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泉
侯波上世紀八十年代已小有名氣。近年小說創(chuàng)作漸入佳境,繼去年《上訪》被《小說選刊》選載后,近日《春季里那個百花香》又榮登《小說選刊》2012年10期榜首,顯示出侯波小說創(chuàng)作不凡的實力。
小說以農(nóng)村過年鬧社火為線索,以村長為辦社火的辛勤工作為框架,以村民紅鞋為主要人物,串聯(lián)起了當代鄉(xiāng)村生活的多彩片斷,觸及到了農(nóng)村生活中古老而又敏感的話題,觸發(fā)了人們對民間信仰的關注和思考,從而在一個側面呼喚起人們重建信仰的崇高命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nóng)村生活面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從《陳奐生上城》到《鄉(xiāng)場上》,再到侯波的《春季里那個百花香》,農(nóng)村食衣無著,溫飽難繼的困難時期已成過去,但農(nóng)民精神世界的脫胎換骨和素質提升卻依然是一個遠未解決的重大課題,在物質基礎現(xiàn)代化得到強有力推進的當口,農(nóng)民精神生活的提升已日益成為越來越緊迫的課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信仰危機,到此后的信仰分化、多元、乃至沖撞,整個國人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和復雜性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劇變局面。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困窘和消解讓心無所寄成為國人普遍的精神狀態(tài),而其中暗藏的危機和隱憂,早已被我們敏銳的作家所捕捉。所以直面信仰缺失的現(xiàn)實就成為有良知的作家的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于是,在作品中我們看到,耶穌歌的聲音彌漫鄉(xiāng)間,門徒會的邪教暗流涌動,村長里外難做人,鎮(zhèn)政府成了泔水桶。本應肩負使命保民于一方平安的派出所,卻假借維穩(wěn)的招牌踐踏著農(nóng)民的合法權益甚至暗藏禍心。而精神空虛的農(nóng)民則心無所寄熱衷于扣明寶、耍賭博,給農(nóng)村生活和社會穩(wěn)定埋藏下了潛在的危機。這一幕幕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在逐步富裕起來的表象背后暴露出來的卻是精神貧困的無著與慌恐。而全無新時代精神的自由與淡定。
面對這樣的精神圖景,我們的黨和國家無疑給出了拯救之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fā)出的文化大展大繁榮的重大決策就是解除人們精神危機的盛世良方。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煙山村民排練秧歌的行為就成為我們時代洪流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它雖不起眼,卻如同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透露出廣大農(nóng)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愿望??h里的號召,鄉(xiāng)上的支持,村上的主辦也正在顯示著一套體制和機制的功能。特別是村民積極踴躍的參加,表明了廣大農(nóng)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積極傾向。而這正是國家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最重要的現(xiàn)實根基。當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精神文化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與參與者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最為強大的時代,也就是國家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時代的真正到來。
而在農(nóng)村,能夠承擔起文化繁榮使命的人物就是紅鞋這樣的角色。紅鞋有文化、人望好,能歌善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新型農(nóng)民的代表。在主導信仰缺失的情況下,她們選擇信耶酥,這完全符合她們務實本份的樸素性格。她們在耶穌教中尋找到了寄托,也自覺地形成了自我約束的良好風氣,顯示出當代農(nóng)民自我選擇信仰的積極傾向。雖然她們選擇的耶穌教不過是一劑精神鴉片,但比走上門徒會邪教的歧途卻強十倍,顯示出農(nóng)民自己選擇精神信仰的積極一面。而在排演秧歌的過程中,她們對補助的爭取和堅持,既符合農(nóng)民務實的本性,也是她們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認同,不無積極因素包含其中。特別是對紅鞋的公公被派出所送到醫(yī)院又不明不白地死在醫(yī)院里一事,紅鞋既不埋人也不要錢的舉動,這無聲的反抗,確實讓郭書記等人難以理解。而這一點恰恰是紅鞋的閃光之點,她要的是一個說法。這說法就是真相,就是尊嚴??吹竭@里難免讓人想到《秋菊打官司》的電影。紅鞋的做法同秋菊如出一轍,在這里,紅鞋就是又一個的秋菊。那么這里紅鞋與秋菊的復調重唱給我們強化的是什么呢?僅僅是一種量的重復?還是一種質的突破?在作品中的我們沒有看到質的突破,而只是量的重復,雖然1+1增加了量的重量,但悲劇的性質并未有絲毫的改變,特別是把真相的揭露和說法的討得錯誤地寄托在耶穌基督這個神神身上,深刻地警告我們象紅鞋這樣領頭參加農(nóng)村文化活動的領頭羊尚且走入信仰的誤區(qū),而那些還不如紅鞋的千千萬萬的農(nóng)民們他們的選擇不就更令人憂慮嗎?同時,紅鞋在一個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的面前說出此話,其反諷意味,令人深思。
真相和尊嚴是信仰的基礎。當下真相如此難以揭開,尊嚴更無以尋找,要重建信仰就更為不易。在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來自許多方面的誘惑和困擾?;浇桃呀?jīng)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門徒會也在蠢蠢欲動,村長侯方方的無言以對,郭副書記的無能為力,讓我們感覺到總是有一種無處不在的神秘的力量在冥冥之中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好像是有誰播撒下了彌天的大霧,象那等待不來的戈多和永遠不能進入的城堡一樣,讓人無法去靠近真相,而特別令人可悲的是,當紅鞋她們無知、幼稚而又錯誤地把尋找說法的希望寄托在天上的神神和耶穌基督身上的時候,人們確實已經(jīng)很難搞清楚,我們常以為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和公平正義的派出所,在這里到底扮演成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而當派出所以門徒會的誣告為憑而抓走紅鞋的時候,我們的派出所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國際歌》早就告訴人們: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要重建我們的信仰,同樣全靠我們自己??纯次覀兘裉煨叛龅谋瘧K處境,人們感到的是無盡的深遠與艱難。好在紅鞋他們已經(jīng)在選擇,雖然選擇的錯誤會讓她們付出代價,但她們對真相和尊嚴的執(zhí)著卻讓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她們的腳步,這腳步會路經(jīng)千難萬險而回歸到人自身,回歸到人的尊嚴和價值,以人的尊嚴和價值為基礎來重建我們的信仰體系,千千萬萬個三娃老漢的死才會明明白白,千千萬萬個紅鞋要討的說法才會公平公正,千千萬萬隊秧歌才能成為全體人民自覺、自愿、自為、自由的盛大節(jié)日,從而在其中享受快樂,凝聚力量,建設未來。以這樣的視角來看這篇小說,它好像是一個長篇的序曲,因為那諸多的麻煩根本不是一個小村長侯方方所能扛得起來。文化是靈魂的家園,信仰是精神的旗幟,事關民族復興大業(yè),真可以說,重建信仰,人人有責。
責任編輯:楊建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