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自我表現(xiàn)需要是幼兒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價值,以獲得他人肯定與表揚的一種需要。自我表現(xiàn)需要的滿足是幼兒自信心形成和應對各種情境的動力來源,也是驅使幼兒主動行動、克服困難并堅持下去,直到取得滿意成果的強大內部力量,是幼兒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對幼兒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幼兒從小就具備了自我表現(xiàn)的內在動機,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因勢利導并給幼兒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及予以指導。
蒙臺梭利女士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么一句話:“Help me to do by myself”(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對子女呵護得很仔細,什么都幫他們做得好好的,這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殺了許多孩子自我表現(xiàn)、自我成長的機會。那么,在實際育兒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創(chuàng)造機會呢?
機會1
媽媽的小幫手
一日,朋友家的孩子來家里做客,中午我給他做西紅柿炒雞蛋。正在做著飯,孩子興高采烈地跑過來說:“讓我打雞蛋吧,我會!”我很遺憾地告訴他:“阿姨已經(jīng)做完了?!薄霸俅蛞粋€,再打一個嘛?!薄霸俅蚓统圆涣肆耍趺崔k?不然,晚上回家讓媽媽還做這道菜好不好?”“好吧,只有這樣了!”晚上送他回家,孩子進門就跟媽媽講:“媽媽,我們晚上做西紅柿炒雞蛋吧!”媽媽一頭霧水,我將中午的事情復述給媽媽,媽媽告訴我:“別聽他的,弄得哪里都臟兮兮的,我還得在他屁股后邊收拾,盡鬧著玩兒?!弊罱K,他的小愿望沒有實現(xiàn)。
寶寶一天天長大,對大人的世界他們永遠不缺的就是好奇心,喜歡像個小尾巴一樣跟著媽媽倒垃圾、進廚房。雖然他們會不小心把垃圾弄散或是把自己碰傷,但仍舊每天樂此不疲。他們會積極爭取幫媽媽洗個碗、掃個地什么的,并因此覺得滿足,媽媽的一個微笑就能讓他們越干越有勁。
★媽媽這樣做:媽媽們要注意的是,不要因為寶寶總是“好心辦壞事”就將寶寶連哄帶騙支到一旁。如果我們此時支開寶寶,等寶寶青春期來臨的時候,媽媽就要“自食其果”了:做飯喊他搭把手像沒聽見一樣,吃飯喊他還是不出來;上街買個菜,讓他幫忙分擔一下,他不情不愿地接過來,還會咕噥:“又買這么多東西,煩死了,下回再也不跟你來了。”……
邀請孩子和我們一起為家庭服務吧。每周1次的大掃除叫上孩子和爸爸,既分擔了媽媽們的重任,又能享受一起建設幸福家庭的成就感,哪怕只是讓孩子幫忙遞一下報紙、掃帚,疊疊衣服,扔下垃圾,擺擺碗筷,開開門等等。做得越多,寶寶對家庭的認識就越深刻,歸屬感就越強烈。
以上是寶寶社會行為上的自我表現(xiàn),此外寶寶還有強烈的語言表達欲望。這是他們思維及內心世界的自我表現(xiàn)。0~6歲甚至上小學的孩子,都極度渴望媽媽的傾聽與理解。
機會2
寶寶想說……
今天在幼兒園,老師讓琪琪當值日生了。琪琪很神氣地拿著洗手液,給每個小朋友手上擠一下才準他們進盥洗室。放學了,抓著媽媽的手迫不及待地要跟媽媽說這件事,媽媽呢,邊走邊聽邊張望自己的車邊敷衍琪琪:“嗯,是嗎?真棒!”
青春期了,飯桌上,媽媽總會問問孩子今天學校有哪些功課,發(fā)生什么事情,但孩子除了面無表情的“嗯,啊”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話語。
★媽媽這樣做:在寶寶自我表現(xiàn)欲望強烈的時候,父母就要抓住機會。關注他們對每個人、每件事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銳地察覺他們的需要,為幼兒提供表達想法與情感的機會和場所。比如:琪琪的成就感無人分享,久而久之她不再覺得這是一件需要與人分享的事情,慢慢地,可分享的事情越來越少,親子之間可談論的話題就再也談不起來了。
機會3
媽媽的眼里總有你
幼兒園放學了,圓圓望眼欲穿,結果媽媽還是最后一個才來。見到媽媽,圓圓臉上的不安瞬間被喜悅代替,喜悅之后也想跟媽媽抱怨一下來晚的事,但張了張嘴,還是放棄了,而媽媽只顧著拉著她的小手向外沖。
曾接觸過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向我咨詢要不要考研究生。我問他家里什么意見。他說,他的意見就是家里的意見,家里人管不到他。原來,在他的心里,他覺得父母的眼里看不到他:幼兒園時憋得尿了褲子,自己覺得很丟人、很委屈,結果沒人理;小學一年級拿了第1名的獎狀,歡天喜地地回家,媽媽一句忙著呢,喜悅無人分享;初中放學下雨,別的父母都來接自己的孩子,而他直到進家也沒得到一聲噓寒問暖……一連串的事情下來,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不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任何事情,尤其是情感世界。
★媽媽這樣做:由于幼兒發(fā)音器官的不成熟、詞匯的匱乏,常常是詞不達意,或者被自己的口水噎到而忘了自己剛剛在講什么。如果父母也忽略了孩子的心意,孩子的情緒、情感就會因此而慢慢扭曲。這警示我們,想要擁有親密的親子關系并將其延伸至青春期,就要多引導孩子用適當?shù)姆绞奖硎鲎约旱南敕ㄅc感受,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
孩子害怕的時候,告訴他“媽媽一直在你身邊”;孩子高興愉悅的時候,告訴他“你開心,媽媽很幸?!保缓⒆颖瘋y過的時候,告訴他“哭吧,哭完了媽媽和你一起解決問題”;路遇乞丐,孩子動了惻隱之心時,給他一枚硬幣;小區(qū)里偶見垃圾,孩子要伸手去撿時,給他一個微笑和緊緊的牽手;自己生病,孩子小心翼翼、輕聲細語時,向他伸出拇指……
放手讓孩子去做,哪怕做得不好,也比好吃懶做強;靜下心來去聽,哪怕詞不達意,也比沉默無語有意義。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自我表現(xiàn)就不可能融入社會。我們也是從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對孩子要做的不是阻止他去摸爬滾打,而是傳授我們摸爬滾打的經(jīng)驗使其少摔幾跤。
(摘自《家庭·育兒》)