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夢陽與程朱理學

        2012-04-13 16:47:24
        關鍵詞:李夢陽程朱日用

        劉 坡

        (河南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李夢陽與程朱理學

        劉 坡

        (河南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李夢陽是明代哲學思潮變革的一環(huán),他的出現(xiàn)客觀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李夢陽與程朱理學的關系比較復雜:一方面他對當時盛行的程朱理學不滿,在《空同子》中提出“日用即道”、“理欲同行而異情”、“以理制氣,以定俟數(shù)”等觀點,將哲學的本體引向百姓生活,肯定人性與人欲存在的合理性,順應明中葉商品化大潮下士人思想解放、個性張揚的時勢,對程朱理學進行挑戰(zhàn)和沖擊;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的士大夫文化很少有離經(jīng)叛道、標新立異之舉,李夢陽也不想撼動程朱理學的正統(tǒng)地位,他只是發(fā)掘程朱理學中的合理成分,補充完善程朱后學的某些偏頗。

        李夢陽;程朱理學;補充完善

        從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令以程朱對“四書”、“五經(jīng)”注疏為科舉標準答案到永樂間官修《五經(jīng)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完成,程朱理學確立其官方哲學的地位,占據(jù)了士大夫文化主流。雖然程朱理學產(chǎn)生的初衷是從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中尋找救世的良方,以挽救宋代衰頹的士風,美化社會風氣,但由于受當時政治的影響,他們并沒有開出外王的藥方,而是一味強調內圣,甚至于把人的性情與理對立起來,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以致人的天性遭到了束縛。明代一直禁錮士大夫的思想,直至明中葉社會進入轉型期,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些松動,以文章傳世,并不專事哲學的李夢陽開始了對程朱理學的反思。他晚年作《空同子》八篇,對自己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肯定人欲中的某些合理性,并將人欲與天理等而觀之,形成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成為明代哲學思潮變革的一環(huán)。章培恒曾指出晚明文學的新思潮是以李贄為代表的肯定人的欲望、要求個性自由的觀點為基礎的,而這一新思潮萌芽的代表是李夢陽[1]。顯然學界已經(jīng)意識到李夢陽對程朱理學正統(tǒng)地位的沖擊,但卻鮮有人對李夢陽的哲學思想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而且,這又把問題引向了另一個方面,只承認李夢陽對明代程朱理學的沖擊,卻沒有看到李夢陽對程朱理學的補充和完善。本文從明代理學發(fā)展的背景上分析李夢陽與程朱理學的關系,以深化對李夢陽思想的認識。

        一、對程朱理學及其后學的挑戰(zhàn)和沖擊

        李夢陽受程朱理學浸潤頗深,《皇明書》稱他“所至崇祀宋哲,揚勵儒學,敦于本”[2]。他對周敦頤、二程、朱熹亦十分尊崇,指出“趙宋之儒,周子、大程子別是一氣象,胸中一塵不染,所謂‘光風霽月’是也”[3]卷六十六《論學篇》。在李夢陽的儒學統(tǒng)序中,周朱是緊承孔孟而下的。但面對明中期程朱理學已經(jīng)演化成了一種鉗制思想的工具,李夢陽并未因循權威,而是對此進行反思,大膽地提出了不同于先賢的哲學主張“日用即道”、“理欲同行而異情”、“以理制氣,以定俟數(shù)”等,在客觀上對程朱理學及其后學發(fā)起了挑戰(zhàn)和沖擊。

