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然
世界上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所有最精密高深的儀器,都是大腦的產物。人的大腦擁有100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大腦是世界上構造最復雜的一塊物質,其機能之精巧是任何物質都無可比擬的。
如果不早日開發(fā)我們自身的大腦潛能,我們就有愧于上蒼對人類的恩賜。如果一個人孜孜不倦,每天24小時地吸收知識和信息,他的大腦所貯藏的知識信息可以是北京圖書館館藏圖書的25倍。一個經常動腦、勤于思考的人,其使用的腦細胞僅為大腦細胞的1%,可見人大腦的容量也堪稱一個“小宇宙”。
同樣,人的記憶容量也大得驚人,如果將人腦記憶容量換算成比特,那么,一個人的大腦每秒鐘能接受10億比特的信息。即使假設99%被遺忘,只記?。保?,人的一生能記憶的信息量是10的16次方,即一京比特。(注:一京是100億的100萬倍,這也就是說,人腦記憶容量高于計算機100萬倍。)
人的左腦記憶是一種初始記憶,是司空見慣的死記硬背,而這種記憶的遺忘幾率非常大。有統(tǒng)計表明,人的記憶力在一周后僅能記住“死記硬背”的20%。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普遍現(xiàn)象,那就是95%以上的人僅僅使用自己一半的大腦,即左腦。這是由于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人體的自然生理屬性。人主要通過右手使用各種工具,左腦每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加上語言中樞、邏輯分析、數(shù)字處理、記憶等,都由左腦處理,所以造成人大腦的左腦滿負荷運行;另一方面是由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加重了左腦負擔。
人的右腦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源泉。人腦的大部分記憶,是將情景以模糊的圖像存入右腦,如同錄像帶的工作原理一樣。信息以某種圖畫、形象,像是印膠片似的被記入右腦的。思考的形成就是左腦一邊觀察右腦所描繪的圖像,一邊把它符號化、語言化的過程,把右腦的形象思維轉換成語言。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笨梢?,我們進行思考的時候,首先需要右腦通過非語言化的“信息錄音帶”(記憶存貯)描繪出具體的形象。
現(xiàn)代社會強調的創(chuàng)新能力或者說創(chuàng)造力是什么呢?它實際上就是把頭腦中那些被認為毫無關系的情報信息聯(lián)結、聯(lián)系起來的能力。這種并不關聯(lián)的信息之間距離越大,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想也就越新奇。人是不能創(chuàng)造出信息的,所以,創(chuàng)造能力也就是對已有的信息再加工的過程,因此,假如右腦本身尚無大量的信息存貯,創(chuàng)造力也就無從談起。我們常常強調“直覺”、“一閃念”的重要性,這種“直覺”、“一閃念”的產生,首先要求右腦直觀的、綜合的、形象的思維機能發(fā)揮作用,并且要有左腦很好地配合。簡而言之,我們欲求不斷有嶄新的設想產生,不斷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轉變自己的認識,就必須充分使用右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