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安
本文先摘錄袁克文(袁世凱二公子)和張丹斧(《晶報》主編)有關朱書陶瓶的一段軼事。
民國九年秋,袁克文一時興起開始撰寫《辛丙秘苑》長篇筆記,目的是為乃父復辟帝制事鳴冤叫屈,所謂“茲數(shù)載間大事逸聞,不傳于外者多矣,不佞以所見知,筆于之書,既以存先,公之苦心,且以矯外間之浮議”。這當然是一個頗具感召力的話題。余大雄(《晶報》發(fā)行人)得悉此事,堅懇商先生在《晶報》上連載,答應奉以重酬。為此余大雄在《晶報》大登廣告,把該連載吹得天花亂墜,經(jīng)此鼓噪,《晶報》銷量劇增。事實上《辛丙秘苑》確實頗多政壇秘辛,事實翔實,為史家所重。不想連載十六期后,袁克文便向余大雄提出要先以張丹斧藏漢陶瓶作為報酬,否則便半途而廢,這是袁蓄謀已久的一著棋。原來張丹斧所藏漢陶瓶系當初他在西安任陜西督軍幕僚時所獲,上有朱書“熹平元年”字樣,是極為難得的古玩珍品,張視為鎮(zhèn)室之寶。余大雄欲罷不能,只能求救于張丹斧忍痛割愛。三方當下商定,袁《辛丙秘苑》撰寫十萬言,余大雄以此最高稿酬悉數(shù)付給張丹斧,作為此漢陶瓶的售值。袁克文并以所藏三代玉盞、漢曹整印、漢玉核桃串、蘇軾石鼓硯四件藏品抵押于張丹斧處,限定袁克文一百天完稿后退還,逾期代罰。袁克文將漢陶瓶弄到手后欣喜若狂,作《易瓶記》記錄了這件事?!兑灼坑洝分杏羞@樣對漢陶瓶的描述:“瓶高強及尺,丹漆書文,凡字一百又一,咸道家言,為陳初敬志冢墓者。書作草隸,飛騰巨龍虎象,文顏而古,簡而趣,漢人手跡,誠大寶也?!睆倪@個軼事可知這類朱書陶瓶在民國初期已是一些達官貴人夢寐以求、爭相追逐的對象,可見得之不易。
我國東漢時期陶器為數(shù)不少,并不稀奇,可陶器上同時手書文字、繪有圖案、有明確紀年款又完整無損的則鳳毛麟角,比較罕見。本文介紹的陶瓶則屬這類。該陶瓶高22厘米,口徑8厘米,腹徑13厘米,底徑9厘米(圖1)。瓶身繪北斗七星圖,手書朱文17行,行8至12字不等,最后一行5字,七星圖勺下方書“北斗”二字(圖2),瓶口端書“大人口”三字(圖3),約180字左右。少部分字已剝落,部分字跡模糊難以辨認,大部分字尚可認讀,其中有幾點需強調(diào)說明:(1)第一行“延熹九年十二月丙辰朔”(公元166年)是該瓶書寫的明確紀年(圖2);(2)第三行“死者燕季元”應為墓主人姓名;(3)第五行“秉拜七星后”再結合瓶身所繪北斗七星圖并用文字提示可得知古人對北斗星的崇拜。北斗星被古人認為是極星,將死視為升天,信奉魂歸北斗的理念,認為北斗七星有辟邪功能,可聚氣而擁有萬物,被當作星神貢奉;(4)瓶上文字略存隸書之遺風,但已有相當明顯的楷書和行書的意味,值得揣摩研究。
最后介紹一些有關朱書陶瓶的背景資料。朱書陶瓶即用朱砂寫在陶瓶上的解殃文辭,作鎮(zhèn)墓文,有些陶瓶還繪有星圖符隸等圖案,又名解殃瓶,魂瓶,是漢代民眾信仰道教的產(chǎn)物。所書文字及圖案多是道家的吉祥用語和辟邪咒文,目的在于約束亡靈,慰死者安息,祈降福生者,是東漢封建社會宗教思想與社會風俗的真實反映。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朱書陶瓶為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最晚者延至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其流行范圍以陜西關中、河南洛陽地區(qū)為最,山西、山東亦有發(fā)現(xiàn),最遠及江蘇高郵、甘肅敦煌。朱書陶瓶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研究漢代人的生死觀念、道教思想及文化理念,以及人們對天文的認知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最有意義的是從瓶上文字的形體可以斷定在東漢時期楷書、行書已經(jīng)流行,糾正了漢代沒有楷、行書這一說法,這在我國書法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當然那些在陶瓶上遺留的漢人手書真跡也是頗為難得和寶貴的。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