        宋儒以理為道,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融合釋、道各家思想,將“理”作為其哲學體系的核心范疇,“理”即“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先于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存在的精神本體,同時又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事理,是倫理道德。不同于程朱理學以抽象的、“無形跡”可言的“理”為“道”,為天地之根本,李夢陽提出了“日用即道”,他評價陶淵明:“陶雖不言道,而道不離也,以日用即道也,他人非無講明述作之功,然涉有意矣?!盵3]卷六十六《論學篇》“日用”之說出自《周易》,《易·系辭上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矣?!笔柙疲骸鞍傩杖沼枚恢?,言萬方百姓恒日日賴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盵4]《周易正義》卷七,78這里的“日用”不是指具體有形的某種日用物體,而是一個動詞,“用”所對的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性和本原,它永恒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百姓不能覺察,即“不知”,正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時的“日用”是形而下的。而李夢陽的“日用即道”則直接將“日用”定義為形而上之道,認為道存在于日用事物之間,平易而非不可及之理,因而確定了其本體地位。雖然在提出“日用即道”后,李夢陽并未做進一步的闡釋,但他已萌生了將求道的視野轉入現(xiàn)實生活的想法,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進步性,與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及后來的李卓吾“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呂坤“不日用,非道也;離事物,非道也”等觀點相近。更為可貴的是李夢陽“日用即道”的提出要早于與他生活在同時代的王艮。據(jù)王艮《年譜》記載,王艮提出“百姓日用是道”是在嘉靖七年(1528)。這一年,王艮“集同門講于書院先生言百姓日用是道。初聞多不信,先生指童仆之往來,視聽持行,泛應動作處,不假安排,俱自順帝之則,至無而有,至近而神。惟其不語,所以愈求愈遠,愈作愈難”[5]。李夢陽的《空同子》八篇則作于嘉靖六年(1527),因此李夢陽提出“日用即道”對后世不無啟發(fā)之功。而李夢陽采用這種向民間探尋道的哲學方法與其在文學上主張“真詩乃在民間”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關于“道”的具體內涵,李夢陽認為:“流行天地間即道,人之日為不悖即理,隨發(fā)而驗之即學。是故,摭陳言者腐,立門戶者偽,有所主者偏?!盵3]卷六十六《論學篇》“道”是客觀存在于天地之間的“自然之數(shù)”[3]卷六十六《論學篇》,是超越物質形體之外而又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規(guī)律,因此是可名、可知的,具象之即為“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循而不能違背的。“日為不悖即理”是對“日用即道”的一種補充。

        李夢陽將求道的視角轉向百姓日用生活,必然涉及對“人欲”的態(tài)度問題。而理欲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論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這也是朱熹倫理哲學的核心命題。“天理”與“人欲”作為成對的概念出自《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弊⒃疲骸案F人欲言無所不為。”[4]《禮記正義》卷三十七,1529這里尚未將二者直接對立起來,只是強調人欲不可不加克制,人之好惡、欲望若無所節(jié)制則滅天理。之后,孟子講“食色性也”,承認人的欲望的客觀存在,但又主張“寡欲”,他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盵6]孟子主張人要治其心,當清靜少欲,不為外物所羈絆。到了宋代,周敦頤援佛老入理,已不滿足孟子的“寡欲”之說,而是將其進一步升級為“無欲”。他說:“予謂養(yǎng)心不止于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是賢圣非性生,必養(yǎng)心而至之?!盵7]周敦頤認為要達到圣賢之人的“誠立明通”,必須無欲,僅是“寡欲”不足以“養(yǎng)心”。至此,“天理”與“人欲”開始成為相互對立的矛盾體。二程就直接將“天理”與“人欲”作為非此即彼的概念進行闡述:“視聽言動,非禮不為,禮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人欲。人雖有意于為善,亦是非禮。無人欲即皆天理?!盵8]二程較周敦頤更為激進,凡“有意為之”皆屬人欲,縱使是行善舉亦被視為“非禮”,而應棄之不為。朱熹即繼承二程之說,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但需要注意的是,朱熹所謂的“人欲”并非指人的正當?shù)纳嫠璧奈镔|欲望,而是指超越基本生存之上的非必須的需求和私心。這一點朱熹曾反復強調:“若是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9]卷九十四《后錄》,2414“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盵10]卷十三《延和奏札二》,639“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9]卷十三,224雖然朱熹強調其所要滅的乃是危害人心的欲望,但對于正常生存所需的欲望的界定卻過于苛責,使得“存天理、滅人欲”這一思想在日后的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日益僵化和教條,抑制了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物質與情感生活的正當需要,嚴重束縛了人的精神世界,所謂張揚個性和解放思想根本無從探尋,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一種沉悶、壓抑的氛圍,文學界更是毫無生氣可言。

