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葦
公元前884年左右,古希臘城邦中的斯巴達和伊利斯的兩位大王,厭倦了戰(zhàn)爭這種傳統(tǒng)的游戲。經(jīng)過商量,決定換一種不流血的方式進行男人間的較量——那就是舉辦軍事技術大比武。
那年頭的大王們質樸得很,打仗拼的就是個蠻勇。所以,他們簡單地認為,既然戰(zhàn)爭的勝負就是取決于誰的戰(zhàn)士更冷靜、更強壯、更能跑,那么抽調(diào)一幫尖子戰(zhàn)士,跑到比武大會上胡亂比畫兩下就能夠得出結論,何必還要去流血死人呢?
于是,在兩位大王的倡導下,希臘各盟邦就在奧林匹亞舉辦了比武大會,這就是后世所謂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沒錯,這是代表和平的盛會,但可別忘了,這同時也是一種國家實力的較量,不流血的較量。
最初,參加比武大會的各路英雄,為了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絕沒有在身上攜帶暗器,也是為了展現(xiàn)強健的體魄,所以,他們不約而同地都裸體參賽。為了防止各家眷在旁邊觀場時大驚小怪地亂叫,影響場上的士氣,所以男人們干脆禁止家眷入場。
奧林匹克運動會最初是為了比武,自然當時的競賽項目主要就是各種軍事技能。
最早的奧運項目只有192.27米的場地賽跑,在公元前776年的第一次古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一個叫做科巴羅斯的伊利斯廚子奪得了桂冠。再后來,一些其他軍事技能,如擲標槍、馬拉松、戰(zhàn)車賽跑等陸續(xù)加入。
這些最初的項目,大都來自于真實戰(zhàn)斗中所需的實用技能。比如說撐桿跳,據(jù)說就是一位王子某次被狂怒的野豬追逐時,走投無路之下?lián)纹鹗种械臉藰寠^力一躍成功脫險的絕技。
最初的撐桿,就是傳說中那位王子的標槍——這種業(yè)余貨色顯然不夠好用,于是人們很快就將它換成長木桿。不過木桿容易折斷,彈性也不好,所以初期的撐桿跳高,與其說是考驗運動員的技巧,還不如說是考驗他們的勇氣——要知道,那時候可沒有我們?nèi)缃衲欠N厚厚軟墊在下邊接著,那些不幸失敗的家伙摔下來可能就會折斷骨頭。
到了近代奧運會,20世紀30年代時,撐桿跳運動員普遍使用的是產(chǎn)自日本的竹竿,竹竿的韌性雖然比木桿好,但其強度仍然堪憂,所以當時撐桿跳運動員跳躍高度很難超過4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美的運動員再也弄不到產(chǎn)自日本的優(yōu)質竹竿,便研究使用金屬桿。最后,把在技術上正趨于成熟的鋁合金請了出來——這個鋁合金技術,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航空技術大突破中的重要一環(huán)。鋁合金技術迅速普及,最終成為大路貨。所以,運動員們也打上了它的主意,嘗試著拿這玩意兒來做撐桿,沒想到這一試,還真好用。
于是到二戰(zhàn)后,撐桿跳運動員便普遍用上了鋁合金桿,個別尖子運動員的成績竟提高到了4.77米!撐桿跳運動員們,因為竹竿的偶然斷貨,卻陰差陽錯地搭了個科技進步的便車,實現(xiàn)了成績大突破。嘗到了甜頭的他們立刻認識到了新材料的無窮魅力,從此便開始更加關心起材料技術的革命。
到60年代,材料科學又來了一次飛躍。以尼龍、碳纖維為首的復合材料技術實現(xiàn)突破,撐桿跳運動員們立刻裝備上了尼龍撐桿,后來又換成強度和彈性更高的碳纖維撐桿……于是,尖子運動員們迅速突破5米大關,再后來,連6米高度也漸漸不在話下了。
從最初隨手可得的標槍桿、木桿到竹竿,再到鋁合金桿、尼龍桿、碳纖維桿,人類在躍向天空的歷史進程上,經(jīng)歷了一個由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的歷程。
從最初單純地比拼戰(zhàn)士們個人的肌肉和技巧,到后來兼而比拼各國的材料技術,人類的奧運之爭,從另一個方面講,其實又何嘗不是國家實力之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