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鋒
科學家們慣于問一些讓不搞科學的人聽起來很愚蠢的問題,譬如:“人為什么不會掉進地板里?”甚至有一本書還用這個問題做書名。從我們的日常經(jīng)驗看,地板表面是堅固的,它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止人掉下去。這是我們對地板的起碼要求?。〔贿^,這類看似“愚蠢”的問題,其實包含了一種對地板的認識,對地板構(gòu)成的了解,和我們已知的常識大不一樣。
地板是原子構(gòu)成的,正是有了關(guān)于原子本質(zhì)的認識,才會引出這個問題。
原子是物質(zhì)構(gòu)成的基本要素。原子的概念約有2 500年的歷史了。不過其間,人們只是將原子想象成如何堅硬的小球,而并未真正了解它。直到20世紀,人們才對原子的面貌有了更細微的描繪。
如今,經(jīng)過一個世紀的科學探索而描繪出的原子“圖”是什么樣的呢?它是由一個直徑為1個單位的堅硬的原子核(稍后我們再說“單位”是什么意思)和圍繞它的由質(zhì)量輕得多的一些微粒(電子)構(gòu)成的云團組成的,云團的半徑為3萬多個單位。原子質(zhì)量的 99.9%都集中于原子核,故而,原子核與原子“外表”之間幾乎沒有質(zhì)量,甚至連電子都沒有真的在“那里”。雖然電子有時也能存在像微小的實體球那樣的行為,但是科學家們一般認為它們就是一團密度有變化的云,云團密度最大的地方最有可能就是電子存在的地方。只有當科學家使用精密儀器從中彈出一個電子,或讓它產(chǎn)出輻射時,才是電子“存在”的唯一時刻。此時,不僅可以知道電子的位置,還可以知道電子在重新消失于云團之前,作為本次觀測的結(jié)果是有質(zhì)有形的。
這就像一個人,可以用一團云來表述,這團云在他家所在的那片區(qū)域密度很高,在他家附近的大型購物中心區(qū)密度就低一些,在他的健身房密度更低。但是,他本人身在何處并不知道,除非有人和他撞在一起,此時云團會立時變得濃重,他會就此現(xiàn)身。
回過頭說說原子。假如原子核和一個直徑10厘米的橘子一樣大,那么電子云團的邊緣(也就是超過了它,找到電子的可能性極小的那個點)會有3千米到30千米那么長。所以,任何由原子構(gòu)成的實物——比如一塊地板——可以說99%的部分都是空的,就像一個遼闊的平原上隔幾公里散落著一個橘子,質(zhì)量極少的電子云漂浮在周圍。
先放下橘子和千米不說,說說真正用來測量原子核距離的單位,它叫做“費米”,即一千萬億分之一米(10-15米)。原子核直徑大概有2個費米,而原子的半徑約有10萬個費米,所以,100億個原子排成一隊,長度才有1米。
“人為什么不會掉進地板里?”估計你現(xiàn)在該有點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問了。其實,這個問題的內(nèi)涵可能比你乍一想到的還豐富。不僅僅是“實實在在”的地板內(nèi)原來大部分都是空的,就連立在地板上的鞋子或腳也都是原子構(gòu)成的,空間與質(zhì)量之比同樣大得不得了。
那么,為什么這兩個基本上是由空蕩的空間構(gòu)成的集合物,在碰到一起時不會彼此交叉穿過呢?這就像兩支相距幾千米遠、沿英吉利海峽相向行駛的艦隊。
問題的答案在于一種常識——但這個常識經(jīng)常被誤解——“實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認為這個詞的意思是一個空間充滿了質(zhì)量,那么地板似乎就不是很實在。但是,我們須要在我們的認識中加入原子的另一特性——圍繞原子核的力場。當兩個原子靠近時,會受兩種力的作用,一種是吸引力,一種是排斥力。一個原子向另一個原子靠近,最后會停在兩種力互相平衡的某一點上,于是,原子就被牢牢地固定在這個位置上。一個原子團是由兩種結(jié)合鎖定而成的,譬如地板這樣的固體物,其他原子要想拆散它們,也要達到一個平衡點,由這個平衡點再向前靠近一點,就必須克服更強大的排斥力,而這個排斥力要比把你的腳拉向地板的重力大得多。
所以,等下次在房間里走動時,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腳和地板是被兩股強大的原子排斥力撐開了一個微小的間隙。我們?yōu)槭裁床粫牡匕迳系粝氯??原因就在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