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知春”可不能等到“隔岸觀柳”;不能等到遠遠河邊的柳林已經(jīng)泛出綠意,或是那變松變軟變得濕漉漉的土地已經(jīng)鉆出草芽——那可就晚了。春的到來遠比這些景象的出現(xiàn)早得多,一直早到冬天猶存的天地里。你把凍得發(fā)紅的鼻子伸進挺涼甚至挺冷的空氣里,忽然,一股子清新的、熟悉的、久違的氣息,鉆進鼻孔,并一下子鉆進你的心里。它讓你忽然感到天地要為之一新了,你立即意識到春天來了!
可是,當你伸著鼻子著意一吸,想再聞一聞這神奇的氣味時,它又驟然消失,仿佛一閃即逝。你環(huán)顧四周,仍是一派冬之凋敝,地凍天寒。然而,不知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這氣味忽又出現(xiàn)。
原來,春天最初是在飄忽不定之中,若隱若現(xiàn),似有若無。它不是一種形態(tài),而是一種氣味,一種氣息——一種蘇醒的大地生命散發(fā)出的氣息。
(摘自馮驥才《春天最初是聞到的》)
點擊運用
感受春天來了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馮驥才先生感受春天的這個方法還真是讓我們頗為認同。他感受到的,是他觀察的結果。從“氣味”出發(fā)而寫春天,也確實讓我們有耳目一新之感。默默誦讀,把這段文字化為己用,相信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適用話題:春天,氣息,美麗,景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