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艷
(林口縣刁翎鎮(zhèn)水利站,黑龍江林口157600)
目前低壓管道輸水技術,灌水與排水系統(tǒng)分離,管道功能單一,工程成本高,文章研究了低壓管道灌排一體化技術,通過3 a應用證明該技術既能適時灌溉農(nóng)田又能排除暴雨形成的地面徑流,一管兩用,取消了排水明渠。特別在低洼易澇地區(qū),對作物安全渡汛,正常生長起到命脈作用,此項技術對于改革農(nóng)田舊的渠系模式與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包括水泵機組、微機自控設備等管理系統(tǒng)、灌排共用干管(簡稱干管)、灌排共用支管(簡稱支管)、排水閘閥、出水栓、積水、濾水一體池,泄水井、排水井、排水泵、附屬設施(如清淤井等)。
灌排一體化就是充分利用低壓管道設計亦灌亦排、一管兩用的新技術。包括管道工程首部,渠系管網(wǎng)與管道工程末端三方面一體化。
排水工程首部:為排水體(由排水閘閥、積水、濾水一體池等組成)。排水體與豎管連接。
排水管網(wǎng):由豎管、支管、干管及附屬設施組成。其中豎管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灌排共用豎管,另一種是專用豎管。
排水末端的選擇有3種方案:
方案1:選灌溉工程首部即機井處為排水末端,水經(jīng)過過濾處理灌地下水中(承泄區(qū)),適用于水資源極缺乏地區(qū);方案2:選在灌排一體化工程渠系末端,靠近承泄區(qū)處,設置泄水井,排水泵等。適用于一切地區(qū);方案3:上述兩方案聯(lián)合運用可大大提高該地區(qū)排水標準,適用水資源缺乏且內澇嚴重地區(qū)。
灌水程序:地下水→機泵→干管→支管→豎管→出水栓→田間地面。
排水程序:田間徑流→排水體→豎管→支管→干管→泄水井(或回水井)。
灌水時關閉排水閘閥;排水時關閉機泵。
排水體立體結構設計圖見圖1。
圖1 排水體示意圖
其中:A平面示意圖見圖2。
圖2 A平面示意圖
B設計形式:聚丙烯截止閥、銅逆止閥、銅板閘閥、電動水動閥和手控水動閥等如圖3:
圖3 水動閥示意見圖
設計了兩種形式:一種形式井深5.0 m,井壁材料為水泥管,直徑40 cm,適用于地下水位極低地區(qū);另一種為井深2.0 m,紅磚結構,圓臺型。適用于一般地區(qū)。
2008年進行了6.67 hm2管灌淺埋試驗。方法為管道外徑110 mm,埋深80 cm,土回填到50 cm時灑水夯實,待濕土干后,再回填土,高度為地面以上25 cm。
2010年測試,變形率<5% ,另外還做了管材機械性能試驗(拉伸強度48MPa;扁平試驗:不無裂縫;壓至外徑1/2時無裂縫;落錘沖擊試驗:不破裂)和扁平剛度試驗。各項指標與2008年施工前測試結果基本一致,滿足規(guī)范要求,說明管道淺埋是可行的。
[1]王金庭.關于北方山區(qū)井灌低壓管[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1997 (1).
[2]施俊躍,遲俊氏,徐海根.我省推廣低壓管道灌溉前景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