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克信
想當年,“農業(yè)學大寨”熱火朝天的年頭,“公社”社員們的“革命干勁”雖“戰(zhàn)天”不能,“斗地”卻從無休止。冬天挖河,春天開渠,夏天整地,秋天平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周而復始,似乎每次都在原來那塊地上折騰,可謂是“其樂無窮”。
后來,我調到了號稱“國際化大都市”的省會城市工作,以為會與“挖地不止”的“壯觀”永別了,誰知竟是時過境未遷。
每天上下班,走的都是一條不變的路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難得有不走老路的時候。然而,就是這么一條并不很長的路,一年到頭從來未“安頓”過,不是今天埋水管,就是明天埋電纜,再么,后天鋪燃氣管道……,總之,隔三岔五地總要挖一挖,幾經折騰,本是平平坦坦、干干凈凈的柏油路面,卻變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了。
光陰似箭、日月如棱,轉眼間,退休后的我定居到了“特區(qū)”的現(xiàn)代化大城市,這下以為,真要與“挖地不止”的場面說聲“拜拜”了,誰知依然還是舊景重現(xiàn)。
如果所有的道路修建完成后都裝上一條拉鏈該有多好?以便城市規(guī)劃部門隨時再想起還要添加什么的時候,把拉鏈拉開往里面一放不就搞定了?當然,這只是畫家的異想天開、天方夜譚罷了。
看來,要想道路不再飽受重復“開膛破肚”之苦,只能寄希望于有關部門在規(guī)劃城市建設時,多一點想象力、多一點“前瞻”性了。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