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雕
關(guān)鍵詞:益氣養(yǎng)血法;老年性便秘;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2)06-0039-01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nèi)滯留過久,秘結(jié)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zhì)干結(jié),排出艱難,或糞質(zhì)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癥。老年性便秘,多屬虛證,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還可誘發(fā)或加重心、腦血管等疾病,在臨床屢見不鮮。筆者自1999年以來,以益氣養(yǎng)血法治療老年性便秘34例,臨床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4例老年性便秘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60~80歲;病程1~20 a。查體:見腸鳴音減退24例,腸鳴音消失10例;胃腸鋇餐透視見34例患者服用鋇劑后8 h內(nèi)鋇劑在小腸均未排空,其中6例48 h后鋇劑仍未完全排空。34例患者均應(yīng)用過果導、開塞露、番瀉葉等,合并高血壓3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貧血4例,合并腦梗塞8例,無合并癥11例。
12 診斷標準[1] 年齡均在60~80歲之間的老年患者,且具有以下癥狀:a、排便間隔時間超過自己的習慣1天以上,或2次排便時間間隔3天以上;b、大便糞質(zhì)干結(jié),排出艱難,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c、常伴有腹脹、腹痛、口臭、納差及神疲乏力、頭暈、心慌等癥;d、常有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nèi)傷、勞倦過度等病史。
2 治療方法
以益氣養(yǎng)血法為主治療。藥物組成:黨參15 g,黃芪30 g,肉蓯蓉15 g,當歸15 g,生熟地各15 g,木香15 g,大黃6~9 g(另包),白術(shù)15 g,甘草6 g。合并血壓高加杜仲、磁石;眩暈加菊花、蒲黃;合并冠心病加瓜蔞、丹參。水煎服,每天1劑,服藥15 d評判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31 療效標準 痊愈:自覺癥狀消失,大便間隔時間1~2天,質(zhì)軟,腸鳴音正常,胃腸鋇透見鋇劑到達回盲部時間為1~6 h,8 h之內(nèi)在小腸完全排空,隨訪1年未復發(fā);顯效:自覺癥狀消失,大便間隔時間1~3 d,質(zhì)軟,腸鳴音正常,胃腸鋇透見鋇劑8 h之內(nèi)在小腸基本排空,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有效:自覺癥狀消失,大便2~3天1次,質(zhì)軟,腸鳴音存在,隨訪半個月未復發(fā);無效:自覺癥狀未明顯改善,大便仍排不出。
32 治療結(jié)果 痊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
4 病案舉例
孫某,男,67歲,于2007年3月10日初診。近5年來,患者由于患冠心病,動則心悸甚,故長期臥床養(yǎng)病,周身無力,腰膝酸軟,飲食減少,大便干燥,3~5天1次,每逢大便倍感痛苦。曾服用果導、番瀉葉等,維持時間極短。近半年患者自覺癥狀加重,平時無便意,或雖有便意,臨廁卻努掙難下,伴大汗,腹脹,乏力,納谷不香,所解之大便甚少。診見:大便5天未解,左側(cè)少腹部隱痛,氣短,乏力,腹脹,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查體:腹部膨隆,左下腹可觸到糞塊,腸鳴音消失,24 h胃腸鋇透示:稀鋇劑到胃部時間及蠕動波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到達回盲部時間延長,超過8 h,48 h小腸內(nèi)鋇劑未完全排空。中醫(yī)診斷:便秘(氣血虧虛型),治以益氣養(yǎng)血,方用上方加丹參20 g,瓜蔞3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經(jīng)服上方4劑后,腹脹、腹痛減輕,有便意,排出黃褐色糞便,質(zhì)軟,無任何不適感。服藥7劑后納食增加,腹部脹痛消失,大便間隔時間2~3天,乏力等癥悉減。查體:腸鳴音正常,腹軟,無壓痛。繼服6劑,諸癥消失而愈。矚患者繼服前方。3月后復查胃腸鋇透見:鋇劑在到達回盲部時間正常,8 h鋇劑在小腸內(nèi)完全排空。隨訪1年未復發(fā)。
5 體會
便秘在臨床上可以作為一個疾病單獨出現(xiàn),也可以作為一個伴有癥狀出現(xiàn)?!兜は姆ā氛f:“老人虛,津液少而便秘。”《景岳全書》說:“陽結(jié)者邪有余,宜攻宜瀉者也;陰結(jié)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jié)之綱領(lǐng)矣。”結(jié)合臨床觀察可以認為,氣血津液虛損是老年性便秘的重要原因。再則由于年老體弱,氣血常不足,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津枯不能滋潤大腸,而產(chǎn)生便秘,且以脾腎功能失調(diào)為主。由此可見,治療老年性便秘應(yīng)以脾腎氣血為本。本方以黨參、黃芪、白術(shù)補益脾氣;當歸、生熟地滋陰生津,補血活血;肉蓯蓉補腎助陽,益精血,潤腸通便;木香、大黃行氣導滯,調(diào)中止痛。綜觀全方,有益氣養(yǎng)血,健脾補腎,潤腸開秘之功。老年性便秘多屬虛證,但臨床常有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者,故大黃的用量應(yīng)隨證增減,不可猛進攻伐之劑而犯虛虛之戒,變生它證。
參考文獻:
[1]周仲瑛敝幸僥誑蒲В跰].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262~263
(收稿日期:201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