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松梅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珠江路 700號,她是我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迄今已有 70年多歷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農(nóng)商部地質調查所的地質礦產(chǎn)陳列室,是中國近現(xiàn)代成立最早的地質專業(yè)博物館。
珠江路700號,48位地學院士的“科學故鄉(xiāng)”
南京地質博物館原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1935年,隨地質調查所由北京南遷現(xiàn)址。自當年 9 月至 1937 年初整理布置,正式開放展出。陳列館建有:地質構造、礦物、巖石、礦產(chǎn)、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與史前文化、本館出版物等 12 個陳列室。南遷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地質調查所及陳列館于1937年11月內(nèi)遷湖南長沙,后又輾轉重慶北碚文星灣。1946年復由重慶返回南京原址,更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chǎn)陳列室。1950 年地質礦產(chǎn)陳列館屬全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領導,1952年地質部成立,改名為地質部地質陳列館,陳列館工作仍以南京為中心稱總館,北京為分館。1954 年以后,地質工作中心北移,1956 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建立全國性的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主要人員及部分標本隨之北上,南京為分館。 1957 年至1979 年南京館先后由華東地質局、江蘇省地質局、華東地質研究所、江蘇省地礦局領導。1992 年更名為南京地質博物館。目前,南京地質博物館屬江蘇省國土資源廳領導,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管理。南京地質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
珠江路700號是中國地質學研究的中心,是中國地質科學史上的圣地,也是新中國48位兩院地學院士的“科學故鄉(xiāng)”,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地學搖籃”。
老館——近百年歷史見證中國地學發(fā)展歷程
走進珠江路700號北大門,迎面是一棵經(jīng)歷了70多年風雨的高大雪松,這棵雪松已被列為南京市名樹古木。雪松背后的紅色建筑就是遐爾聞名的南京地質博物館老館。那是一幢具有德式風格的紅色 3 層建筑物, 建筑面積約 2500 平方米。它是原中央地質調查所舊址。2002 年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底,由江蘇省政府投資3300萬元,對南京地質博物館老館內(nèi)部改造重新陳列布展的工程竣工,使近百年歷史的老館煥發(fā)了青春。
博物館門外擺放著幾塊大型礦物與古生物標本:有號稱全國第二大的來自江蘇東海的巨大水晶單晶體、溧水的天青石(鍶礦石)、湯山震旦角石等大型標本,成為南京地質博物館的一個特色。老館設置了《地學搖籃》、《中國文化》、《礦產(chǎn)資源》和《地質環(huán)境》4個展廳。地學搖籃展廳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地質學思想和中國近現(xiàn)代地質科學發(fā)展歷程。新中國48位兩院地學院士的群像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地學精英們的風采。他們是近現(xiàn)代中國地質科學研究發(fā)展歷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為中國地質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書寫了輝煌的篇章。全景式反映地質調查所歷史、長達58分鐘的電視片《地學搖籃——走出48位院士的地質調查所》、北京人頭蓋骨發(fā)現(xiàn)與挖掘的場景再現(xiàn)等影視片,也是這里的一大亮點?!兜貙W搖籃》展廳是國內(nèi)唯一的再現(xiàn)原中央地質調查所歷史的展廳,得到了國內(nèi)科技界的高度評價和肯定。
在中國石文化展廳,你可以領略源遠流長的中國石文化歷史,感悟到“石人合一”的無我境界。其中寶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園林和觀賞石文化,陳設新穎獨特,內(nèi)涵豐富。
礦產(chǎn)資源展廳布設了世界礦產(chǎn)資源、中國礦產(chǎn)資源、江蘇省礦產(chǎn)資源、中國古代采礦技術、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利用等幾個部分。采用互動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國、江蘇的礦產(chǎn)資源分布。用最先進的真人幻像技術和實景模型生動再現(xiàn)了古代銅礦開采場景,使觀眾不得不驚嘆于古人的聰明才智。
