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是近代將科學技術納入社會結構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先驅,其技術思想非常豐富。本文從技術是人的存在方式、一種行為過程、革命性力量、社會權力的競技場等幾個方面分析簡述了馬克思的技術思想。最后指出馬克思是從生存論的境界和視角展開對技術的研究的。
[關鍵詞]存在方式;行為過程;社會權力;生存論
[作者簡介]王迎春,復旦大學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統(tǒng)戰(zhàn)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上海,200433
[中圖分類號] B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5-0001-0003
技術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馬克思的技術思想也非常豐富。馬克思的技術思想從來不是抽象的,總是在對于人的意義和社會關系中來討論。
一、技術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使人成之為人的基本因素
馬克思對于技術的理解是與人的生產和勞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為馬克思認為生產性勞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也是使人成之為人的過程?!拔覀儼褎趧恿騽趧幽芰?,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能力必然要轉化為現實的具體勞動才是現實的,才有價值。體力和智力具有無限可能性,但只要一用于生產就表現為技術性的活動。
恩格斯論述了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雖然,馬克思不一定同意這種討論從動物到人的轉變方式,但是,他認為技術是人獨有的能力,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他指出技術是與人相伴而生的,在最初的時候,人使用自己的器官作為工具,也就是天然的勞動資料。當在原始時代,“勞動者身體的器官是惟一的勞動資料?!薄皠趧邮紫仁侨撕妥匀恢g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但是“勞動過程只要稍有一點發(fā)展,就已經需要經過加工的勞動資料?!币蚨瑒趧淤Y料往往成為人與自然互動的中介,同時,勞動資料的使用也在重塑人的身體自然和心智層面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外在工具或勞動資料在社會勞動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的過程。人的勞動越復雜就越需要勞動資料的進步,勞動資料和勞動資料的組織方式決定了人類的生產水平。
二、技術是目的和實踐的結合,是一種行為過程
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這是很多受馬克思影響的學者定義技術的原始理論模型,即技術包括主觀目的,是個活動過程,通過勞動資料(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
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技術活動是以人的目的性為起點的?!爸┲氲幕顒优c織工的活動相似,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 已經在自己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薄斑@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guī)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瘪R克思認為以技術活動為核心的勞動過程是一個目的理性的行為過程。任何技術的應用都指向特定的目的,依此引申,甚至于技術的設計本身就蘊含著明確的目的取向。技術的設計是技術應用的基本前提,這種前提中蘊含著技術應用的目的導向。
合目的性的活動必須還要合乎“理性”,即合乎自然規(guī)律?!皠趧淤Y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fā)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眲趧淤Y料大體相當于技術論者指稱的工具。馬克思還指出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要建立在對物的自然屬性的順應基礎上,自然屬性和自然規(guī)律是技術活動的內在要素。這說明了應用于感性世界的技術與理性之間的緊密關系。技術對于世界的感性改造必須建立在人對自然的理性理解基礎上,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所在。
馬克思認為人的超越性并不單在于人的理性的力量,人對自身和社會的創(chuàng)造是建立在人的以技術為核心的超越性的生產活動基礎上的。“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比说膬仍谛枰侵溉说睦硇孕枰陀缮鐣P系塑造的社會需要,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種尺度來進行生產,是因為技術的無限可能性。
三、技術是生產力的核心,是社會進步的革命性力量
馬克思認為勞動資料是劃分時代的標志,“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近代分工、蒸汽機和機器的應用,成為“18世紀中葉起工業(yè)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 三者其實統(tǒng)一于機器,分工是機器應用的必然結果,蒸汽機是機器運轉的重要動力,本身也是機器的一種類型。自從把舊的工場手工業(yè)變成機器大工業(yè)以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社會生產力,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guī)模發(fā)展起來。
馬克思認為技術不但會提高生產力,而且會帶來社會的革命。他認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他在《共產黨宣言》用近代史上最振聾發(fā)聵的語言表達了對科技改變世界的驚嘆和分析。二十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科技的深入發(fā)展,科技以更加深刻的變革力量出現,不但改變生產關系,而且直接改造人和人的社會關系,這更加證明了馬克思的偉大洞見:技術是社會性的變革力量,是人類社會的核心要素之一。
四、技術進步是一個社會過程,工具機是工業(yè)革命的起點
雖然馬克思認為“機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樣,并不是一個經濟范疇。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生產上的社會關系,才是經濟范疇。”但是他又指出“工藝學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從而人的社會生活關系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也討論了技術的變革對于社會關系變革的作用。其實,馬克思并不是否定技術的社會關系屬性,而是認為,技術只有被應用,只有進入到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之中時,才會發(fā)揮作用。技術的使用會帶來社會結構的變化,形成特定的社會關系和運行機制。“隨著大工業(yè)的產生,就開始了廠主對工人階級的前所未聞的、毫無限制的和肆無忌憚的剝削。”
馬克思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史思想。他認為技術的發(fā)展史是一個歷史過程,并不是由哪個發(fā)明家獨自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有一部考證性的工藝史,就會證明,18世紀的任何發(fā)明,很少是屬于某一個人的?!边@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知識體系的相互交融性和公共社會需求對于技術發(fā)展的拉動作用。在現代社會,任何技術改進都不是私人事件,而是公共事件。
馬克思認為為動力并不是機器與工具區(qū)別的實質?!吧a方式的變革,在工場手工業(yè)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yè)中以勞動資料為起點?!薄八邪l(fā)達的機器都由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組成:發(fā)動機,傳動機構,工具機或工作機……工具機,是18世紀工業(yè)革命的起點?!瘪R克思指出在工業(yè)革命初期,關鍵點不是動力的變化,因為畜力和水力的應用在工業(yè)革命之前就使用了,但一直沒有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原因有三:一是當商品的生產機器沒有大規(guī)模提高效率的情況下,單個的動力變化并不能成為普遍的需要。二是市場并沒有完全打開,形不成對于動力的大規(guī)模需求,這一原因是以上一個原因為中介的。三是對人的具體操作的分析合理化,帶來的工具機的革新是技術上的關鍵。用組合的機械代替人手的具體操作,是工具史上的具有轉折意義的革命。以前的工具都是對于人的自然工具——器官的簡單模仿,而機器則是對于人的器官的系統(tǒng)模仿,并且超越了人的自然器官的限制。這一變化也導致了從工具到機器的革命,進而引起了動力機和能源機制的革命。
五、簡要的結論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把技術視為時代的標志,不是簡單化的處理方式。馬克思更看重的是技術背后所隱藏的更加豐富的社會活動場景,馬克思用技術指稱的是技術背后的人的生存狀況。技術應用于生產后,必然帶來物質產品的變化,并且改造社會的組織機制。即技術的應用是從底層對人類社會的重構。馬克思提出用技術劃分時代,是一個有極其豐富的內涵的提法。把技術作為時代的標志最基本的有兩點,其一技術是生產力的標志;其二技術是社會關系的指示器。所以在馬克思那里技術是一個綜合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皻v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關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p>
馬克思是從生存論角度來看待技術發(fā)展的。馬克思對于現代技術的認識是在現代資本發(fā)展的格局下提出,技術的發(fā)展與資本的運轉和作用密不可分。資本的作用核心是不斷增殖,這種運動驅使技術不斷發(fā)展。技術過程反映的是社會權力的斗爭過程,從這個角度講馬克思是技術社會學的先驅。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