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生
是馬三分龍。這是比喻馬的龍性。中國人對馬特別垂青,馬在中國一直處有特殊的地位。也有它的傳奇色彩。
追溯到秦代,愛馬、畫馬、研究馬的人就有了。秦始皇陵的浩浩蕩蕩人馬車陣,霍去病墓的大型駿馬雕塑,甘肅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漢畫像磚上的群馬形象等。我們能從唐代雕刻杰作《昭陵六駿》中,領略到馬的青春活力和無所畏懼,宋代李公麟的《五馬圖卷》,元朝趙子昂的《八駿馬》、《飲馬圖》,以及任仁發(fā)、任子昭父子的《出圈圖》、《牧馬圖》等作品中,對馬的龍性、個性有細致的描繪和刻畫。
《奔騰》作品的產生,就是一次難以駕馭和捕捉的創(chuàng)作實例:1987年秋,我在三邊高原發(fā)現(xiàn)了畫面中的那匹馬—一匹地道的雄性中國馬,烈性極強,奔騰時四蹄騰空,馬鬃飛揚,極為動人。但要接近它很不容易。于是,我請牧馬人協(xié)助,并一起研究拍攝方案,最后選擇了一個土疙瘩下作為棲身之地,讓相機接近地平線,以天空為背景,突出奔騰的氣勢—一股強悍的旋風平地面起,萬蹄如雨點,狂烈的雄馬帶頭向我沖來,我按下了快門。
好險?。∵@是一個難度較大的拍攝實踐,沖出后飛騰的雄馬效果極佳,但背景的群馬有些過小,為了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我采用區(qū)域性曝光法,制作成這幅作品。仰天長嘶,兩蹄騰空,飛揚的氣勢,狂烈的雄姿,精彩的瞬間,找到了體現(xiàn)黃土地與時代感交融的創(chuàng)作主題—龍馬精神。1989年在法國帕普新堡第三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會上,獲得了一年一度的由公眾直接選舉的“最佳攝影照片獎”,后來又獲得多項獎牌。
有人問:“為什么要選擇拍攝以‘馬為題材的作品呢?”我的答復是:要表現(xiàn)一種“力”度,一種地地道道的東方力度!
就藝術形式而言,我拍攝馬是用心靈去創(chuàng)作,用功夫去駕馭,也不是馬的原形翻版,也不是故弄玄虛,變形夸張,是以表現(xiàn)馬的龍性為目的,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獨特的藝術畫面。攝影作品的最可貴處,就是以氣質、神情為靈魂,風韻、格調為意志。只有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其神性、意態(tài),作品才具有藝術魅力。
愿我鏡頭下的“龍性馬”帶著漢唐雄風,在民族的地平線上飛馳,在華夏的大地上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