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強強 孫潔 焦健 呂建洲
摘要:采用微乳液-超聲乳化法處理,制備海參營養(yǎng)素納米懸浮劑,觀察不同濃度海參營養(yǎng)素溶液處理下的小麥種苗生長發(fā)育狀況。結果表明:經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制劑處理的小麥種子,其發(fā)芽勢、發(fā)芽率、株高、根長、干質量、鮮質量葉綠素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隨濃度增加其變化趨勢為先上升后下降。150 mg·L-1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制劑的促長效果最好。
關鍵詞:海參營養(yǎng)素;小麥種苗;納米懸浮劑;形態(tài)生理指標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A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30
納米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新興的一項科學技術[1]。其中納米材料學是納米科技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近幾年來人們關注的最新研究領域。 納米材料是指尺寸介于1~100 nm之間的晶體、非晶體、準晶體以及界面層結構的材料[2]。
納米制劑制備方法一般有凝聚法或沉淀法、離子交聯(lián)法、共價交聯(lián)法、乳化交聯(lián)法等[3-5]。材料達到納米量級時具有許多特殊的性質和功能,如表面效應、體積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介電限域效應等[6]。這些新穎的理化學特性,使它在眾多領域,特別是光、電、磁、催化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應用價值以及研究價值[7]。
海參為海中珍品,它含有18種氨基酸,并有8種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8]。海參還含有海參素、硫酸軟骨素和黏多糖等數(shù)10種對人體生理活動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和微量元素。由于目前人們食用海參的方法還停留在原始落后的水平上,如長時間的浸泡(水發(fā))、蒸沸、烹調,使其營養(yǎng)成分嚴重流失和破壞[9]。海參營養(yǎng)素是采用世界最先進的凍干技術,透明化的生產流程,把肥美的活刺參原汁原味地裝進膠囊里。既保留了海參營養(yǎng)成分的生物活性,將海參的營養(yǎng)成分細胞進行了破壁處理,由于制成精細粉末明顯增加表面活性,大大提高了人體吸收率。
本試驗通過微乳液-超聲乳化法制備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10],比較了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制劑和原劑對小麥種子萌發(fā)和對幼苗生長的影響。
試驗中所用的海參營養(yǎng)素制劑所含的豐富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而刺參多糖、皂苷、?;撬岬雀欣诖龠M植物生長,將海參營養(yǎng)素應用于植物育種過程中使植物生長的速度加快,所含的營養(yǎng)增多。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
海參營養(yǎng)素(大連海晏堂有限公司)、小麥種子(沈陽農業(yè)大學)。
1.2試驗方法
1.2.1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的制備對海參營養(yǎng)素粉劑采用微乳液-超聲乳化法處理,制備海參營養(yǎng)素納米懸浮劑,具體步驟如下:
(1)稱取一定量海參營養(yǎng)素粉劑裝到EP管中,再稱取少量穩(wěn)定劑裝進EP管中,用小注射器加1 mL水,水浴加熱,使其溶解;
(2)稱取一定量的分散劑溶于適量蒸餾水中,先用磁力攪拌器攪拌,制得溶解均勻的分散劑溶液;然后將分散劑溶液放入超聲波儀器中超聲10 min;
(3)將海參營養(yǎng)素及穩(wěn)定劑溶液用小注射器緩慢滴加到有分散劑的水溶液中進行超聲乳化;
(4)超聲一定時間后取出燒杯;
(5)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溶液呈現(xiàn)出乳白色光亮,用激光指示器檢測可觀察到丁達爾現(xiàn)象,即得顆粒分散均勻的海參營養(yǎng)素納米懸浮劑。
1.2.2試驗材料的處理及準備挑選飽滿的小麥種子用0.1%的升汞消毒5 min,然后用蒸餾水洗滌4~5遍,用不同濃度的溶液浸種24 h后催芽,發(fā)芽后置于培養(yǎng)室中培養(yǎng)。光強2 200 lx,光照14 h·d-1,培養(yǎng)溫度(25±2) ℃。
1.2.3測定指標 記錄試驗數(shù)據統(tǒng)計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在第7 d測量株高、根長、干物質量、鮮物質量并測量幼苗葉片葉綠素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濃度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處理對小麥種子萌發(fā)及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2.3不同濃度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對小麥幼苗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3小結
本試驗采用采用微乳液-超聲乳化法處理,制備海參營養(yǎng)素納米懸浮劑,粒徑范圍為80~400 nm。經不同濃度的海參營養(yǎng)素原劑和納米懸浮劑處理的小麥種子,其發(fā)芽率、株高、根長、干質量、鮮質量、葉綠素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隨濃度的增加其變化趨勢為先上升后下降。150 mg·L-1納米海參營養(yǎng)素制劑的促長效果最好。
參考文獻:
[1] 白春禮.納米科技發(fā)展趨勢分析[J].納米科技,2005(5):3-7.
[2] 張立德,牟季美.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 Calvo P, Remunan-Lopez C, Vila-Jato J L. et al. Novelhy-drophilic chitosan-polyethy leneoxide nano particles aft protein carriers[J].J Appl Poly Sc,1997,63:125-132.
[4] Ravi Kumar M N.Nano and microparticles as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devices[J].J Pharm Pharm Sci, 2000,3(2):234-258.
[5] 楊玉華,王九思,許力.納米材料制備方法簡述[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4,40(1):59-60..
[6] 唐輝,李玲玲.納米材料的制備方法研究進展[J].科技資訊,2006(22):6-7.
[7] 周彥兵.納米科技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J].生物學通報,2002,37(12):10-11.
[8] 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全國代表值)[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9]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光盤1.2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10] Jirapom C K.Nanosuspension Technology for Drug Delivery[J].Walailak J Sci Tech,2007,4(2):13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