不利于小兒身體發(fā)育的需求。挑食的小兒營養(yǎng)的攝入也遠低于正常進食的小兒。
第一個問題中,孩子吃飯看電視是不好的,進食時精力不集中,老被一些新鮮的事情吸引這樣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孩子也不能體會到食物的香甜,不會對飯菜感興趣。而邊吃邊玩追著喂食,這就使得進食時間過于拖長,飯菜容易涼,孩子吃了會感到腹脹、腹痛不舒服,同時也造成胃腸負擔過重。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采用激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吃一些未吃過但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不要邊吃邊玩,不要打開電視分散其注意力,飯前1個小時左右不要再進食零食或含糖分的飲料、水果,進食環(huán)境要安靜,進食時間不要過長(最好不要超過半個小時),鼓勵進食,不要強迫進食。對于不愛吃蔬菜的小兒,可以用模具做出他喜愛的形狀(如小太陽、月亮、花朵等)。
還要注意的是,每個寶寶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多數小年齡的寶寶雖然器官發(fā)育已經完善,但是消化食物的能力較之成年人來說還是不夠的。不要讓寶寶吃得過量,油膩、甜食、甜飲料不要攝入過多。以他平時的食量計算,不要大于0.5—1倍。若進食上述食物過多,寶寶的腸胃會出現消化障礙,造成“積食”,孩子會出現口臭、手腳心熱、大便干、舌苔厚膩等現象,這時候就不愛吃飯了,若是這個癥狀不糾正,若稍有受涼等情況發(fā)生,就會出現感冒癥狀。這也是小寶寶愛反復感冒的原因之一。
此外,孩子對食物的味道和感覺也是影響進食的原因之一,對于同一種食物,若是天天吃也會產生厭倦的。所以父母們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來決定孩子的食譜和食量,盡量做到飲食多樣化以保證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
我國的中醫(yī)對于小兒飲食也有一些獨到的見解。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五臟六腑的功能尚未完備,“脾常不足”。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先天之本的腎臟一起負擔著小兒的生長發(fā)育和各種生理功能?!捌⒉缓蛣t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若上述的情況持續(xù),就會使得脾胃的功能不和諧,會加重孩子的胃腸負擔、造成小兒的消化功能的紊亂,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不足,生長發(fā)育就會受到影響,一些孩子出現身體消瘦、抵抗力下降,消化不良、胃炎、潰瘍病等情況。
介紹一些常用的中成藥:
乳食積滯——化積為主。如化食丸、健兒清解液、小兒消食片、化積口服液等。
脾氣不足,運動無力——健脾益氣為主。如:健兒消食口服液、參術兒康、兒康寧、健脾生血顆粒(伴有貧血)等。
脾胃虛弱、大便稀溏——健脾止瀉為主。如:醒脾養(yǎng)兒顆粒、啟脾口服液、兒康寧、參苓白術丸等。
常用的食療:
1.山楂、谷芽、麥芽:
上述三種食品性質平和,入脾、胃經,均有健脾、消食、益胃的作用。常用來治療小兒食物不化、嘔吐厭食、舌苔厚等癥狀。常選用炒麥芽和/或炒谷芽、炒山楂配合炒神曲(中藥店有售)各6克,水煎服。
2.雞內金(雞胗的內膜):性質平和,是眾人皆知的健脾消食之品。多用于小兒食積不化及小兒疳積等,癥狀較輕者,可用本品研末后服用,每次3-6克,也可與山楂、麥芽煎水服用。民間還有取適量雞內金研末與面粉相和做成小薄餅食用的方法。
3.山藥:性味甘平,入脾、腎、肺經。功效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常用于厭食、腹瀉、脾虛、氣虛等多種疾病??梢哉羰?、煮食。
4.薏仁米: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經。功效利濕健脾兼清熱排膿,對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及腹瀉的小兒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