        在這種凝滯空氣的裹挾下,李夢陽清醒地認識到人的精神界需要肯定和解放,并振聾發(fā)聵地提出“理欲同行而異情”,對日益陳腐僵化的理學發(fā)起了沖擊:“理欲同行而異情。故正則仁,否則姑息;正則義,否則苛刻;正則禮,否則拳跽;正則智,否則詐飾。言正則絲,否則簧;色正則信,否則莊;笑正則時,否則諂。正則‘載笑載色’,稱焉;否則‘輯柔爾顏’,譏焉。凡此皆同行而異情者也?!盵3]卷六十六《論學篇》這里的“同行”作一致講,《易·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笨追f達疏:“二女共居一家,理應同志,各自出適,志不同行,所以為異也?!盵4]《周易正義》卷四,50不同于宋儒的理欲二元對立說,李夢陽不認同天理與人欲是不可調和、相互消長的一對矛盾,他認為天理與人欲應協(xié)調一致,不可偏廢。理欲相調和即“正”,只有“正”方能做到“仁、義、禮、智”;存理去欲或抑理揚欲則“否”,“否”則會打破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導致“姑息、苛刻、拳跽、詐飾”。李夢陽提出人欲的存在是天命所定,無法抑制,他在《原壽》一文中云:“樞動不蛀。……夫憂樂喜怒者情也。即信無他嗜溺,乃四者之情何殄矣?堅制其情以悖道廢履,其亦不知定命已耳?!盵3]卷五十九《原壽》憂樂喜怒之情乃人欲之一,抑之則“悖道”,因此,“人欲”不可滅。除“情”之外,李夢陽所講的“人欲”還包括“好勇、好色”之欲,他說:“孟子論好勇、好色。朱子曰:‘此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無者。’此道不明于天下而人遂不復知‘理欲同行異情’之義?!盵3]卷六十六《論學篇》這里李夢陽借理學家之語向理學發(fā)難,不可謂不犀利。既然朱子都肯定“好勇、好色”之欲是天理使然而人情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能“滅人欲”呢?李夢陽認為:“天地間惟聲色,人安能不溺之聲色?聲色者五行精華之氣以之為神者也。凡物有竅則聲,無色則敝。”[3]卷六十五《化理篇》再次強調人欲是不能也無法克制和消滅的,因為“聲色”無處不在,無可躲避,正所謂“陰陽消長,五行生克,發(fā)之聲為音,吐其采為色,騰之為氣,滋之為味。天以之成,人以之生”[3]卷六十六《論學篇》。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天以之成,人以之生”,萬物、人均依賴聲、色、氣、味而存,離之則天不成、人不生,故而人欲與天理當相互調和共存,而不能存此滅彼。

        在肯定人性、人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李夢陽開始關注人,關注人本體的生存之道。明哲保身作為傳統(tǒng)的安身立命之法,李夢陽對其有著自己的解釋,提出了“君子以理制氣,以定俟數(shù)”。《明故中順大夫衢州府知府李君墓志銘》中記載了李夢陽與李志學的一段對話:“先是空同子謂李君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信矣。然人之富貴之去身也,則智慮衰,謀計左。而其將死也,則魄奪心亂,往往犯忌,諱昧戕伐,斯自為之,亦天與命使之乎?’李君曰:‘氣窮則神離,故為之者人,而所以為非人也?!胀釉唬骸右岳碇茪猓远ㄙ箶?shù)。是故,丁陽九而神不為之摧。所謂修身以俟之者,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3]卷四十七李夢陽首先肯定命定論,承認“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他認為在等待天命的過程中人不是無所作為的,君子當“以理制氣”。這里的“理”、“氣”與朱熹所講的“理氣論”相近,朱熹講:“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盵10]卷五十八《答黃道夫》,2755“氣”是“理”(精神)之后的物質。何景明亦認為:“氣者,形之御也。氣以神動,形以氣存,不存而存,故曰難老?!盵11]“以理制氣”是用精神的力量控制身體的變化,即“修身”。李夢陽認為若能做到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縱使遭逢道家所謂“陽九”之天災、厄運,精神亦不會被擊垮、摧折。因此,前面所提到的富貴去身、生命將盡是天數(shù),是命定的,而“智慮衰”、“謀計左”、“魄奪心亂”則非天與命導致的,而是不能做到“以理制氣”,不能保持身心、德行的完善造成的。所以,李夢陽認為人是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面對天命,以保其身的。這種先進的思想在篤信鬼神、命數(shù)的古代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在另一段話中,李夢陽再次表達了這種進步思想:“昌生之積,康根于娛,娛由養(yǎng)生,養(yǎng)由心作,四者始天而終人者也,故仁人修身以成其天,孝子法天以永其親。夫金石負質,松柏耀材,麟鳳彰德,質之言氣也,材之言植也,彰之言時也,故小大形之者氣之庸也,完體俟用者植之功也,務實生名者時之通也。故耀非其時則有必養(yǎng)而無必昌,植非其成則有必積而無必娛,結非其氣則有必娛而無必永。故壽者始天而終人者也……引而無絕之謂永,湛而樂之之謂娛,安平綿吉之謂昌?!m然降爾遐福者天之命也,修身俟之者人之正也。故仁人事天,孝子愛日?!盵3]卷五十七《封監(jiān)察御史王公壽序》人的壽限是上天賜予的,其開始由天決定,但如何終結則是由人自身決定的,即“壽者始天而終人者也”。人雖無法預知命定的災難或福祉,但可以通過修身去坦然地面對和迎接這些災難和福祉。

