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什么是教育的魅力?是可信性、生動性、感染性的總和。
泰坦尼克號輪船的沉沒是真實事件,但畢竟還有生還者。生還者是什么人?據(jù)調(diào)查,婦女、兒童占69%,此外還有少量曾坐頭等艙的人。而大多數(shù)成年男人生還者只占17%,數(shù)量很少。
基此我們可以想到,那些道德的形成,絕對離不開接受過必要的教育,而那樣的教育一定是有生動性的教育,有魅力、有感召力的教育。另外,那些有道德的人的舉動絕對不是在船長下令、在某種從眾習慣下被動地做出的,而純屬個人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首先是個人的信念和行為,是主動性、自覺性的。因此任何教育,尤其是德育,最根本的目的首先是促成每個人自身德智素養(yǎng)的增進。要實現(xiàn)這些,教育的魅力化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什么是教育的魅力?是可信性、生動性、感染性的總和。而這一切魅力中,德育魅力是第一魅力。
中國的德育有過真正的魅力么?當然有過,可惜經(jīng)不起種種客觀外力的異化。
古代中國,曾是天下第一、舉世無雙的德育大國。從孔子起,直到他之后一代代的儒師,所寫、所編的教材幾乎百分之百是德育教材,純粹的智育教材幾乎沒有。雖然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中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但在實踐上卻很少有關(guān)他如何教學生練習算術(shù)的記載。連體育方面的事,也沒發(fā)現(xiàn)他細講過什么。德育的極端化,對智育的冷陌,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傳統(tǒng)之一。結(jié)果連德育本身也很難搞生動,很難有真正的魅力??鬃釉怨拔峄袒倘鐔始抑保@對一個教育者來說也是大失魅力的。
上世紀的中前期、中后期(至1976年前),中國的另一種德育極端化現(xiàn)象又盛行起來。這就是:用政治教育(包括極左宣傳)代替一切德育內(nèi)容。德育的極端化和虛假化,政治的病態(tài)化和瘋狂化,包括“文革”時期將千千萬萬的教師弄得“惶惶如喪家之犬”,這實際上是德育的徹底崩潰。當然,連智育也很難幸免。那樣的教育,有什么魅力可言?
無論是古代的“獨尊儒術(shù)”還是前時的“政治掛帥”,中國的德育在目的上從來都不關(guān)注大多數(shù)平常人的基本道德,只想將少數(shù)人拔高為非常之人。殊不知離開對常人常德的培養(yǎng),非常之人與非常之德很難形成,而且又離不開作假。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之后,中國教育有兩種蘇醒都應當肯定,即德育蘇醒和智育蘇醒。德育蘇醒首先表現(xiàn)在對“政治是統(tǒng)帥,是靈魂”之類僵冷教義的遠離,而對個人意志、個人能量、個人價值給予了空前的尊重;智育蘇醒主要表現(xiàn)在向新型的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攀升,產(chǎn)生了“知識爆炸”式的空前效應。
中國教育從古代的“唯德育論”,前代的“唯政治論”,又一下子走向“唯智育論”,都等于走進了教育誤區(qū)。今天的中國,“教育”已成為“智育”的同義詞或等義詞,即使后來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也屬于智育范疇。不論是前時在德育中折斷了智育翅膀,還是今時在智育中斬斷了德育脊骨,教育的任何飛行都不會是壯麗的,不會是自由的,當然也不會顯示出真正的魅力。
中國教育立足于培養(yǎng)非常之人的心思太重了,而忽略了培養(yǎng)生動的人這一根本。生動的基本特征是一種良性的觸動,而高品位的觸動就是感動??傊?,生動是一切魅力的基礎(chǔ)。
今天,教材、教法不生動,教師不生動,教育家也不生動,學生也不生動,致使教育的魅力難以彰顯出來。教育的主要對象和主要的影響對象不是其它,只是人!因此只有教育生動化了,魅力化了,才能產(chǎn)生出和發(fā)揮出切實的良性影響力。把社會和人生推向生動,使教育成為世上最有魅力的事業(yè),這是一切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chǔ)工程和重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