地質環(huán)境展廳主要展示或演示地質災害與防治、礦山環(huán)境與治理、保護地質遺跡等內(nèi)容。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地震爆發(fā)時的振蕩、海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fā)生時人類的無助,還可了解到災害發(fā)生的根源、預防及治理等專業(yè)知識。
新館——在這里,你可一睹“北京猿人”的風采
新館位于南京市珠江路和龍蟠中路交界口,原中央地質調查所舊址旁,總建筑面積27000 平方米。其中 1—4 層裙樓為南京地質博物館新館,建筑面積約 7000 平方米。外墻為淺灰色調,整體建筑風格與西側博物館老館交相輝映。
南京地質博物館新館設《恐龍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三大展區(qū)以及精品展示廳、科學報告廳等。
《恐龍世界》展廳,陳列有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恐龍——炳靈大夏巨龍,體長達28米,采用真骨化石與骨架裝架模型同時展出。20世紀30年代,古生物學界的先驅楊鐘健先生采自云南祿豐的3具恐龍真骨化石在館內(nèi)沉睡了70多年首次裝架展出,他們是中國第一龍之稱的許氏祿豐龍,巨型祿豐龍和黃氏云南龍,上述恐龍是南京地質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還有中國獵龍、鸚鵡嘴龍、翼龍等近20種真骨化石。它們與若干恐龍足跡化石、仿真恐龍模型、恐龍生活場景融為一體,使觀眾能追尋距今1億年前恐龍的生存狀態(tài)。
在互動性與知識性展區(qū)。迎面的是張開血盆大口的霸王龍頭骨模型,觀眾可進入嘴中拍照片留念。在“恐龍影院”作稍事休息的同時,觀看《巨獸時代》影片,可帶你到距今1億多年前,恐龍是怎樣生存繁衍的。在跑步機上,現(xiàn)恐龍賽跑一爭高下。另外有 “龍骨拼圖”、“恐龍問答”,了解更多的有關恐龍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恐龍龍譜,讓你更多的掌握恐龍家族的發(fā)展史。下蛋龍演示恐龍下蛋的過程,下出的恐龍蛋不僅是一個蛋,而且是一工藝品,可拆開拼裝成小恐龍,好似恐龍從蛋中哺出。騎乘龍吸收了無數(shù)的小朋友,騎恐龍可比幼兒園、商場門前騎馬呀、鵝呀等要開心得多。最后還可拿博物館專用的紙在蓋章龍前,由恐龍給你蓋上“南京地質博物館參觀留念”帶回家。
《行星地球》展廳,主要展示宇宙的起源、恒星的演化、太陽系的形成、地球的誕生、斗轉星移的行星運動、層層疊疊的藍色星球、運動不息的地球系統(tǒng)、絢麗多彩的礦物奇觀。
將由乘座宇宙飛船帶你進入太空,去體驗日月星宿的變化,探索宇宙奧秘。地球內(nèi)圈層結構模型,可使你進入地球內(nèi)部。地球外圈層,與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密切相關,可了解江湖河海、山川平原、濕地沼澤的變化。在“四極石”展柜前稍作停留,你可知這些巖石的來自不易,可體會到地質學家的艱辛,也可體會到地質學家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來到大陸漂移展區(qū),當你轉動方向盤,2.5億年來地殼變化一目了然。地震與火山是當今最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火山演示模型前,你可了解火山噴發(fā)機制、威力以及火山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溶洞、雅丹地貌、戈壁地形等場景,當你在欣賞大自然風光的同時,可了解這些自然奇觀是怎么形成的。巖石循環(huán)可使你體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形形色色的礦物似一個個音符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普寫了一曲又一曲贊歌。
說到礦物,不知你是否聽說過石頭能開花?俗話說:“千年鐵樹開了花”,已屬難能可貴。經(jīng)過億萬年的石頭開了花,說來你也許不信。真不信?你可到南京地質博物館老館中國石文化展廳、新館的行星地球展廳礦物展區(qū),你就能見到“石頭開花”。石頭開的花,呈白色,花瓣呈卷曲形,直徑20余CM。這種花的形成需要上千萬年的時間,對于人類來說,石花是永不調謝的花朵。
《生命演化》展廳,主要有生物進化知識、演化序幕、生命歷程、人類之旅等展廳。地球生命史大型場景,采用環(huán)形結構,其上置有各地質歷史時期的動植物圖片,并配以多媒體再現(xiàn)生命進化過程,進入?yún)⒂^時帶你穿越時空隧道到達距今35億年前生命演化的起點。由此繼續(xù)前行,你將身臨其境的體驗生命的誕生、演化的曲折歷程。生命歷程展區(qū)采用大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再現(xiàn),設置了寒武紀奧陶海洋、志留紀泥盆紀植物與動物登陸、石炭紀二疊紀濱海平原與森林沼澤、中生代海洋、侏羅紀公園、白堊紀公園、新生代哺乳動物家園等場景供觀眾參觀體驗,巨大的空間你可拍照留念。若再不盡興,長達80多米的生命演化線索墻,你可更的了解生命演化事件。展出的近2000件生物化石標本是生命進化中極具說服力的證據(jù),證明生命進化是由水生到陸生、簡單到復雜、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到達人類之旅展區(qū),你可全面了解人類的起源與發(fā)展。從猿到人的大型場景簡單明了,展柜中的石器標本,顯示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尤其是“南京直立人與北京直立人對話”場景,把你帶入距今50萬年前的人類生活情景,了解古化人類是怎么生活的。在這里,你可一睹“北京猿人”的風采。
(作者系南京地質博物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