        但需要注意的是,李夢陽的“以理制氣,以定俟數(shù)”的“保身”之法雖與王艮的“明哲保身論”同源自《周易》,都強調修身,但二者的歸結點卻不相同。王艮著名的《明哲保身論》作于專制統(tǒng)治極端殘暴的明世宗時,王艮《年譜》載:“時同志在宦途,或以諫死,或遣逐遠方。先生以為身且不保,何能為天地萬物主?因瑤湖(王臣)北上,作此贈之。”[5]72王艮保全的是物質的生命以及精神的人格,通過出、處、進、退、隱、見等方法,達到以退求進、以退自保的目的,他告誡士人要把握住“仕止久速”,謹慎出仕。不同于王艮的“退”,李夢陽的修身指向的是“進”,即修身是為了直面命運,應對禍福。李夢陽是積極主張出世的,他在《敘松山小隱》中論曰:“夫人有仁義中正之彝以成身也,有耳目口鼻四肢之嗜以全生也,有父母妻子君臣朋友之倫以振經(jīng)也。若一切山居而松游,惟隱乎耽是絕物之行也。夫寂囂不于其跡,于其心者也。故處棼而恬者真恬者也,在綸而靜者實靜者也,于溷而潔者能潔者也,居塵而清者大清者也?!盵3]卷五十九李夢陽強調人的道德精神、生理欲望、人倫綱常需要得到滿足,所以主張隱于心而非隱于跡。所以,李夢陽的“保身”是積極的、入世的,是為了更好地迎接生命中種種不可預期的好的或壞的可能性。

        二、對程朱理學的完善和補充

        進入明中葉,占統(tǒng)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制約和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思想界需要變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傳統(tǒng)士大夫往往勇于維新,而不敢革命,所以少有離經(jīng)叛道、標新立異之舉。中國古代文學每一次革新都是打著復古旗號進行的,李夢陽不滿茶陵派萎弱文風,倡言文必先秦兩漢、詩必漢魏盛唐,就是打著復古的旗號改進當時文壇的風氣。在哲學上亦是如此。李夢陽雖然對當時盛行的程朱理學不滿,向其發(fā)起了挑戰(zhàn)和沖擊,但他并不想撼動程朱理學的正統(tǒng)地位,他認為程朱是儒學正宗的接續(xù)者,因此他從思想根源上挖掘程朱理學的合理成分,改進程朱后學的偏差,以適應明中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從另一方面豐富和完善程朱理學

