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佳 毛思棋 熊晨蕾 徐偉 張露露
摘要: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過程,更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翻譯涉及兩種語言,受到文化的影響,包括社會文化、宗教文化、文化空缺等。兩種語言在詞的搭配上的不同,也為翻譯過程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深入了解語言背后的特定文化是翻譯活動結果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翻譯文化差異影響
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語言,這就為彼此間文化的交流構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為了更好地學習交流各民族特色文化,翻譯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溝通工具。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本文主要對浙江地方文化風俗的翻譯進行難易分析。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币虼耍g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文化差異的影響。
1.社會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浙江地方風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翻譯就會受到傳統(tǒng)習俗文化的影響。
比如“十里紅妝”,雖然有很多譯文是“The Red Dowry”,但若細想的話,則會發(fā)現(xiàn)其不妥之處。漢文化認為紅色象征喜慶,結婚時新娘要穿紅,所以中國人習慣用“紅”表示與結婚有關的東西。但西方人認為白色是純潔、忠貞的象征,新娘結婚要穿白色婚紗。但若因此將“紅妝”翻譯成“White Dowry”顯然也是不妥的,因為中國人習慣用白色表示“death”,在舉行葬禮時才穿白。因此,若將“十里紅妝”翻譯成“The Red Dowry”,則似乎并不能讓西方人體會到其中的真諦。
2.宗教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宗教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若未能深刻了解東西方宗教文化個性的差異,則會引起錯譯、誤譯。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長期不同的宗教信仰,決定了兩種語言中許多表達方式的差異。英美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傳統(tǒng),而中國人長期信仰佛教、儒家學說,因而在翻譯時要顧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別是有關宗教意義的詞語。
如《紅樓夢》中的“阿彌陀佛”譯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來代替佛教中的無量壽佛,這很可能讓西方人以為中國人也信奉上帝。這樣的譯文大大地減少了中國文化內涵。把“天誅地滅”譯成了“stand condemned by God”,這一成語運用“天”、“地”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適用于深受天道觀影響的中國,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
3.地理環(huán)境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浙江的地理環(huán)境與英語國家上存在著明顯差異,而文化離不開一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也存在著差異。
比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魯迅先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吃苦耐勞的象征。所以漢語說“力大如?!保⒄Z則說“strong as a horse”。再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漢語翻譯過來是“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此處英語借用mushroom(蘑菇),因其生長快,產量高,而且英國不產竹子,所以英國人就不可能以竹筍作形象比喻。相反,中國人一直不斷地贊頌竹子,如畫家畫竹,詩人吟竹,而且竹筍是一種完全具備“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現(xiàn)”的植物。因此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英漢采用兩種不同的植物進行形象的比喻。
4.文化空缺對翻譯的影響
文化空缺是指某些說法(或稱之為文化概念)是一國一民族所有,不為其他國家民族所有。比如浙江特色年俗祭灶、分歲酒,端午節(jié)掛艾葉、賽龍舟,以及浙江傳統(tǒng)戲曲松陽高腔、浦江亂彈等,這都是浙江所特有的文化遺產,不了解浙江文化的西方人是很難理解的。
排除文化上的差異,單從語言上來講,翻譯道路也是崎嶇坎坷的。由于受母語的影響,漢語在詞的搭配上與英文不同。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要保證避免語法錯誤外,還須時時謹慎,避免出現(xiàn)明顯的中式英文。比如“魚米之鄉(xiāng)”,翻譯成“aland of milk and honey”,而不是“aland of fish and rice”。再有就是對專用名詞的翻譯。比如海寧平調、浦江亂彈等。當然,有的專用名詞也有現(xiàn)成的翻譯,如叫花童雞,翻譯成“yellow mud roasted chicken”。但是,怎樣才能確保其翻譯的準確性、科學性呢?這就需要查閱文獻資料,進行大量的資料比對,結合各自語言的特點,從而確定其最準確、最科學、最具說服力的譯文。
除了外界因素給翻譯帶來的困難外,翻譯本身也是一項較為枯燥的運動。但是,翻譯能使浙江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對譯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動力,因譯者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本身具有的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在漫長的翻譯過程中,不會因為詞匯量大內容又枯燥而中途放棄。再者,譯者自身對本土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體會,在翻譯時相對能夠做到“信手拈來”,為翻譯工作提供了又一大優(yōu)勢。
當然,就對浙江地方文化風俗這一方面的文章的翻譯來說,也有其相對簡單之處。因浙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十分豐富、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浙江旅游,學習、感受浙江文化。在與他們的交流中,雖然我們是屬于傳播文化的一方,但也從他們那里學到了浙江某些特殊的地道的表達方法。
總之,語言的翻譯,并非僅僅是語言到語言的轉換,而是概括一種語言代表的社會文化信息在另一種語言中的表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英漢兩種語言,雖然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內涵,但只要細心觀察和提問這種內涵的文化意境,找出其異同之處,發(fā)現(xiàn)其深層意義并用與之相應的譯文語言表達出來,就能達到翻譯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