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涵
“拼爹”這詞熱了有一段時間,網民的譴責聲并不激烈,是啊,都習慣了,隨著貧富矛盾的不斷激化,該詞愈演愈逼真。窮人的朋友都是窮光蛋,富人的朋友非官即富,非富也有名望,把“物以類聚”形象地演繹出來。
消費求有個好爹,工作求有個好爹,找對象更求有個好爹。男的不怕討不到媳婦,或說好媳婦,女的更可以放眼挑選。至于犯了事,有個好爹也能化險為夷。李啟銘一句“我爸是李剛”鐵板釘釘,將“拼爹”發(fā)揮到了極致,只是在“拼爹”的同時,拼掉了自己,也拼掉了老爹。
爹拼一輩子,為了兒女,到頭來卻栽在兒女手上,豈不太屈?“拼爹”的趨勢也昭然——“坑爹”。
城里年輕人在爭著“拼爹”時,鄉(xiāng)下老人們也在忙著“拼孩子”。
每次回老家,總能在茶余飯后,串門閑聊中聽見,大爺大媽們吆呼:“我兒子考上公務員嘍!”“我閨女調到法國上班啦!”“我女兒嫁了個又帥又有錢的老公。”有的老人為著老臉爭得面紅脖頸粗,甚至扯出一大堆謊言。
“光宗耀祖”這個成語是拼孩子的基礎,也是拼孩子的典范,但卻是另一個極端。這不僅給孩子增加了無形的負擔,也為“拼比”之風推波助瀾,不值呀!
“恨鐵不成鋼”這句老話是拼孩子的手段,最好不要濫用,當然,解釋成恨自己這塊鐵不成鋼是可以的。
“父子”并列在一起,就是平等。孩子要聽了,他也會在心里想,我該恨你這塊黑炭為啥不成金剛石,當然就可以堂而皇之去拼爹了。
因為某種原因,自己到老未能如愿,寄希望于孩子,以解憋壓心頭幾十年的怨氣,完全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惡性循環(huán)。許多言之鑿鑿和順理成章的事,常常使孩子無所適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更多時候,心理健康比體魄的雄偉更重要。
做爹的始終比孩子多扛一種責任,就是最古老的教育思維——養(yǎng)不教,父之過,爹對孩子承擔的是終生責任制,始終要為孩子做起榜樣。跟人家口頭上去“拼”,本就不是智舉,拼了不會多,不拼也不會少。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自然不必多說。
一句話,拼爹,拼孩子,不如都拼自己!
年輕人青春勃發(fā),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理所應當拼一拼,淪落做啃老族,自己不也感覺抬不起頭來?
老了也跟人家拼?當然也可以,拼的是自己作為長者的修養(yǎng)、氣質,名震一隅,受地方尊重,良好的口碑也能為下一代帶來福利。
“拼自己”超越時空、地域和人文,具有永恒的價值。在雙拼之風盛行的時代,尤其要牢記“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