        李夢陽生活在明朝中期。經(jīng)過一百年的休養(yǎng)生息,明代社會經(jīng)濟結構開始向近代社會轉型。隨著人口耕地的增加,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修復,糧食產(chǎn)量大幅提高,大量富余的糧食成為商品,弘治年間,“天下之人,食力者什三四,而資糴以食者以什七八矣。農(nóng)民無遠慮,一有收熟,視米谷如糞土,變谷以為錢,又變錢以為服食日用之需”[12]。當時社會上大部分人依靠商品糧為生,農(nóng)民亦賣糧謀利進而購買手工業(yè)品。伴隨著經(jīng)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和畜牧、漁業(yè)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商品化程度越來越高。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無疑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涌入城市成為雇工、手工業(yè)者、商販,于是促進了手工業(yè)、商業(yè)及城市的繁榮和發(fā)展,先后出現(xiàn)了“十大商幫”,并發(fā)展出不同于傳統(tǒng)以政治、軍事功能為主的新型工商業(yè)市鎮(zhèn)。同時,成化、弘治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傅衣凌先生據(jù)明代前期徽州祁門146張土地買賣契約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的通貨,洪武、永樂之間以鈔為主,宣德、正統(tǒng)則鈔、稻谷、布、銀兼用,至成化、弘治以銀為主。參見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買賣契約中的通貨》,載《明清社會經(jīng)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頁。,商人可以跨區(qū)域進行長途貿(mào)易。白銀不似紙鈔可以通過印造將社會財富積聚于統(tǒng)治者手中,從而使社會財富下移,商人群體的社會地位不斷地提高。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促使社會經(jīng)濟結構發(fā)生變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逐漸被商品社會所取代。人們不再滿足于基本生活的保障,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享受,這就與程朱理學“滅人欲”觀念形成了矛盾。而為這種不可遏制的合理欲望尋找理論支持,成為李夢陽思考的問題。

        如前所引,李夢陽從朱熹的論述欲理的觀點中,得出宋儒也是承認情欲存在的合理性,并非一概排斥情理,所謂好勇、好色“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無者”,對情感、欲望的追求也是天理的一部分。然后他又進一步推演程朱理學思想,發(fā)現(xiàn)程朱后學片面強調了天理與人欲的對立性,而忽視了兩者的內在關聯(lián)。于是李夢陽回歸到朱熹最初的思想,提出天理與人欲互相調和而不可偏廢的觀點,糾正了程朱后學在禁錮士人思想、限制士人個性方面的偏頗,也避免了因過分肯定人欲而導致社會風氣的下降,為解決在商業(yè)社會下的理欲矛盾尋找到了出路。

        另外,在社會的日益商品化趨勢下,儒家傳統(tǒng)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觀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商人逐利是其本質使然,而在明中葉,卻出現(xiàn)了儒商現(xiàn)象,他們的身份是商人,但精神上卻秉承或追慕儒家傳統(tǒng),于是就需要重新解釋義利關系,以使這些商人能被士人所接受,并進入到士人的生活圈。

        李夢陽一生與商賈交往頻繁,在其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儒商”形象,這些人或因功名不成而棄儒從商,或在經(jīng)商之余從事文事。他們已不再是世俗傳統(tǒng)所定義的“唯利是圖”的奸商,而是能夠“義利兼顧”,秉持著“義以生利,利以平民”的儒商。在與這些儒商的交往中,形成了李夢陽新的義利觀。他在《明故王文顯墓志銘》中說:“文顯嘗訓諸子道:‘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經(jīng)而絕貨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yè),天之鑒也?!盵3]卷四十六李夢陽在《賈論》一文中肯定商業(yè)作為一種職業(yè)存在的合理性,但他反對單純地逐利,尤其是針對明中后期出現(xiàn)的儒生為求“田宅衣馬”之利而讀書的現(xiàn)象,提出“利禍可畏”[3]卷四十二《盱江書院碑》,他力贊“利以義制,名以清修”的商、士之道,將利置于義的控制之下,所獲之利要符合義。李夢陽“利以義制”的觀點正是發(fā)展了朱熹的思想。朱熹曾與陳亮就義利之辨進行過激烈的爭論。朱熹反對陳亮的“義利雙行”,而認為“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必須嚴辨之,決不可混為一談。朱熹從動機論出發(fā),主張“‘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其誼,則利自在;明其道,則功自在”[9]卷三十七,988。他強調內在動機要合于仁義道德,認為只要是出于仁義,則功利是自然而然的,正所謂“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13],“義”乃天理的呈現(xiàn),循天理為了推行“義”。從這一論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朱熹雖然反對“義利雙行”,但他并不否定利,而是反對逐利,認為利不用刻意追求,循天理即可得之。而李夢陽正是沿著這一理路出發(f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利以義制”的義利觀,對程朱理學進行了補充,為商品化社會下合理取利提供了理論支持。

        哲學作為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潮,它的形成有兩種渠道:一是對現(xiàn)實的反動,也就是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提出治理的辦法;二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是時代精神的真實反映。宋代理學屬于前者,高尚而缺乏實用,致使理學末流沿著尚奇尚怪的方向發(fā)展;明代理學思潮屬于后者,重實用而無理想,引導中晚明士風朝著商品化的方向發(fā)展,人性解放的新思潮發(fā)展到最后演變成為一種對于物質欲望的畸形追求,社會上很少有道德文章被人尊仰的圣賢,士人或者投身于閹黨,或者屈身于夷狄,或者亡國滅種之際還醉生夢死耽享裙裾之樂,或者爭利于蠻觸,社會風氣日趨下流。雖然宋明理學并稱,但其內在思想并不一致,從禁欲走向縱欲,致使王朝覆沒而無力拯救。而李夢陽作為理學在明代發(fā)展的一環(huán),他的出現(xiàn)客觀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順應明代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現(xiàn)實,承續(xù)儒家一脈,既對程朱理學進行了完善和補充,又將視角轉入“日用生活”去尋求道,肯定人欲,關注人的本體,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對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學產(chǎn)生了沖擊,加快了晚明思想解放的進程。而這種新的思想滲透到李夢陽的文學復古運動中,使得其與陽明心學雖“二事根本抵牾,竟能齊驅不倍”[14]。需要指出的是,李夢陽的哲學思想之所以未能像陽明心學引起思想界的巨大震動,一方面是因為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掩蓋了哲學上的貢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迎合時勢還有所不足,未能跳脫儒家思想的界域,沒有完全解決“道”的問題。但在明代思想史研究上,李夢陽是不容忽視的。

        [1]章培恒.李夢陽與晚明文學新思潮[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3).

        [2]鄧元錫.皇明書列傳:卷三十八[M].臺北:明文書局,1991:1404.

        [3]李夢陽.空同子集[M].明萬歷三十年(1602)鄧云霄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4]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王癳.王心齋全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72.

        [6]趙岐.孟子注疏:卷十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74.

        [7]周敦頤.周濂溪集:卷八[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40.

        [8]程頤,程顥.二程集:卷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1:144.

        [9]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朱熹.朱文公文集[C]//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何景明.何大復集:卷三十一[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559.

        [12]丘浚.大學衍義補:卷二十五[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244.

        [13]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C]//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7.

        [14]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733.

        [責任編輯張家鹿]

        B248.99

        A

        1000-2359(2012)04-0019-05

        劉坡(1983-),女,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講師,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0YJCZH181);2011年河南理工大學青年基金項目(Q2011-21A)

        2012-01-10

        猜你喜歡
        李夢陽程朱日用
        合流與新釋
        李夢陽與鄭岳關系考辨
        基于竹材料在當下日用器皿中的應用研究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38
        李東陽&李夢陽:師生恩怨難分明
        百家講壇(2020年8期)2020-09-26 10:38:54
        王素娟:讓日用之美,構建出我們的生活美學
        江南明代祠堂記事內涵分析
        ——以《程朱闕里志》為例
        《日用俗字》詞語考釋九則
        “禘”解在朱子學中的意蘊
        中州學刊(2016年5期)2016-05-30 10:35:45
        李夢陽詩歌與西北地域文化
        民國時期程朱關系考察之辨析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黄 色 成 年 人 网 站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yy111111少妇影院|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天堂|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看|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伦伦|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黄|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日韩五码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无码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亞洲|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日韩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a黄片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6| 窝窝午夜看片| 手机看片福利日韩| 在线你懂| 第一九区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成人区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 a级福利毛片| 亚洲二区三区四区太九|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黄色av网站| 放荡的少妇2欧美版|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观看|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播放av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